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文化育人的四個著力點
作者:曹毓民(蘇州市職業(ye) 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優(you) 化職業(ye) 教育類型定位”。強化“兩(liang) 個(ge) 結合”背景下的職業(ye) 教育文化育人,是職業(ye) 院校進一步把握時代要求,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培養(yang) 德技並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做好這一工作,職業(ye) 院校應從(cong) 以下四個(ge) 方麵著手。
堅持黨(dang) 的領導,把握職業(ye) 教育文化育人的方向
堅持黨(dang) 的全麵領導是職業(ye) 教育文化育人找到“坐標係”、把牢“方向盤”的根本保障。堅持黨(dang) 的領導,有助於(yu) 職業(ye) 院校更好地將文化育人理念運用到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實踐中,貫通於(yu) 職業(ye) 教育的管理體(ti) 係、教育教學、社會(hui) 實踐全過程。堅持黨(dang) 的領導,有助於(yu) 職業(ye) 院校把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貫穿到文化育人的方方麵麵,把推動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落實到思政建設的點點滴滴。堅持黨(dang) 的領導,有助於(yu) 職業(ye) 院校教育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國際形勢和中國特色、時代責任和使命擔當、職業(ye) 發展和自我實現之間的關(guan) 係,使職業(ye) 教育文化育人的目標更加明確、底色更加鮮明、舉(ju) 措更加務實,培養(yang) 愛黨(dang) 愛國、素質優(you) 良、本領精湛的技能人才隊伍。
堅持多元融合,豐(feng) 富職業(ye) 教育文化育人的內(nei) 涵
多元文化融合協同,即將校園文化、企業(ye) 文化、紅色文化融入職教文化,增強職業(ye) 教育文化育人的發展優(you) 勢,體(ti) 現職業(ye) 院校文化建設的時代內(nei) 涵。一是用校園文化涵養(yang) 人。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厚植到校園文化中,發掘校史、校訓、景觀建築等蘊藏的文化資源,建設校本文化育人陣地,通過品讀經典、地方傳(chuan) 統文化進校園、民間工藝傳(chuan) 承培訓等社團活動與(yu) 誌願服務,增強文化感召力。二是用企業(ye) 文化塑造人。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ye) 教育的生命線。將企業(ye) 文化融入職業(ye) 教育的課程理論體(ti) 係、實訓實踐體(ti) 係和師資建設體(ti) 係等,完善“校企協同文化育人”機製,打造文化與(yu) 實踐“知行合一”的育人體(ti) 係,幫助學生了解當地行業(ye) 產(chan) 業(ye) 的發展現狀與(yu) 趨勢,了解企業(ye) 的崗位要求、價(jia) 值觀念等,增強學生對企業(ye) 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畢業(ye) 生能“留得下、用得上、立得住”,切實解決(jue) 當前很多城市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麵臨(lin) 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短缺的問題。三是用紅色文化激勵人。挖掘職業(ye) 院校所在地的紅色文化,用鮮活的形象打動人,用濃厚的情感感染人,讓學生身臨(lin) 其境感受文化事、文化人的浸潤作用,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積極作為(wei) 。
堅持數字賦能,創新職業(ye) 教育文化育人的載體(ti)
有了數字化的賦能,文化變得“可感知”“可觸摸”。一是建立文化育人數字資源庫。運用信息化新技術、新手段,將學校專(zhuan) 業(ye) 課程、校園文化、紅色文化、行業(ye) 技能實踐等資源進行整合,嵌入馬克思主義(yi) 、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新時代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等,形成可共享的職業(ye) 教育文化數字資源庫,為(wei) 推動課程思政與(yu) 思政課程、融合專(zhuan) 業(ye) 技能和地域文化課程育人模式提供資源保障。二是運用新技術推動教學手段創新。依托文化育人數字資源庫,挖掘沉浸式、交互式、體(ti) 驗式數字文化育人新手段,運用虛擬仿真、全息投影、視覺識別等技術,開展線上線下融合教學。三是創設數字學習(xi) 環境。創設“多維度、全時空、立體(ti) 化”的“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數字學習(xi) 環境。打通家校文化育人屏障,延伸育人時空,打造長效機製,營造匯聚學校、企業(ye) 、社會(hui) 合力的校內(nei) 外聯動的職業(ye) 教育文化育人環境。
堅持合力共為(wei) ,打造職業(ye) 教育文化育人共同體(ti)
職業(ye) 院校可牽頭打造學校、企業(ye) 、社會(hui) 等多方參與(yu) ,多維一體(ti) 、互融共促的文化育人共同體(ti) ,提升育人的輻射麵與(yu) 實效度。一是師生同向同行。職業(ye) 院校教師在育人中,應根據學生需求,及時調整優(you) 化育人內(nei) 容供給,確保師生在知識傳(chuan) 授、價(jia) 值塑造等方麵實現雙主體(ti) 同頻共振,提升文化育人的常態化、互動性和融入度。二是校校、校企協力,推動文化育人貫通。發揮職業(ye) 院校密切聯係地方及企業(ye) 的優(you) 勢,在服務地方、企業(ye) 的實踐中既提升技術技能,又進行職業(ye) 文化教育,促進學生職業(ye) 素養(yang) 提升。抓住政府鼓勵職業(ye) 院校資源麵向基礎教育開放,開展職業(ye) 啟蒙教育的契機,探索構建大中小學一體(ti) 化貫通的文化育人模式。依托職業(ye) 院校文化素質教育基地、職業(ye) 體(ti) 驗中心等平台,將企業(ye) 文化與(yu) 動手實踐內(nei) 容納入中小學相關(guan) 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打破學段區隔,合力推進課程教學、校外實踐、校園文化、賽事展演“四位一體(ti) ”全鏈條育人可持續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8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