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釋放“藏糧於技”的豐沛能量

發布時間:2023-07-14 09:46:00來源: 經濟日報

  眼下正是夏收時節,多地都可見農(nong) 機裝備作業(ye) ,一幅幅“科技農(nong) 耕圖”在田間地頭鋪展。

  農(nong) 業(ye) 現代化,關(guan) 鍵在於(yu) 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當前,科技作為(wei) 推動農(nong)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驅動力,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nong) 民增收、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要立足我國國情,遵循農(nong) 業(ye) 科技規律,加快創新步伐,努力搶占世界農(nong) 業(ye) 科技競爭(zheng) 製高點,牢牢掌握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主動權,為(wei) 我國由農(nong) 業(ye) 大國走向農(nong) 業(ye) 強國提供堅實科技支撐。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通過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和成果推廣應用,取得了一大批標誌性重大科技成果,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體(ti) 係效能穩步提升。總體(ti) 判斷,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整體(ti) 水平已經跨入世界第一方陣,農(nong) 業(ye) 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一步。2022年全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3%,糧食產(chan) 量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

  但是,與(yu) 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還有一定差距。製約我國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的短板弱項依然存在,主要體(ti) 現為(wei) 優(you) 質品種培育能力不強、農(nong) 機智能化水平不高、資金投入不足、科技創新資源分散等問題。對此,需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多舉(ju) 措布局施策,讓科技牢牢紮根在泥土裏。

  首先,踐行總體(ti) 國家安全觀,保障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安全。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離不開糧食供應的穩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經濟發展、社會(hui) 穩定、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要堅持“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底線要求,將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充分供給作為(wei) 第一要務,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保障體(ti) 係,牢牢把握解決(jue) 吃飯問題的主動權。加快推動規模化生產(chan) 與(yu) 集約化經營,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力,增強抗風險能力,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挖掘農(nong) 業(ye) 科技增產(chan) 潛力,創新手段穩定糧食生產(chan) 。加強農(nong) 業(ye) 安全監管工作,通過科技創新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牢牢守住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底線。

  其次,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夯實農(nong) 業(ye) 基礎建設。我國在種子、化肥、農(nong) 藥、農(nong) 機等農(nong) 業(ye) 基礎領域仍然落後於(yu) 歐美等農(nong) 業(ye) 強國,麵臨(lin) 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不過,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wei) 特征的新一輪農(nong) 業(ye) 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要聚焦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攻克糧食、蔬菜、動物等種源“芯片”難關(guan) ,提升國產(chan) 玉米、大豆、白羽肉雞、肉牛等自主新品種的市場占有率。緊盯世界農(nong) 業(ye) 科技前沿,穩步推進各種生物育種技術的產(chan) 業(ye) 化應用。大力推廣有機肥、綠色農(nong) 藥,減少農(nong) 業(ye) 汙染,保護土壤肥力和生態環境。擁抱數字化技術,積極發展數字農(nong) 業(ye) ,提升智能農(nong) 機使用率,建設智慧種植、養(yang) 殖係統,努力實現“彎道超車”。

  再次,創新農(nong) 業(ye) 科技人才培養(yang) 方法,強化激勵機製。要製定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人才培養(yang) 計劃,實施農(nong) 業(ye) 頂尖人才工程,發揮農(nong) 業(ye) 科技“領頭羊”效應。建立科學化、社會(hui) 化、市場化、差別化的綜合人才評價(jia) 機製,實現人才評價(jia) 的精準性。建立公平合理的獎懲機製,健全科研成果轉化的分配製度,通過市場轉化的科研成果,可給予股份、分紅等獎勵。紮實推進職業(ye) 農(nong) 民培育工程,提升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質量,可充分調動職業(ye) 院校、農(nong) 村成教學校、電商平台、科技小院等的積極性,培養(yang) 一大批懂技術、懂市場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

  最後,加大農(nong) 業(ye) 科技研發力度,維持資源投入穩定。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具有周期長、風險大、收效慢等特點,要加大對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農(nong) 業(ye) 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製。在實施農(nong) 業(ye) 科技研發項目方案時,要舍得下力氣、增投入,樹立長期目標,給予穩定支持,寬容科研失敗,鼓勵科技創新思維。(張玲玲)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