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怎樣才能強起來
大家有就醫需求時,常會(hui) 陷入一種兩(liang) 難境地。去綜合醫院就診,就要麵臨(lin) 掛號難、排隊久等難題。可是到社區醫療機構就診,心裏也不免會(hui) 犯嘀咕:醫生夠專(zhuan) 業(ye) 嗎,會(hui) 不會(hui) 耽誤病情?這次疫情期間,更是切身感受到了大力發展基層醫療的重要性。未來,如何讓基層醫療強起來,使人們(men) 就醫更便利、放心?
——陳康(媒體(ti) 人)
岱青(某三甲醫院主治醫師):
疫情的衝(chong) 擊不僅(jin) 是對醫院和醫務工作者的考驗,也暴露出了一些此前未被充分留意的問題和短板。
醫療係統人力資源相對不足,是我感受最直觀的一點。去年年底的疫情高峰到來前,醫院的工作已經十分忙碌,感染高峰到來後,更是出現了大規模的醫護人員“帶病上陣”現象。最艱難的時候,病房裏共兩(liang) 個(ge) 醫生、4個(ge) 護士“連軸轉”,還有部分研究生、規培生衝(chong) 在一線。有的放矢,對確有需求的一線醫療機構加大資源投入,可以有效緩解此類現象。
同時,醫院麵對特殊情況的應急能力相對缺失,也是需要補齊的短板。疫情高峰到來時,外科、婦產(chan) 科、兒(er) 科等都開放病房,收治新冠病人,但一線醫生並沒有接受過相關(guan) 培訓,隻能在呼吸科醫生的指導下“趕鴨子上架”,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如發生醫療擠兌(dui) 時,大量積壓的急診病人也會(hui) 讓人急在心裏卻束手無策。對此,不論是各家醫院還是公共衛生體(ti) 係都應加強重視,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3年防疫曆程,也讓醫院積攢了一些之前不具備的經驗。這次疫情高峰到來前,醫院提前準備了較多的呼吸機和藥物,醫療秩序得到基本維持。如何總結疫情經驗,優(you) 化未來的醫療工作,需要在政策層麵加以研究。
陳應軍(jun) (社區醫生):
理想的社區醫療服務,應該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解決(jue) 日常的健康問題,這離不開一係列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舉(ju) 措。
現實中,要減輕人們(men) 的就醫心理負擔,社區醫院可以通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方式,在居民和醫生之間建立起長期固定的“朋友式”夥(huo) 伴關(guan) 係。如此一來,一旦居民遇到健康問題,就能隨時與(yu) 家庭醫生進行溝通。家庭醫生朋友的主動關(guan) 心,也能幫助居民及時排除健康隱患。
此外,社區醫療機構可以依托信息化服務手段,優(you) 化就醫流程,改善轄區居民的就醫體(ti) 驗。我所在的馬家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推出了“掌上服務”,簽約居民可以與(yu) 家庭醫生在線交流、線上複診、預約掛號等。通過“互聯網+”打通醫院、醫保和藥品配送企業(ye) 等各方係統,實現了“藥品上線、配送上門、服務上位”,居民就醫的獲得感和滿意度都大大提升。
與(yu) 上級醫院聯動,完善科室設置,根據社區自身特點打造特色服務項目,能更好地滿足居民的就醫需求。比如,針對失能、半失能等行動不便的老年群體(ti) ,可以提供送醫送藥上門、安寧療護等服務項目。針對腰腿疼痛等老年人常見病,也可以打造中醫藥特色服務診區,通過中醫推拿按摩、針灸等方式,減輕患者病痛。
鄭山海(醫生):
要做強基層醫療,可以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重點發力。
首先,基層醫療是健康的“守門員”,應該承擔普通門診的首診任務。患者感到身體(ti) 不適,應該首選在附近社區醫療機構就診,由社區醫療機構對患者進行初步的鑒別診斷和病情分析,然後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或治療,或轉診到相應的上級醫療機構。這樣既能把綜合醫院從(cong) 繁瑣的門診工作中解放出來,也能在源頭上保證社區醫療機構發揮應有作用。
其次,社區衛生機構要吸引患者,必須具有將患者轉診至上級醫療機構的能力。否則,若是社區看完了,需要轉診,可是後續的工作完全需要患者自己去“蹚道”,社區初診就變為(wei) “多此一舉(ju) ”。
第三,建立社區醫院和綜合醫院間的醫生合理流動機製。不同醫生有著不同的特長,有的喜歡埋頭看病、有的理論功底很強,但臨(lin) 床應用能力較差。建立不同層級間醫生的上下流動機製,對於(yu) 做強基層醫療機構大有益處。要做到這一點,還需改革社區醫生的考核機製。當社區醫生的待遇提升了,才能吸引更多優(you) 秀人才紮根基層,醫療“強基層”才能水到渠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