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承中轉化 在學習中超越
進入信息時代,社會(hui) 生活發生巨大變化,新技術應用為(wei) 文藝展開廣闊前景,人們(men) 的文化需求也不斷發生改變。我們(men) 需要在借鑒經典作品創作經驗基礎上,創造出當今時代的經典。
新時代以來,文化藝術領域更加自覺探索中國風格。從(cong) 時尚文化到嚴(yan) 肅藝術,再到生活審美,洋溢著時代氣息的“中國風”不斷煥新文化風景。
多年前,我策劃第五十四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就以“彌漫(中國氣味)”為(wei) 主題,展示了中國的香、茶、草藥、白酒、荷花5種氣味以及“氣”等中國哲學概念;2017年,藝術家、學者邱誌傑在策展中引入蘇繡和皮影等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當代藝術作品,引起國際藝術界良好反響。藝術實踐領域中國風格的流行,不僅(jin) 彰顯中國文化氣象,而且體(ti) 現了中國文化元素所蘊含的強大創造力。與(yu) 文藝領域流行“中國風”相呼應,國內(nei) 藝術院校開展中國藝術學派研究和建設。中國音樂(le) 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院校倡導並開展音樂(le) 、表演、電影、舞蹈等藝術的“中國學派”建設,成為(wei) 近年來中國藝術教育領域引人關(guan) 注的現象。
我國有綿延數千年的文化傳(chuan) 統,積澱了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富有旺盛的文化創造力,這是我們(men) 今天進行文化建設的獨特優(you) 勢。以中國音樂(le) 為(wei) 例,我們(men) 不僅(jin) 有豐(feng) 富燦爛的民族民間音樂(le) ,而且有源遠流長的雅樂(le) 傳(chuan) 統。經過數千年的傳(chuan) 承和發展,古琴成為(wei) 人類曆史上極富文化含量的樂(le) 器,保存至今的琴曲數以千計。古琴獨特的記譜法和打譜實踐、圍繞琴樂(le) 形成的豐(feng) 富而深刻的古琴文化,讓古琴成為(wei) 人類音樂(le) 寶庫中當之無愧的瑰寶。
要進一步將文化傳(chuan) 統轉化為(wei) 具有鮮明中國風格的當代文學藝術,賦能當代文化建設,還需要處理好幾對關(guan) 係。首先是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的關(guan) 係。文藝始終處於(yu) 發展的動態過程中,隻有適應新的時代需要、不斷創新,才能煥發勃勃生機。幾年前,一家國際知名博物館舉(ju) 辦的特展,將中國傳(chuan) 統藝術作品與(yu) 當代時尚設計師受其啟發而創作的作品並置展出,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中國傳(chuan) 統美學在當代藝術設計領域的強大生命力,以鮮明的中國風格受到觀眾(zhong) 熱烈歡迎,並應觀眾(zhong) 強烈要求延展3周,參觀者眾(zhong) 。當前,國風國潮在音樂(le) 、服飾、繪畫、影視等領域蔚為(wei) 流行,“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xi) 中超越”已是當代中國文藝界自覺的創作追求。
其次是本土與(yu) 外來的關(guan) 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麵向未來”,對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鑒是文藝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北京大學民族音樂(le) 與(yu) 音樂(le) 劇研究中心創作的《大紅燈籠》,就在這方麵做出有益探索。創作團隊采用大量中國傳(chuan) 統藝術元素,比如將快板與(yu) 說唱結合,將京劇唱段融入劇情,用戲曲水袖和中國鼓樂(le) 烘托氣氛,等等。畫家張方白創作的《鷹》是巨幅油畫,但通過傳(chuan) 統皴法和黑白兩(liang) 色,使油畫融入鮮明的國畫元素。
再次是經典與(yu) 現實的關(guan) 係。經典是經過時間檢驗的作品,現實生活則是動態變化的。隻有融入現實關(guan) 懷,才能激活經典的生命力。尤其進入信息時代,社會(hui) 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移動通信、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為(wei) 文藝展開廣闊前景,人們(men) 的文化需求也不斷發生改變。我們(men) 需要在借鑒經典作品創作經驗基礎上,創造出當今時代的經典。近年來,由中國傳(chuan) 統經典IP改編的影視、遊戲和流行音樂(le) 陸續走紅,成為(wei) 流行文化舞台上的獨特景觀。比如根據《西遊記》改編的電影作品深受觀眾(zhong) 喜愛,包含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的國風歌曲層出不窮,一些遊戲也植入大量中國傳(chuan) 統故事和人物,在傳(chuan) 播中國文化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如何將這些優(you) 秀作品進一步錘煉為(wei) 新的經典,還有待更多努力。
時代日新月異,傳(chuan) 統博大精深,我們(men) 應當堅持不懈地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創造出“屬於(yu) 這個(ge) 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you) 秀作品”。(彭鋒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