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文化周末:情深真已到梅根

發布時間:2023-07-24 09: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王久辛

  那年夏天的一個(ge) 黃昏,我哭著跑回家,一頭紮進奶奶懷裏,抽泣著說:“我活不了啦……”奶奶問為(wei) 啥,我說下午去郊外摘了一種野蒺藜果,渾身毛刺兒(er) ,咬開肉是粘的、白的,還有點甜,我就吃了。小奎哥來了,說這個(ge) 有毒,吃了會(hui) 死。“可我全吃了呀奶奶,我要死了。”奶奶摟著我,也不嫌熱,對我講起了杜姑娘夢見柳公子,欲求不得而死去,之後又活了過來,二人還喜結良緣。聽完這個(ge) 美麗(li) 動人的故事,我對死已然沒有了恐懼。奶奶起身說:“沒事的,玩去吧,我要做飯了。”於(yu) 是,我又回到了安靜的玩耍中。

  湯顯祖的《牡丹亭》,把死亡寫(xie) 得妖嬈動人,安撫了我幼小的心靈。我想,湯顯祖的作品能流傳(chuan) 至今,一定也是因為(wei) 人們(men) 從(cong) 中得到了精神的撫慰。

  說起來,我曾對湯顯祖和他的“臨(lin) 川四夢”所知甚少。我1966年上小學,1976年高中畢業(ye) ,“十年動亂(luan) ”我是從(cong) 頭跟到了尾,沒讀什麽(me) 書(shu) 。記得那年離開學校時,教學樓窗戶上的玻璃,還有一半沒裝上呢,哪裏有老師給我們(men) 講什麽(me) 湯顯祖、《牡丹亭》呢?在準備高考時,我才在文學常識的複習(xi) 資料裏得知《牡丹亭》和湯顯祖。於(yu) 是,幾次三番路過湯顯祖的故裏,我總希望有機會(hui) 拜謁,來此補補課。

  那日,我終於(yu) 來到位於(yu) 撫州市臨(lin) 川區的湯顯祖家族墓園和湯顯祖紀念館,對這位明代著名的戲劇家、文學家有了更加立體(ti) 的認識。他憎惡腐敗的風氣,不攀附權貴,甚至拒絕了張居正伸出的橄欖枝,可謂高潔之人;在藝術創作上,他容不得纖塵,嚴(yan) 謹地對待一字一句,是一個(ge) 較真而純粹的人。站在紀念館門前的台階上瞭望,便看到了牡丹亭:六角雙層,瘦削挺拔,簷牙高飛,好不秀麗(li) 。為(wei) 紀念這位偉(wei) 大的戲劇大師,當地政府在臨(lin) 川辟地180畝(mu) ,興(xing) 建湯顯祖文化藝術中心暨湯顯祖紀念館,1995年10月建成並對外開放。除了牡丹亭外,還有梅花庵、麗(li) 娘墳、黃粱飯店、錢廊、勝業(ye) 坊、瑤台、照壁、夢泉等景觀,配有壁畫雕塑、詩詞楹聯,環境優(you) 美,古意盎然,信步遊來,宛在夢中。這裏不僅(jin) 是撫州市民自覺接受美育熏陶的地方,也是承繼古代文化經典的精神家園。我想,這座城市何其幸運,湯顯祖這位享譽中外的先賢,一定會(hui) 福澤子孫,光耀萬(wan) 代。

  回到北京,我開始搜集湯氏戲劇的材料,讀“臨(lin) 川四夢”。湯顯祖被稱為(wei) “東(dong) 方莎士比亞(ya) ”,然而在讀過莎士比亞(ya) 的許多作品後,我發現有些篇目從(cong) 人物、情節,到語言都有雷同,而湯顯祖的“臨(lin) 川四夢”,每篇的人物、情節、語言,都別有洞天,想象恣肆。1959年,戲劇大師田漢到江西臨(lin) 川拜訪湯家玉茗堂碑,作詩:“杜麗(li) 如何朱麗(li) 葉,情深真已到梅根。何當麗(li) 句鎖池館,不讓莎翁在故村。”

  湯顯祖作品中的語言,是由先秦至唐宋詩詞歌賦的經典語言創化而來,古雅又鮮活,還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俗語活用。他的“臨(lin) 川四夢”,承繼了屈原李杜以及蘇辛的精髓,將其化入一出一出的戲份中。我不知觀戲人的感受,以我的閱讀體(ti) 驗來說,那是一個(ge) 個(ge) 絕妙至極的表達。“因情成夢,因夢成戲”,其實“夢”隻是借代,“性情”才是他想要呈現的。關(guan) 於(yu) “性情”,“四夢”各有不同,都深深地觸動人心,引發共鳴。湯顯祖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牡丹亭》打破了生死的樊籬,以“一往而深”的摯愛的力量,體(ti) 現出深刻而又博大的人文關(guan) 懷,令人感佩唏噓。讀了杜麗(li) 娘與(yu) 柳夢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死生之戀,陰曹地府、魑魅魍魎不再令人懼怕——湯顯祖以他美麗(li) 的想象,創造了一個(ge) 千百年來未有之的超越死生、感天動地的藝術世界。

  明代的湯顯祖與(yu) 宋代的王安石同是臨(lin) 川鄉(xiang) 賢,卻有著不一樣的“濟世良方”:王安石要革故鼎新,而湯顯祖要撫慰人心。湯顯祖的方式是春風化雨,用美育來實現“士”之“達則兼濟天下”的使命擔當。

  告別臨(lin) 川的那個(ge) 早上,撫州當地的一位司機來接我去機場。眉清目秀的他開啟車載音樂(le) ,一邊播放,一邊哼唱。我問:“你唱的是昆曲嗎?”他說:“《牡丹亭》片段。”我想,這大概就是綠葉對根的思念吧!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1日 1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