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全麵推進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係統保護

發布時間:2023-07-12 09:38: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長江流域民眾(zhong) 及中華民族的集體(ti) 記憶,蘊藏著中華文化基因和中華曆史文脈,全麵推進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係統保護是傳(chuan) 承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根基,是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近日聯合印發的《長江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規劃》(簡稱《規劃》)以專(zhuan) 章的形式對“全麵推進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係統保護”進行了部署,為(wei) 工作開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加大考古發掘和文物古籍保護力度

  從(cong) 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xiang) ,豐(feng) 富而厚重的文物資源是長江文化的重要載體(ti) 。為(wei) 此,《規劃》圍繞加強長江流域考古發掘和文物古籍保護作出安排部署。

  一是加強文物考古研究。支持全麵加強長江流域文物考古研究,實施重大考古項目,開展考古資源調查。把考古探索和文獻研究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有機結合起來,還原長江文化、中華文明從(cong) 涓涓細流到大江大河匯流的發展曆程。落實“先考古、後出讓”製度。發掘和展示長江流域文物所達到的中華文明成就,高質量建設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拓展長江考古與(yu) 文化學術研究。

  二是強化文物保護管理。支持完善健全長江文物保護名錄製度,健全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機製。加強長江文物本體(ti) 保護,統籌推進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統籌兼顧文物本體(ti) 與(yu) 周邊環境、文化生態的整體(ti) 性保護。加強多層次、立體(ti) 化長江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支持具備條件的地方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

  三是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支持挖掘長江文物的多重價(jia) 值,開發更多承載中華文化、中國精神和民族典型符號的文創產(chan) 品。優(you) 化長江流域博物館建設,突出長江文化元素和標識,打造一批高品質的長江文物保護展示利用場館,支持實施一批高水平的文化展覽、教育活動。鼓勵博物館整合文物數字資源,培育線上數字化體(ti) 驗產(chan) 品,發展沉浸式文化服務。鼓勵文博單位開發體(ti) 現長江文化特色的創意產(chan) 品。

  四是推進古籍保護利用。支持統籌推進古籍普查登記、保護修複、數字化建設等工作。實施長江流域古籍普查登記專(zhuan) 項,全麵摸清長江流域現存古籍資源情況,建立古籍普查目錄數據庫。鼓勵開展長江文化相關(guan) 古籍整理研究,整理出版長江特色典籍叢(cong) 刊。推進以長江文化為(wei) 重點的古籍數字資源建設,促進相關(guan) 古籍資源共建共享。

  強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長江流域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和聖地。從(cong)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誕生到國民革命的爆發,從(cong)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建立到艱苦卓絕的紅軍(jun) 長征,從(cong) 英勇不屈的抗日戰爭(zheng) 到氣勢恢宏的渡江戰役,均展現著長江流域光榮的革命傳(chuan) 統和厚重的紅色基因。長江流域在近現代中國革命中遺存的寶貴文物資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為(wei) 進一步弘揚革命精神,《規劃》專(zhuan) 門就長江流域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提出工作要求。

  一是強化革命文物保護。支持係統開展長江流域革命文物和相關(guan) 史料調查征集。加大長江流域革命文物保護力度,切實把革命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實施革命文物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工程,推進整體(ti) 規劃、連片保護。加大對瑞金原中央蘇區、井岡(gang) 山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大別山革命老區等革命文物保護的支持力度。實施一批革命舊址維修保護項目、館藏革命文物保護修複項目和革命文物研究性保護項目,讓革命文物“活起來”。

  二是提升革命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充分發揮革命文物在見證革命曆程、弘揚革命精神方麵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革命文物公共服務水平和社會(hui) 教育效果。支持一批革命博物館紀念館展陳提升項目。策劃推出長江流域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在沿線地區舉(ju) 辦聯展巡展活動。依托革命文物資源,發展紅色旅遊、研學旅行,打造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精品線路。開展紅色主題群眾(zhong) 性宣傳(chuan) 教育活動,讓革命精神傳(chuan) 下去。

  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

  長江流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的富集地,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00多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6000多項。《規劃》著眼於(yu) 傳(chuan) 承中華文化基因、守護中華曆史文脈,強調要提高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水平。

  一是夯實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基礎。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記錄工程,加強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調查研究,采取數字多媒體(ti) 手段,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進行全麵、係統地記錄。完善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體(ti) 驗設施體(ti) 係,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建設綜合性非遺館及必要的配套設施。加大非遺研究力度。

  二是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體(ti) 係,開展代表性項目存續狀況評估,建立動態調整機製。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製度,加大對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培養(yang) 及傳(chuan) 承活動的支持力度。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分類保護,開展各類專(zhuan) 項保護工作。建立區域保護協同機製,提高區域性整體(ti) 保護水平。

  三是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宣傳(chuan) 展示。支持舉(ju) 辦長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大展。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傳(chuan) 統節日等,組織開展長江流域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展演等各類傳(chuan) 播活動。在長江流域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進校園、進景區、進社區。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旅遊融合發展。

  另外,必須充分認識到,長江流域跨度大,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資源種類數量多、空間分布廣,必須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夯實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基礎的同時,著力建立健全係統保護、協同保護的體(ti) 製機製,加強跨區域、跨部門協作聯動,注重文化、旅遊發展與(yu) 生態保護、城鄉(xiang) 建設、宣傳(chuan) 教育等融合互促,不斷提高長江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弘揚工作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和協同性,推動形成“一盤棋”的良好局麵。(蔡武進 作者係武漢大學文化法製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教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