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了 小娃兒的養生了解下
今年的立夏是5月6日。立夏標誌著夏季的開始,此後日照增加,氣溫增高,雷雨增多,植物生長旺盛。中醫認為(wei) “天人合一”,養(yang) 生要“春夏養(yang) 陽、秋冬養(yang) 陰”。而小兒(er) 體(ti) 質“稚陰稚陽”,更需要注意養(yang) 生。今天,中醫醫生就來介紹一下小兒(er) 該如何養(yang) 陽。
晚睡早起 適當午休
進入立夏後,晝長夜短更明顯。此時人要順應氣候的變化,晚上睡覺的時間可比春季稍晚些,以順應陰氣的不足;早上應早點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盈。小兒(er) 如果睡眠不足,容易出現食欲不振、煩躁易怒、形體(ti) 消瘦等情況。立夏後因晚睡早起,夜間睡眠時間相對不足,因此要養(yang) 成午睡的習(xi) 慣。但午睡的時間不宜太長,一般以半小時到1小時以內(nei) 為(wei) 宜。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睡覺時天氣再熱也要在肚子上蓋點東(dong) 西;不要在有穿堂風口的地方休息,避免受涼外感。
穿脫有度 免受風寒
立夏後天氣逐漸炎熱,但春末的陰寒尚未盡散,而陽氣又已逐漸浮升,晝夜溫差較大,加之立夏時節雨水明顯增多,天氣時涼時熱時潮濕。小兒(er) 體(ti) 質易虛易實,對寒熱的耐受性較差,穿衣過多或過少都會(hui) 導致寒熱失調而削弱人體(ti) 的抵抗力,所以要注意早晚寒涼時應加衣,日中炎熱時要適減。
選擇具有吸濕性較強、易於(yu) 穿脫的棉開衫,同時注意勤洗澡、勤換衣,經常洗曬被褥。盡量避免接觸寒濕,以防誘發感冒、腹瀉等呼吸和消化係統疾病等。此外,可給小兒(er) 常備馬甲以“令背暖”,戶外活動時後背可放置汗巾吸汗,活動後及時抽取,以防著涼。
運動有節 避免過汗
所謂“動則生陽”,運動起來才能更好地升發陽氣,強健髒腑功能。入夏後陽氣逐步浮升,加上小兒(er) 生長發育旺盛,往往是動則大汗。大汗容易耗傷(shang) 人體(ti) 的心氣和心陰,而出汗後腠理疏鬆、毛孔舒張加重,此時風寒濕之邪容易乘虛而入,傷(shang) 害人體(ti) 的陽氣,引發外感鼻塞、咽痛、發熱或出現頭痛、身痛、關(guan) 節痛症狀。
因此,春末夏初小兒(er) 的運動強度要適度,以防耗傷(shang) 太過而泄汗傷(shang) 陽。室外運動,以早晨太陽剛剛升起或者黃昏太陽即將落下的時候為(wei) 宜。可以選擇散步、慢跑或太極拳、八段錦等相對平和的運動方式。運動結束後要適當飲用溫水,以補充消耗了的體(ti) 液。
另外,汗出之後,切忌當風脫衣,或者脫衣後當風而吹。汗濕之衣不宜久穿,應及時擦幹身子換上幹爽的衣服,以免汗後濕衣致使濕邪滯留肌膚、關(guan) 節,引起皮膚瘙癢、肢體(ti) 酸痛等。
清淡飲食 不可貪涼
立夏後,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人們(men) 容易貪涼喜冷。小兒(er) 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時常喝冷飲、吃雪糕和冰鎮西瓜等,會(hui) 使寒濕之邪直接傷(shang) 及脾胃陽氣,引起胃脹胃痛、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疾病。
小兒(er) 夏季飲食應以口味清淡、營養(yang) 豐(feng) 富、容易消化為(wei) 準則,多喝些湯水或粥來補脾養(yang) 生、消渴生津,如冬瓜排骨湯、絲(si) 瓜淡菜湯、荷葉粥、綠豆粳米粥、山藥銀耳粥等。此外,還可適量多吃一些番茄、山楂、烏(wu) 梅等略帶酸味的食物,有助於(yu) 健脾開胃。還可多食一些健脾祛濕之品,如薏苡仁、芡實、白扁豆、赤小豆等。
盡量避免過食辛辣油膩刺激食物,造成身體(ti) 內(nei) 外皆熱,出現上火的症狀比如咽痛、口腔潰瘍和便秘等。
清心安神 身心健康
小兒(er) 養(yang) 生不可忽略精神健康。中醫的“心”,跟現代醫學的“心髒”不同,還包括了神明之心,即意識、思維、情誌等活動功能。因心氣通於(yu) 夏氣,夏季時心陽最為(wei) 旺盛,功能最強。且夏季的炎熱之氣最易擾亂(luan) 心神,致使小兒(er) 容易出現煩躁不安、口舌生瘡和夜啼等。
中醫認為(wei) ,苦味入心,夏季食苦可瀉心火。小兒(er) 夏季可多吃苦味的蔬菜瓜果如苦瓜、苦菜等。也可吃些綠豆竹葉粥來清泄心火,或是百合蓮子粥以養(yang) 心安神。
此外,要多陪伴小兒(er) 玩樂(le) ,多傾(qing) 聽小兒(er) 心聲,多一分理解寬容和循循善誘,少一些強迫責罵和頤指氣使,養(yang) 心養(yang) 神雙管齊下,方可使小兒(er) 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文/吳群勵(北京協和醫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