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豫劇名家李樹建:一句誓言,終生作答

發布時間:2023-02-28 10:13: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清風亭上》《程嬰救孤》《三上轎》《黃金嬋》和“春滿梨園——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hui) ”……3月16日至20日,由北京梅蘭(lan) 芳大劇院、河南省戲劇家協會(hui) 、陝西西安演藝集團、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主辦,河南豫劇院二團、陝西西安市豫劇團聯合演出的“大戲看北京——豫劇晉京展演周”將在京亮相。這也是暌違三載後,豫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副主席、河南省戲劇家協會(hui) 主席李樹建帶領“大豫劇”再次集體(ti) 進京。

  “雖然受疫情影響,在北京舉(ju) 行的豫劇展演月中斷了幾年,但今年我們(men) 終於(yu) 又來了。”作為(wei) 河南豫劇領軍(jun) 人物,近年來,李樹建不僅(jin) 忙碌於(yu) 出精品、傳(chuan) 幫帶,更致力於(yu) 豫劇的推廣與(yu) 傳(chuan) 播。他將豫劇帶進北大、清華等高等學府,在新媒體(ti) 平台做普及、搞直播,組織河南民營劇團、稀有劇種“打包”進京展演……在他的努力及推動下,豫劇的影響力和觀眾(zhong) 數量不斷增加,年輕觀眾(zhong) 群體(ti) 日益擴大,河南戲的票房收入得到了提升。

  檢驗豫劇票房號召力

  北京舞蹈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評論家巴圖認為(wei) ,在河南,經過地方政府和豫劇人的努力,豫劇藝術人才梯隊已經形成,前有大家所熟悉的常香玉、馬金鳳,中有李樹建、陳湧泉等,後有一大批青年才俊。一批代表性劇目已經形成,如李樹建的“忠孝節義(yi) ”四部曲《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蘇武牧羊》《義(yi) 薄雲(yun) 天》,以戲曲涵養(yang) 中國人特有的精神力量。這些形成了戲曲界的“豫劇現象”,值得全國藝術同行學習(xi) 、研究、借鑒。

  “當然,‘豫劇現象’的當代發展離不開李樹建的努力。幾年前,在清華大學的一次研討會(hui) 上我說過他‘六場通透’‘八麵出鋒’,提出他貢獻社會(hui) 的8個(ge) 角色,即表演藝術家、劇種領軍(jun) 人物、流派創始人、中華文化的戲曲闡發者、民族文化的國際傳(chuan) 播者、戲曲教育的推動者、戲曲活動的組織者、戲曲院團的管理者。很有幸與(yu) 他聯手舉(ju) 辦了全國第一個(ge) 省三大劇種本科‘黃埔一期’,十年樹人現在已經看出了模樣!”在巴圖看來,李樹建辦事有那麽(me) 一股子勁,代表了“豫劇現象”背後的精神氣質。“初為(wei) 河南豫劇院二團管理者時,他疾言:一團有個(ge) 常香玉,三團有批現代戲,二團要趕上去!他提出‘團結拚搏,滾石上山,走出困境,敢為(wei) 人先’的‘二團精神’值得研究。去年,李樹建退休了,他人生的上半場落幕了,此次豫劇晉京展演周是他人生下半場的精彩開幕!”巴圖說。

  說起這次意義(yi) 重大的展演,李樹建有底氣也有魄力。“這次來展演就是想通過向首都觀眾(zhong) 匯報演出,用完全市場運營的方式來檢驗豫劇的魅力。”李樹建介紹,此次展演堅持“不送票”,請朋友來看戲都要自己買(mai) 票,想看看豫劇能在市場上走多遠。

  解決(jue) 戲曲“三多三少”

  作為(wei) “豫劇現象”的代表性人物,李樹建呼籲要解決(jue) 豫劇發展存在的“三多三少”問題:觀看演出的老年觀眾(zhong) 多、年輕觀眾(zhong) 少;到農(nong) 村演出,政府買(mai) 單的演出多、包場的商演少;到城市演出,送票的演出多、賣票的演出少。麵對這種困境,他建議:“可以通過集中展演、駐場演出、依靠互聯網推廣、重視人才培養(yang) 等形式,努力實現老戲曲的新傳(chuan) 播。”

  李樹建直言,藝術創作題材單一是導致“三多三少”現象的因素之一。他說:“一直以來,戲劇創作都秉承著‘三並舉(ju) ’的方針,即現代戲、傳(chuan) 統戲和新編曆史劇並駕齊驅。藝術創作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太單一,隻有真正做到‘三並舉(ju) ’,才能實現百花齊放。”

  雖然河南豫劇的人才梯隊已經形成,但李樹建認為(wei) ,一些地方戲曲院團仍然麵臨(lin) 著“人才出不去、進不來”的問題。“劇團內(nei) ,好多同誌不到60歲不能退休,但事實上,超過55歲,武戲演員便麵臨(lin) 不能翻、不能打的狀況,文戲演員的聲腔和身體(ti) 也發生變化,無法更好地在舞台上演繹。”對此,李樹建建議,55歲以下、唱念做打俱佳的演員可留下繼續為(wei) 劇團服務;55歲以上、功底較好的有經驗的演員,則可以轉到藝術院校或地方的文化館站等進行戲曲專(zhuan) 業(ye) 輔導。“藝術院校的學生可以學到豐(feng) 富的理論知識,但缺乏實踐,而鄉(xiang) 村的文化群體(ti) 最困難的就是沒有主創人員,排不起戲,發展十分困難。”李樹建認為(wei) ,若有經驗的戲曲演員介入其中,發揮餘(yu) 熱,不失為(wei) 一種人才上的合理利用。

  讓戲曲緊跟時代

  去年6月,李樹建退休,但他並沒有停下工作的腳步,線下赴各地參加戲曲活動,線上在自己的短視頻平台賬號進行直播,積極宣傳(chuan) 豫劇藝術。“疫情讓院團的演出頻頻陷入瓶頸,但演出停了傳(chuan) 播不能停,短視頻平台真的是非常好的傳(chuan) 播渠道。”李樹建說。在網絡的舞台上,李樹建拍攝的短視頻非常受歡迎,直播數據也十分可觀。2021年3月29日,李樹建在網絡平台上嚐試了首場直播秀,直播間觀看人數達157萬(wan) ,當天收入32萬(wan) 元。這些收入李樹建都交給劇團,用於(yu) 藝術創作。“我們(men) 戲曲人一定不能自娛自樂(le) ,要想辦法去傳(chuan) 播,要在網絡上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戲曲、關(guan) 注戲曲,最後實現讓他們(men) 到線下看演出。”李樹建認為(wei)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典藏的、厚重的作品更需要融合媒體(ti) 去傳(chuan) 播,做到老戲曲新傳(chuan) 播。

  李樹建在退休後還被西安演藝集團聘任為(wei) 藝術總監。秉持著“老戲新演、名劇改編、名劇出名演、名演帶名團”的理念,李樹建指導西安市豫劇團移植《清風亭上》,並指導其弟子李鵬飛、李龍輝以及西安市豫劇團優(you) 秀青年演員孫苗等同台演出,體(ti) 現“老帶新、傳(chuan) 幫帶”的藝術傳(chuan) 承精神,推動戲曲事業(ye) 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

  “戲曲人,一句誓言,終生作答。趁著現在還能表演還能唱,發揮餘(yu) 熱,多唱、多宣傳(chuan) 我們(men) 的戲曲文化。”李樹建說。(劉淼 彭澳麗(li) )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