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學大係》:推動口頭文學遺產轉化為有形文化財富
民間文學是一個(ge) 民族鐫刻在血脈之中的文化記憶,也是地域文化的寶貴財富,我國自古就有對民間口頭文學收集整理的傳(chuan) 統。“關(guan) 關(guan) 雎鳩,在河之洲。”古時,人們(men) 就看到了民間文學的勃勃生機,《詩經》、樂(le) 府以及宋元明清時期的詞曲、小說,都廣泛吸收了民間文學的成果。這也使得我國燦爛浩瀚的民間文學在口口相傳(chuan) 之外,誕生了文本輯錄的係統,讓民間文學穿越曆史長河,為(wei) 更多人所知。因此,2018年啟動的、致力於(yu) 中國民間文學遺產(chan) 搶救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中國民間文學大係出版工程一直備受關(guan) 注,作為(wei) 工程成果的《中國民間文學大係》,正書(shu) 寫(xie) 著中國民間文學的新輝煌。
以出版工程推動保護、傳(chuan) 承、發展
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民間文學的保護工作。1950年成立的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hui) (後改名為(wei)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簡稱“中國民協”),一直積極組織進行民間文學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到本世紀初,中國民協保存各類調查資料超過5000冊(ce) ,總字數超過《四庫全書(shu) 》字數的總和。2010年12月,中國民協啟動“中國口頭文學遺產(chan) 數字化工程”,開啟了民間文學資源成果數字化轉化的新篇章。在此基礎上,2018年,中國民間文學大係出版工程(簡稱“大係出版工程”)正式啟動實施,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中國民間文學遺產(chan) 搶救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的民心工程。
“作為(wei) 大係出版工程的成果,《中國民間文學大係》(簡稱《大係》)是我國有史以來記錄民間文學數量最多、內(nei) 容最豐(feng) 富、種類最齊全、形式最多樣、最具活態性的文庫。”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協主席、大係出版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潘魯生這樣評價(jia) 。他認為(wei) ,《大係》將幾千年來在民間普遍傳(chuan) 承的無形精神遺產(chan) 變為(wei) 有形的文化財富,從(cong) 而避免在全球化語境下民間文學遭遇民眾(zhong) 文化失語和傳(chuan) 統經典樣式失憶的尷尬與(yu) 窘境,為(wei) 世人了解中國民間文藝發展規律、應對社會(hui) 轉型和變革所帶來的傳(chuan) 統文化衰微之勢,提供了文化複興(xing) 的有效良方和經驗範式。
據了解,該工程按照神話、史詩、傳(chuan) 說、故事、歌謠、長詩、說唱、小戲、諺語、謎語、俗語、理論12個(ge) 門類,進行科學、係統地搜集整理、編纂出版,完善中國口頭文學遺產(chan) 數據庫,現已實際啟動編纂省卷本共334卷,正式出版50卷。同時,已開展並將繼續開展一係列以中國民間文學為(wei) 主題的社會(hui) 宣傳(chuan) 活動,促進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推動民間文學知識普及與(yu) 對外交流傳(chuan) 播。
翻開已經出版的卷本,會(hui) 發現一些有趣的“小驚喜”。在正文頁麵中間,標有不規律的小圓點、方塊和曲線圖案,原來這是指示特定內(nei) 容的“信息條”。“書(shu) 中的信息條對應著內(nei) 容變動,在排版時沒有辦法使用程序自動灌版,人工成本很高,但我們(men) 依然保留了這一功能。”大係出版工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hui) 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張禮敏介紹。書(shu) 頁的內(nei) 容旁印製著數個(ge) 二維碼,裏麵鏈接著相關(guan) 民間文學的音視頻資料,填補了文字難以完整描繪記錄活態遺產(chan) 的遺憾,讓被記錄的民間文學的地方韻味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還原。這一數字技術與(yu) 傳(chuan) 統文化的碰撞,也意味著民間文學的保護、傳(chuan) 承、發展又向前邁了一大步。
生於(yu) 民間 服務人民
民間文學產(chan) 生於(yu) 民間,流傳(chuan) 於(yu) 民間,融匯在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為(wei) 人民所創、為(wei) 人民所享,具有與(yu) 生俱來的人民性。“經過曆史檢驗的優(you) 秀民間文學作品,包含民族文化的精神內(nei) 核,用藝術化的語言表達生活的理想,詮釋民族的傳(chuan) 統美德。”潘魯生說。
德在民間、藝在民間、文在民間,多年前,大係出版工程專(zhuan) 家組赴陝北調研。春節期間的陝北熱鬧非凡,陝北說書(shu) 、皮影、秦腔、道情等民間文學樣式在鄉(xiang) 村舞台上輪番上演,人們(men) 冒著寒風圍坐在戲台前。台上陝北說書(shu) 傳(chuan) 承人正酣暢淋漓地表演,台下的孩童竟然也可以憑借台下聽看自學跟著哼唱。當被問到能否聽懂節目內(nei) 容時,這位小朋友想了想給出答案:“要做好的人。”或許在孩子的心中,還不能清晰地定義(yi) 什麽(me) 是“好的人”,但中華兒(er) 女一代又一代對“好”的追求就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生生不息的滋養(yang) 源泉。
“《大係》的出版是文學界增強民間話語權的重要體(ti) 現,它不但提高了民間文學的占比,同時還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這既是《大係》出版工作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中國民協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大係出版工程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苑利表示,大係出版工程有著繼往開來的重要意義(yi) ,它既是我們(men) 了解祖先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們(men) 創造新文化新藝術的重要源泉。
立足當代、麵向未來
編撰這樣一部傳(chuan) 世盛典絕非易事,必須落實到每一處細節的方方麵麵。《大係》充分吸收當代民間文學研究的新成果、新理念,始終堅持萃取經典、服務當代的選編標準。同時,《大係》著力還原民間文學的本真形態,忠實保持各民族作品原文意蘊,在內(nei) 容、形式、類型等方麵力求反映出民族風格和當地口承文化傳(chuan) 統特點,按照科學性、廣泛性、地域性、代表性的原則,在各類文本中,精心編纂出具有民間文化傳(chuan) 統精神和當代人文意識的優(you) 秀作品文庫。
今年3月,大係出版工程實施項目編纂工作(西南片區)培訓交流會(hui) 在四川綿陽舉(ju) 行,標誌著大係出版工程編纂工作大片區培訓交流會(hui) 全部完成。工程實施6年來,編纂團隊通過培訓交流會(hui) ,一點點摸索總結經驗、凝聚各方力量,推動編纂工作高質高效進行。
交流中,有一個(ge) 關(guan) 鍵詞引人注目——“傳(chuan) 世”。編纂團隊把傳(chuan) 世之責扛在肩頭、落到實處。對大係出版工程而言,“傳(chuan) 世”有三重意義(yi) ,其一在於(yu) 方便後人。交流中,張禮敏提到一個(ge) 細節,在記錄整理資料時要注意采稿人、采稿時間和地點等要素不能缺項,即使有些采稿人不明確也必須標注清楚。“這麽(me) 做就是方便將來的讀者有跡可循、有處可查,要站在未來看今天。”張禮敏說。
“傳(chuan) 世”的第二重意義(yi) 是保留種源。河南省民協顧問、故事河南卷主編喬(qiao) 台山在交流會(hui) 中分享了一個(ge) 故事:“被當地人稱為(wei) ‘故事大王’的武根蘭(lan) 老人在病床上接受了我們(men) 的采訪,一個(ge) 月後武根蘭(lan) 與(yu) 世長辭,我們(men) 錄製的資料成為(wei) 老人家生命的絕唱。”
“傳(chuan) 世”的第三重意義(yi) 在於(yu) 培養(yang) 人才。大係出版工程是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從(cong) 半個(ge) 多世紀以來十幾萬(wan) 名在廣袤中華大地的田野裏默默勞作的前輩學者和文化工作者手中接過的使命和擔當,全國各地近千名專(zhuan) 家學者因《大係》而聚,他們(men) 中有專(zhuan) 業(ye) 領域成名成家的中流砥柱,也有剛剛投入民間文化事業(ye) 的青年才俊,有民間文學的學者、專(zhuan) 家,也有愛好者、傳(chuan) 承人,共同組成了一支麵向未來的民間文學人才梯隊,在大係出版工程各項工作的開展下薪火相傳(chuan) 。(本報實習(xi) 記者 王添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