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七卷本《中國傳世經典書法評鑒》問世

發布時間:2023-02-23 09: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書(shu) 話】

  作者:張善文(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古典文獻學專(zhuan) 業(ye) 博士生導師)

  著名文化學者、書(shu) 法家、收藏家王念祥編著的《中國傳(chuan) 世經典書(shu) 法評鑒》(七卷本)近日由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就某種意義(yi) 而言,這是當代書(shu) 法界的一件可喜之事。

  目前,書(shu) 法類出版物頻頻可見,然多屬簡單地重印古代碑帖,而缺乏係統性、經典性與(yu) 學術性之嚴(yan) 密結合。王念祥先生傾(qing) 十載之力,編纂此套大型書(shu) 法集成,可謂彌補了這一缺憾。全書(shu) 凡七卷:篆書(shu) 卷、簡書(shu) 卷、隸書(shu) 卷、魏書(shu) 卷、楷書(shu) 卷、行書(shu) 卷、草書(shu) 卷,洋洋大觀。每卷精選曆代最具代表性的碑帖十種,卷首均附一篇對該書(shu) 體(ti) 的源流概述及藝術綜說,有考據,有評裁,立論新穎精辟。各卷所收碑帖,又逐一綴以釋文、注解、賞析,頗便廣大書(shu) 法愛好者於(yu) 臨(lin) 習(xi) 碑帖之餘(yu) ,了解這些書(shu) 法文獻的內(nei) 容寓意、學術價(jia) 值,欣賞其藝術趣味。值得一提的是,依照傳(chuan) 統理念,人們(men) 習(xi) 慣用篆、隸、楷、行、草概括中國書(shu) 法的五種書(shu) 體(ti) 形式,茲(zi) 編則將簡書(shu) 、魏書(shu) 單獨劃出,各列一卷,增入其中,使書(shu) 體(ti) 的產(chan) 生形態與(yu) 演變情實更加全麵係統,讀者於(yu) 瀏覽觀閱之際,對我國書(shu) 法之總體(ti) 發展格局即可了然於(yu) 胸,駸駸乎而向往之。

  綜言之,此書(shu) 之係統性,在於(yu) 眾(zhong) 體(ti) 兼備,珠貫棋布;此書(shu) 之經典性,在於(yu) 采擇謹嚴(yan) ,精粹雄渾;此書(shu) 之學術性,在於(yu) 抒論精當,獨具卓見。合斯三性,儼(yan) 然形成高標風格,自能挺拔獨秀於(yu) 當代同類編著之林。尤其是“學術性”一端,誠屬本書(shu) 之靈魂所在。全書(shu) 七卷所附七篇專(zhuan) 論,宛如一部中國書(shu) 法簡史,涉及了書(shu) 法源流、書(shu) 法嬗變以及書(shu) 寫(xie) 規式等問題。王念祥先生認為(wei) ,縱觀中國幾千年書(shu) 法史,從(cong) 結繩到象形,從(cong) 契刻到六書(shu) ,從(cong) 甲骨到金文,從(cong) 簡牘到隸變,從(cong) 楷法到行草,又從(cong) 秦之八體(ti) 、漢之六書(shu) ,延及權量、刻符、磚瓦、貨泉、璽印、封泥、蟲鳥等諸多形類,可謂紛紜繚轉,氣象萬(wan) 千,而最終乃流歸於(yu) 篆書(shu) 、簡書(shu) 、隸書(shu) 、魏書(shu) 、楷書(shu) 、行書(shu) 、草書(shu) 這七種形態,此無非中國書(shu) 法發展規律使然也。因此,今之學書(shu) 者,當從(cong) 篆、簡、隸、魏、楷、行、草各種書(shu) 體(ti) 中全麵吸收書(shu) 法營養(yang) ,隻有通古今之變,才能鉤深致遠,捃摭精妍,有所建樹。此外,本書(shu) 的學術內(nei) 涵還體(ti) 現於(yu) 編者的諸多細微觀點,如對石鼓文的斷代、隸書(shu) 的淵源、草書(shu) 的獨立意義(yi) ,以及傳(chuan) 統書(shu) 法臨(lin) 摹方式的誤區等諸多理論與(yu) 實踐的品評,皆能提出大膽的見解,實甚難能可貴。

  王念祥先生是集學者、書(shu) 法家、收藏家於(yu) 一身的文化名人,此前曾撰《明式家具雕刻藝術》《中國古硯譜》《明式木作珍玩》《明式家具珍稀老料珠串製作》《民間老剪紙》《古畫觀止》等十餘(yu) 部專(zhuan) 書(shu) 。治學之餘(yu) ,他數十載如一日地研探書(shu) 法,遨遊甲骨金文世界,揣摩碑刻墨帖精神,獨創金石篆刻書(shu) 體(ti) ,終成海內(nei) 知名書(shu) 家。我與(yu) 他深交四十春秋,情同手足,知他博學多才,篤情豪邁,不屑追攀潮流,不肯依附學派,堅守思想與(yu) 藝術的獨立自由,謂之“天馬行空,獨往獨來”而不為(wei) 過。今觀此皇皇巨著《中國傳(chuan) 世經典書(shu) 法評鑒》七卷,無疑洋溢著他獨到的審美情調與(yu) 藝術個(ge) 性,而此書(shu) 的正式出版,其將嘉惠士林、津逮後學者必矣。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