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於指間 俯仰千年——2022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側記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王笑妃
“文物古韻,大國匠心”“匠心陶鈞,相印古今”“文物通古今,匠心傳(chuan) 天下”……走進山西警察學院,路邊飄揚的彩旗上印著許多詞華典贍的標語,比賽氛圍濃厚。3月24日—26日,2022年全國文物行業(ye) 職業(ye) 技能大賽決(jue) 賽在山西省太原市舉(ju) 行。來自全國27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19名選手會(hui) 聚一堂,進行最終角逐,共產(chan) 生一等獎10名,二等獎22名,三等獎42名。
剛一走進金屬文物和陶瓷文物修複師的實操比賽場館,化學試劑的刺鼻氣味就鑽進口罩。賽場裏“動靜”挺大:尖厲的吱吱聲,是超聲波潔牙機在清潔青銅器上的汙垢;清脆的當當聲,是小錘在為(wei) 變形的青銅器整形;刺耳的摩擦金屬聲,是打磨機在去除青銅器上的有害鏽;低沉的轟轟聲,是吹風機在烘幹青花粉盒上的膠水……
雖然氣味和噪聲讓人心煩意亂(luan) ,還不斷有人在周圍觀摩走動,但選手們(men) 仿佛自帶“屏蔽罩”,完全不受外界幹擾,氣定神閑地在這種環境裏工作共計14小時。他們(men) 的目光始終專(zhuan) 注地黏在文物上,頭不抬,手不停,心靜如水,從(cong) 容不迫。
金屬文物、壁畫彩塑文物、陶瓷文物等的修複師實操比賽中,都需要根據自己抽到的文物的病害情況,定製“個(ge) 性化”修複方案,並現場完成保護修複。有位修複青銅鼎的選手,一會(hui) 兒(er) 用棉簽蘸取離子水輕輕摩擦,一會(hui) 兒(er) 用牙刷輕柔刷拂鼎身,空氣中霧似的灰塵撲簌簌落下。他的桌下擺了一大桶水,隨著除鏽、整形、拚接等修複工序,一桶清水漸漸混濁,而青銅鼎的樣貌變得清晰起來,不由想起杜牧詩“自將磨洗認前朝”。
本次大賽選擇了一些具有典型病害的文物,以期營造一個(ge) 更為(wei) 真實的操作場景。三樓是壁畫修複師比賽區,選手修複的壁畫來自長治市長子縣的寺觀,有的部分已漫漶不清,有的部分尚可見墨繪的虯髯大漢和蒼勁古鬆。與(yu) 樓下的喧鬧不同,這裏靜悄悄的,每位選手幾乎如雕塑般靜止,走近才能看到他們(men) 手上的細微動作:或是拿著棉簽輕柔地轉動著給壁畫“洗臉”,擦去汙垢;或是給壁畫“打針”,將黏合劑緩緩注射到壁畫中,加固顏料層;或是端個(ge) 小碗,舀一點碗裏的膏狀物體(ti) ,一點點抹到破損處修補。
敲擊聲、拉鋸聲、錘擊聲、挖鑿聲……還沒走進木作和泥瓦作的比賽現場,叮叮當當的“交響樂(le) ”就飄進耳朵。走進場館,記者立即被清新的鬆木香包圍起來。選手們(men) 正拿著锛、斧、鋸、刨、鏟、鑿等傳(chuan) 統的木作工具,各顯神通。隨著刨花木屑在他們(men) 的腳邊如落葉般堆起,清晰流暢的弧線、嚴(yan) 絲(si) 合縫的榫卯、結構繁複的構件也一件件、一組組地“變”了出來……“你看,沒有一個(ge) 用電動工具的,全是五花八門的傳(chuan) 統工具。”木作文物修複師比賽項目裁判長、故宮博物院古建修繕中心原主任李永革指著場內(nei) 說道:“現在電鋸可能鋸得很直,但文物是沒有那麽(me) 直、那麽(me) 平的。傳(chuan) 統工具其實在古建築上留下許多烙印。讓大家用傳(chuan) 統工具比賽,也是為(wei) 了最大限度還原文物的原工藝、原做法。”
場館內(nei) 靠裏是泥瓦作修複師比賽區域。修複師要從(cong) 手工磨磚開始,再將磚砌成須彌座的樣式,看起來簡單,其實需要工匠精雕細琢的“細作”,磚和磚之間的縫隙要又細又均勻,還有選手完成了“加分項”——在一塊方磚上雕刻了柿子和如意,象征事事如意。
木作和泥瓦作參賽選手大多上了年紀,詢問中得知,很多選手從(cong) 十幾歲就開始跟著師傅學木作。記者觀察到,他們(men) 的手大多粗糙又滄桑,還有很多細小的傷(shang) 口,而他們(men) 使用的工具顯然已跟隨主人“征戰”許久,帶有日積月累使用留下的包漿,見證著他們(men) 在工匠技藝的道路上孜孜以求的執著與(yu) 堅守。
技於(yu) 指間,俯仰千年。文物修複師用一雙雙飽經曆練的巧手,持擇一業(ye) 終一身的匠心,使得國寶重光,繁華再現。
(光明日報北京3月26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