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烤”驗,如何安然度過
連日來,全國多地遭遇高溫“炙烤”,37℃以上的高溫影響麵積約45萬(wan) 平方公裏,21個(ge) 國家氣象站日最高氣溫突破曆史極值。其中,北京自1951年南郊觀象台建站以來,首次出現連續三天超過40℃的高溫天氣。各類關(guan) 於(yu) 高溫的話題更是頻頻登上熱搜。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氣候狀況》顯示,最近8年是自1850年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8個(ge) 年份,2022年全球平均表麵溫度就比工業(ye) 化前(1850年至1900年平均值)高出1.15℃。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表示,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未來高溫天數將會(hui) 越來越多。
高溫提前“報到”,會(hui) 成為(wei) 常態嗎?持續高溫“炙烤”,不同人群該如何做好健康防護?
1.高溫提早“報到”,身體(ti) 做何反應
這個(ge) 6月,我國多地氣溫飆升,部分地區氣溫達到或超過40℃,甚至創下曆史極值。6月15日,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發布今年首個(ge) 高溫中暑氣象預報,較常年平均首發日期提早13天。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首席預報員張芳華解釋:“從(cong) 氣象角度,造成此次高溫的原因主要有四:一是華北、黃淮等地受到較強盛的暖氣團的控製,影響的時間也比較長;二是在高空高壓的控製下,天空晴朗少雲(yun) ,有利於(yu) 太陽輻射增溫;三是目前正值夏至節氣前後,白晝很長,有利於(yu) 太陽長時間輻射;四是空氣濕度小,天氣幹燥,有利於(yu) 氣溫升高。”
5月以來,隨著北半球夏季來臨(lin) ,極端高溫也席卷了東(dong) 南亞(ya) 各地。5月13日,老撾琅勃拉邦市出現了創紀錄的43.5℃的高溫;5月14日,泰國曼穀的氣溫達到了創紀錄的41℃;新加坡的氣溫達到了37℃,追平了40年前創下的曆史最高紀錄……
頻發的極端天氣,與(yu) 厄爾尼諾不無關(guan) 係。正在發展的厄爾尼諾將對我國產(chan) 生哪些影響?
6月以來,赤道中東(dong) 太平洋海表溫度明顯上升,目前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未來3個(ge) 月,赤道中東(dong) 太平洋將維持厄爾尼諾狀態,海溫指數持續上升,將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東(dong) 部型厄爾尼諾事件。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頻次更多、範圍更廣、強度更強。國家氣候中心分析曆史數據發現,厄爾尼諾發展年夏季,我國華北南部、華中北部、華東(dong) 中部、西北地區東(dong) 部等地氣溫易偏高,部分地區高溫日數可達30天以上。
那麽(me) ,今年會(hui) 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紀錄,成為(wei) 史上最暖年嗎?
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zhuan) 家周兵說,目前還要看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在發展過程中所能達到的強度,如果能夠達到強厄爾尼諾事件等級,創造這種紀錄的概率就會(hui) 增加,如果是一次中等強度事件,就有可能在未來5年內(nei) 打破2016年的全球最暖紀錄。
而我們(men) 身體(ti) 對氣候變化是非常敏感的。“最主要和最直接影響是極端氣溫暴露引起的健康效應。比如,熱浪會(hui) 誘發呼吸、循環等係統疾病的發生。”清華大學萬(wan) 科公共衛生與(yu) 健康學院教授黃存瑞提醒,極端天氣事件還可能給人們(men) 帶來一定的精神心理傷(shang) 害。
2.不同人群,防護各有側(ce) 重
高溫天氣下,每個(ge) 人都可能因高溫而不適。針對不同人群,防護措施各有側(ce) 重。
國家疾控局發布的《高溫熱浪公眾(zhong) 健康防護指南》指出,高溫熱浪健康防護的重點人群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為(wei) 敏感人群,如兒(er) 童、孕婦、老年人等;第二類為(wei) 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如循環係統疾病、呼吸係統疾病、精神與(yu) 行為(wei) 障礙、腎髒疾病及糖尿病等患者;第三類為(wei) 戶外作業(ye) 人員。
中暑也分輕重緩急。“中暑分為(wei) 先兆中暑、輕症中暑、中症中暑和重症中暑4個(ge) 階段。”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遲騁介紹,先兆中暑主要表現為(wei) 頭暈、乏力、大汗、口渴、注意力不集中。此後體(ti) 溫升高、出現發熱,但沒有意識轉變,進入了輕症中暑階段。如不加幹預,體(ti) 溫將持續升高,可達40℃至42℃的高熱,並伴有四肢抽搐、意識障礙,則進入了中症中暑、重症中暑階段。最嚴(yan) 重的中暑是重症中暑,即熱射病,通常合並多髒器功能衰竭。
除中暑外,不同人群在高溫下還可能產(chan) 生不同的問題。
天津市兒(er) 童醫院急診科組長王麗(li) 靖告訴記者,連日高溫,到醫院急診科就診的兒(er) 童有所增加。“胃腸道疾病也是高溫天兒(er) 童易出現的疾病。夏天吃生的瓜果蔬菜較多,兒(er) 童喜歡飲用冰鎮飲品,而且天熱食物變質的可能性也在增高,容易出現腹瀉等情況。”
人們(men) 素有“老人最忌是伏天”之說,這指的主要是高溫天氣對心髒和神經係統的影響。“當人體(ti) 體(ti) 溫升高到一定程度時,就會(hui) 導致神經係統功能損害,如注意力減退,行為(wei) 異常等現象。體(ti) 溫持續升高,可能會(hui) 引起體(ti) 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甚至衰竭,最終導致多器官損害。”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龔曉傑提醒,在高溫高濕環境下,人體(ti) 為(wei) 了維持體(ti) 溫的穩定會(hui) 大量出汗,引起血液濃縮,心跳加快,心髒負擔加重、缺血缺氧;胃腸功能障礙,消化液分泌減少,吸收減少,可能出現嘔吐、腹脹、腹瀉,大量水和電解質丟(diu) 失,導致心肌缺血缺氧進一步加重;再者,高溫也會(hui) 直接損害心肌,從(cong) 而造成心髒功能障礙。
需要注意的是,非高危人群在高溫天氣下也受到潛在影響。“高溫環境下,人體(ti) 代謝旺盛,能量消耗較大,而悶熱又常使人睡眠不足,食欲缺乏,造成人體(ti) 免疫力下降,病菌、病毒乘虛而入,易引起熱傷(shang) 風。”龔曉傑說,“一些年輕人從(cong) 室外高溫環境回到家後,習(xi) 慣馬上打開空調或用電扇直吹或吃些冰鎮食品,一冷一熱,極易引起身體(ti) 不適。”
3.除了全副“捂”裝,還有這些納涼好招
高溫下,全副“捂”裝似乎成為(wei) 標配。除了防曬衣、遮陽傘(san) 外,我們(men) 還能采取哪些措施保護自己?
“家長應注意,高溫天不要單獨將孩子留在車內(nei) 。日常需要注意飲食、保持衛生,根據兒(er) 童胃腸道疾病情況及時就醫。家中常通風,兒(er) 童餐具、玩具等物品常清洗消毒,並盡量避免帶兒(er) 童到人員聚集、空氣流通不暢的公共場所。”王麗(li) 靖說,高溫天氣下,還是應盡量避免兒(er) 童在陽光強烈的時段長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出門也要做好防曬並及時補充水分。在室內(nei) 應避免空調溫度設置過低,尤其是有兒(er) 童在的情況下,盡量將空調溫度設置在26℃~28℃,每隔2~3小時開窗通風15分鍾到20分鍾。
家中老人應注意避免在午間高溫時段外出,如果必須外出,應做好防曬措施,盡量戴太陽鏡、遮陽帽,穿透氣、散熱的棉、麻等麵料衣服。“可以在出門前10分鍾關(guan) 閉空調,等身體(ti) 適應了室外溫度再出門,避免一冷一熱使心腦血管反複收縮發生意外。”龔曉傑提醒,外出時帶好防暑藥物(風油精、清涼油等)以及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常備藥。“日常及時補充水分,合理搭配膳食,還要注意充分休息,適當鍛煉身體(ti) 。一旦出現不適,要及時就診。”
對於(yu) 慢性基礎性疾病患者,龔曉傑建議主動、多次、適量飲水,若因疾病限製飲水量或者需要服用利尿劑,應及時詢問醫生合理的飲水量。他同時提醒,“不進行劇烈活動,使身體(ti) 得到充分休息,若必須鍛煉,盡可能安排在一天中較涼爽的時間;同時,要與(yu) 家人和鄰裏保持聯係,便於(yu) 及時獲取幫助與(yu) 照顧。”
“戶外工作人員要注意,及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在中等強度作業(ye) 活動中,應每15至20分鍾喝1杯水(200至300ml),攝入含鹽和礦物質的餐食和飲品;宜穿著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卻背心等,及時更換被汗水浸濕的衣物;合理安排戶外作業(ye) 時間,定時休息。”龔曉傑說。
“使用電扇可以暫時緩解熱感,但氣溫超過32℃時,電扇對減少中暑發生的效果甚微。用涼水洗臉、擦拭身體(ti) ,或待在空調房內(nei) ,都是很好的降溫措施。”龔曉傑建議,盡量減少使用爐灶、烤箱,使用時間較長時,注意不定時離開廚房,在涼爽通風處休息。“高溫天氣室外活動,可將時間安排在早晨或者傍晚,並控製好外出活動的時長,盡量多在背陰處,避免太陽直曬。”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張清說,如果感覺到胸悶、憋氣、出大汗、乏力、頭暈這些症狀,意味著已經出現了先兆中暑的情況。“首先應該脫離高溫高濕的環境,到通風和陰涼處休息。同時盡量減少衣物,喝一些冰涼的飲料,增加通風。”
龔曉傑特別提醒,當體(ti) 溫升高並且出現意識狀態改變,或有脫水症狀,如意識淡漠、血壓降低、嘔吐和腹瀉等情況,應該及時到醫院就診,接受專(zhuan) 業(ye) 治療,以保患者在最短時間內(nei) 恢複正常。
(記者 崔興(xing) 毅 通訊員 童文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