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楚歌還是吳歌——樂府古辭《江南》的地域考察

發布時間:2023-06-05 10:2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徐儷(li) 成(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副教授)

  古樂(le) 府《江南》是現存較早的樂(le) 府歌辭之一,也是詩題中出現“江南”的最早文學作品。在討論古樂(le) 府《江南》涉及的地域時,人們(men) 常按照當下對“江南”的理解,將之定位於(yu) 長江下遊的吳地。然而,近來學界對“江南”概念的研究表明,先秦兩(liang) 漢時期“江南”一詞多指長江中遊洞庭湖南北的楚地,吳地則多被稱為(wei) “江東(dong) ”。(陳誌堅《江東(dong) 還是江南——六朝隋唐的“江南”研究及反思》)。這引導我們(men) 進一步思考:古樂(le) 府《江南》的來源地,以及古辭中“江南”所指,究竟是洞庭湖南北的楚地;還是指太湖流域的吳地?不少樂(le) 府研究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在談論樂(le) 府《江南》時謹慎地將之稱為(wei) “吳楚”的民歌,但是此曲究竟產(chan) 於(yu) 吳,還是產(chan) 於(yu) 楚,還需要進一步考察。

  要搞清這個(ge) 問題,首先要了解古樂(le) 府《江南》的演唱方式。《宋書(shu) ·樂(le) 誌》中介紹漢代相和歌時說道:“《江南可采蓮》,《江南》古詞”,可知《江南》是漢代相和歌中的一曲。《江南》古辭後四句“魚戲蓮葉東(dong)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學者多據此判定其采用了一人唱,多人和的演唱方式(王傳(chuan) 飛《歌詩表演與(yu) 漢、魏相和歌辭藝術新探》)。這種演唱方式具有明顯的楚地歌謠特征,正如黃仕忠先生指出的,“一倡眾(zhong) 和,前倡後和,在楚地最為(wei) 盛行”(黃仕忠《和、亂(luan) 、豔、趨、送與(yu) 戲曲幫腔合考》)。《淮南子·說山訓》中說相和樂(le) :“欲美和者,必先始於(yu) 《陽阿》《采菱》”,楚辭《招魂》中有“《涉江》《采菱》,發《揚荷》些”的表述,可知相和名曲《采菱》即出自楚地。菱與(yu) 荷同為(wei) 水生植物,在楚係文學作品中常常同時出現,所以吳競《樂(le) 府古題要解》錄《江南》古詞後說“又有《采菱曲》等,疑皆出於(yu) 此”,顯示了《江南》與(yu) 楚相和歌《采菱》的密切關(guan) 係。

  再來看押韻方式。黃節先生在《漢魏樂(le) 府風箋》中認為(wei) 《江南》古辭後四句中“西”與(yu) “北”隔句押韻,並以楚辭《大招》中“魂兮歸來,無東(dong) 無西,無南無北隻”同用“西”“北”押韻為(wei) 例。如果黃節先生的論證成立,那麽(me) 《江南》古辭後四句的押韻方式和韻部均與(yu) 《大招》相同。此外,《江南》從(cong) 東(dong) 西南北四方描寫(xie) 遊魚的手法,與(yu) 楚辭《大招》及《招魂》中分別從(cong) 四方入手展開敘事的寫(xie) 法,也是非常相似的;《招魂》末尾的“魂兮歸來哀江南”,更是“江南”第一次出現在韻文中的例子。因此,不論從(cong) 表演方式來看,還是從(cong) 押韻與(yu) 敘事手法來看,《江南》古辭都顯示出了與(yu) 楚地民歌較強的親(qin) 緣性。

  再來看與(yu) 《江南》關(guan) 係密切的《江南曲》。吳競《樂(le) 府古題要解》說“《江南曲》古詞雲(yun)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在《江南弄》下題解曰:“梁……武帝改西曲,製《江南》。”結合兩(liang) 段論述,可知本於(yu) 《江南》古辭的《江南曲》本是西曲。《江南曲》不在《古今樂(le) 錄》所列後起西曲的名單中,當是南朝之前就已存在。梁製《江南弄》保留了《江南曲》的地域性,其中既有《采菱》《采蓮》,也有與(yu) 楚地傳(chuan) 說相關(guan) 的《遊女曲》《朝雲(yun) 曲》。南朝人創作《江南曲》時也均注重體(ti) 現其楚地特征,《樂(le) 府詩集》載唐前《江南曲》有柳惲、沈約兩(liang) 篇,柳惲詩曰“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沈約詩曰“采蓮渡湘南”,其中“洞庭”“瀟湘”“湘南”等地名都顯示出南朝詩人眼中《江南曲》與(yu) 楚地的關(guan) 係。

  六朝文人在化用《江南》古辭創作其它詩歌時,也常將背景設置在楚地。如陸厥《南郡歌》曰:“江南可采蓮,蓮生荷已大。……雙珠惑漢皋,蛾眉迷下蔡。”首句完全沿用《江南》古辭,而從(cong) 詩題中標明“南郡”,其後化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形容楚女之“惑陽城,迷下蔡”來看,曲中的主人公無疑是楚女。又如謝朓《江上曲》雲(yun) “蓮葉尚田田,淇水不可渡……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首句化用“蓮葉何田田”,末句明確指出地域背景為(wei) “南楚”。可見六朝文人化用《江南》古辭時,自然會(hui) 想到楚地的景貌。

  樂(le) 府《江南》首句即為(wei) “江南可采蓮”,可見“采蓮”是人們(men) 觀念中“江南”的一項標誌性活動。那麽(me) 早期人們(men) 的觀念中“采蓮”活動的主要地域是哪裏呢?《爾雅·釋草》雲(yun) :“荷,芙渠。(郭璞注:別名芙蓉)……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可知蓮與(yu) 菡萏、藕等一樣,都是荷(芙蓉)這種植物的一部分。在先秦兩(liang) 漢,出現這類意象最多的作品,無疑就是楚辭。《離騷》有“製芰荷以為(wei) 衣兮,集芙蓉以為(wei) 裳”,《湘君》有“搴芙蓉兮木末”,《招魂》有“芙蓉始發,雜芰荷些”等等,都是楚辭“香草”意象的組成部分。在漢代,荷花也被認為(wei) 是楚地的特產(chan) 植物,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楚客子虛描述雲(yun) 夢澤的風物,就特別提到“蓮藕觚盧,……外發芙蓉菱華”。相反,在秦漢文獻中,幾乎難以找到將蓮或荷花視為(wei) 吳地特產(chan) 的例子。

  東(dong) 晉之後流行的吳歌之中,也有不少與(yu) “蓮”相關(guan) 的作品,但用法與(yu) 《江南》古辭有很大區別。王運熙先生曾經指出“諧音雙關(guan) 語,委實是吳地歌謠的最大特色。”(王運熙《論吳聲西曲與(yu) 諧音雙關(guan) 語》)。吳聲歌曲中使用“蓮”意象時,絕大部分都使用了“蓮”“憐”雙關(guan) 的修辭手法,隱喻男女愛憐之情,如《子夜歌》中“霧露隱芙蓉,見蓮不分明”,《子夜夏歌》中“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讀曲歌》中“湖燥芙蓉萎,蓮汝藕欲死”等。而樂(le) 府古辭《江南》中出現“蓮”的句子中,不論“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還是“魚戲蓮葉”,將“蓮”改為(wei) “憐”,都不能顯示出與(yu) 愛情相關(guan) 的諧音雙關(guan) 。也許正是因此,《江南》古辭中“采蓮”和“蓮葉”等詞語,在唐前吳聲歌曲中也未曾出現過。由此可知,吳聲歌曲中主要將“蓮”用在諧音雙關(guan) 的修辭,與(yu) 《江南》古辭中的“蓮”的用法是完全不同的。

  至此,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從(cong) 文學中“蓮”意象的分布,《江南》古辭的演唱方式、意象呈現手法,以及漢魏六朝文人對《江南》古辭地域背景的認識來看,古樂(le) 府《江南》涉及的地域都應該是楚地而非吳地。不過在六朝以後,政治重心轉移到建康,文人開始向吳地聚集,蓮花的種植和關(guan) 於(yu) 蓮花的寫(xie) 作也涉及吳地之蓮。在南北割據局勢下人們(men) 開始頻繁用“江南”一詞代指整個(ge) 南朝,使得吳地也成為(wei) 文學中“江南采蓮”的發生區域。唐代以後,“采蓮”的地點開始變得吳楚不分,如唐代陸龜蒙所作《江南曲》中既有“魚戲蓮葉南,……影亂(luan) 吳娃楫”又有“魚戲蓮葉北,……稍背鄂君船”,囊括吳楚兩(liang) 地。王昌齡《采蓮曲》中“吳姬越豔楚王妃,爭(zheng) 弄蓮舟水濕衣”的描寫(xie) ,更將吳、越、楚的采蓮女放在同一個(ge) 畫麵中。更多的詩人,開始將采蓮的背景完全放在了唐代經濟日漸繁榮的吳地甚至越地,李白《采蓮曲》中“若耶溪傍采蓮女”的形象,又衍生出西施采蓮的傳(chuan) 說,進一步將“江南采蓮”的背景向東(dong) 轉移,構成了我們(men) 當下認為(wei) “江南采蓮”為(wei) 吳地或越地風俗的印象。

  事實上,中國古代蓮花的產(chan) 地很廣,除了少數高寒地區外,各地都有分布。但是在詩文作品中“蓮”的意象總與(yu) “江南”連接,正是繼承了樂(le) 府古辭《江南》文化基因的結果。不過這種文化基因又並非一成不變,隨著吳地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文人集中的場域與(yu) “江南”一詞所指的地域同時東(dong) 移,最終形成了“江南采蓮”由楚地到吳地的變遷。在變遷過程中,“江南采蓮”的意象被文人不斷引用、書(shu) 寫(xie) ,每一次書(shu) 寫(xie) 中,都會(hui) 沾染上新的時代特色與(yu) 地域特色,最終從(cong) 水鄉(xiang) 乘舟勞動嬉戲的歡樂(le) 場景,發展成為(wei) 一個(ge) 包含了對太平時光的希求、對淳樸生活的向往、對秀麗(li) 山水的依戀、對美好愛情的追求與(yu) 回憶等豐(feng) 富內(nei) 涵的文化符碼。通過對“江南采蓮”意象流動過程的探尋,我們(men) 能夠深刻感受到中國文學中這一經典意象的豐(feng) 富性與(yu) 包孕性。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