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博物館遊”助推文化與生活深度融合
【文化評析】
作者:封壽炎(媒體(ti) 評論員)
據媒體(ti) 報道,“博物館遊”在剛剛過去的寒假裏悄然興(xing) 起。有別於(yu) 走馬觀花、拍照打卡的傳(chuan) 統觀光遊,一些遊客走進博物館,沉下心來鑒賞文物,聽取專(zhuan) 業(ye) 人員深度講解,全麵了解文物蘊含的曆史文化和精彩故事。更有遊客在整個(ge) 旅遊行程中,目的地全部由博物館構成。故宮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都是“博物館遊”的熱門目的地。
“博物館遊”悄然興(xing) 起傳(chuan) 遞出一個(ge) 重要信息。對一部分遊客來說,文化已經不是旅途中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旅途的“正餐”。浮光掠影、淺嚐輒止、拍照打卡的傳(chuan) 統觀光遊,已經難以滿足他們(men) 對於(yu) 曆史文化、藝術思想的深度需求。與(yu) 此相對應,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成為(wei) 他們(men) 日常生活中的主體(ti) 性需求。對於(yu) 曆史文化、藝術思想的深度學習(xi) 、係統掌握,將成為(wei) 形塑思想觀念、情感審美的重要力量,廣泛影響其日常生活,構建一種富於(yu) 文化內(nei) 涵的生活方式。
曆史文化、藝術思想在博物館和遊客之間的“供需銜接”,有助於(yu) 實現博物館內(nei) 外的充分連接,使館藏文物承載的曆史文化、藝術思想價(jia) 值,在現實生活中引發共振、獲得回響。由此,文物不但“活”了起來,參與(yu) 、融入人們(men) 的當下實踐;它還像種子一樣,將古老、珍貴的文化價(jia) 值播撒於(yu) 現實生活的沃土。古老與(yu) 現代、傳(chuan) 統與(yu) 創新的碰撞交融,往往可以催生新的文化基因,帶來新的文化價(jia) 值。
博物館得以更深入地走進群眾(zhong) 、走進生活,更好地發揮文化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與(yu) 博物館多年來不遺餘(yu) 力“打開館門”、親(qin) 近大眾(zhong) 的努力密不可分。以故宮博物院為(wei) 代表,一批博物館通過精心策展、拍攝紀錄片、製作文化綜藝節目、開發文創產(chan) 品等文化活動,大大提升了博物館的公眾(zhong) 關(guan) 注度,使博物館、館藏文物、文化故事持續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熱門話題。在實現廣度覆蓋的同時,“博物館熱”向深度推進日益成為(wei) 一種必然。
博物館文物還與(yu) “非遺”文化互相交織、相得益彰,共同推動文化熱潮。如果說博物館文物在主動走進群眾(zhong) 之後得以更好地融入生活、參與(yu) 當下,那麽(me) 很多“非遺”文化本身就是當下的生活實踐,是人民群眾(zhong) 日常的衣、食、住、行、玩。日前,在陝西省榆林市舉(ju) 辦的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年會(hui) 開幕式上,“非遺”文化就以鮮活的形態呈現了它的實踐性、在場性和日常價(jia) 值——開幕式前夜,來自全國各地的203項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和500多名非遺傳(chuan) 承人匯聚一堂,100多個(ge) 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遺攤鋪依次排開,構成了別開生麵的“非遺大集”。“趕集人”沉浸在好吃、好玩、好看的“非遺”體(ti) 驗內(nei) 容中,實現了“非遺”文化與(yu) 現代生活的充分連接。
文化與(yu) 生活深度融合的趨勢潮流,同樣在城市建設的層麵獲得了呼應。比如,北京市就明確提出全麵提升博物館與(yu) 城市的融合發展,打造“博物館之城”。其中,建設“全域活態博物館”“重點文博區”,以及培育“類博物館”、探索“類博物館”開放管理模式的目標和理念,都使人們(men) 對未來“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的願景充滿了憧憬和想象。在此願景中,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不僅(jin) 僅(jin) 屬於(yu) 過去、記載曆史,它們(men) 還真正動起來、活起來,融入、參與(yu) 市民群眾(zhong) 的生活實踐,為(wei) 他們(men) 提供深厚的文化精神滋養(yang) ,成為(wei) 形塑當下、開啟未來的重要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