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城市成為“開放的藝術館”

發布時間:2023-06-14 09:4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網言】

  作者:許晴

  在小區停車棚裏看一場展覽是什麽(me) 體(ti) 驗?走進上海浦東(dong) 新區陸家嘴街道東(dong) 昌新村的“星夢停車棚”,三星堆照片展、龍門石窟圖片展和一幅幅岩彩繪畫作品不斷躍入眼簾。在展品下方,整齊停放著自行車、電瓶車等交通工具,存取車時,就能欣賞美妙的藝術,給來來往往的人們(men) 帶來了融入日常又跳出日常的藝術體(ti) 驗。從(cong) 室內(nei) 到戶外,從(cong) 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到地鐵、公園、商場,藝術正在走進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

  讓藝術“進駐”生活場景,不僅(jin) 是對展覽數量做加法,更是在藝術的觸及率和影響力上做乘法。廣大旅客走進北京大興(xing) 國際機場,在候機時就能飽覽高質量藝術展品;東(dong) 方明珠廣播電視塔4.2米展廳,是登塔遊客必經之地,每日參觀遊客絡繹不絕。高雅藝術不應局限於(yu) 專(zhuan) 門場館,而要呈現於(yu) 更多公共空間,才能更容易走進人們(men) 心中,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人們(men) 在一場場“沉浸式體(ti) 驗”中,收獲美的享受。

  但要注意的是,在城市改造中,藝術空間的拓展,既要繼承城市的曆史文脈,也要彰顯鮮明的時代精神。過去,深圳的“拓荒牛”雕像凝聚了敢闖敢試、敢為(wei) 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蘭(lan) 州的“黃河母親(qin) ”雕像講述了生生不息、百折不撓的黃河文化故事。現在,藝術與(yu) 城市的融合,也需要在彰顯城市獨特品格、涵養(yang) 城市精神上下功夫。

  讓城市成為(wei) “開放的藝術館”,讓文化流淌在城市的毛細血管,用藝術滋養(yang) 城市的神經末梢,將更好滿足人們(men) 的精神文化需求。

    (原載於(yu) 《人民日報》 摘編:項鋒、楊心悅)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