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把城鄉大地作為美育現場

發布時間:2023-08-14 09: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竺照軒(中國美術學院社會(hui) 美育學院院長)

  “媽媽快來看,這個(ge) 帽子這麽(me) 多按鈕是做什麽(me) 用的?”“帽子上長長的通道是通向哪裏?”……這個(ge) 夏天,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格外熱鬧,小朋友拉著爸爸媽媽簇擁在“童話未來夏令營鄉(xiang) 村兒(er) 童美育裝置展”作品前,爭(zheng) 相參與(yu) 體(ti) 驗互動。

  這件備受歡迎的裝置作品《帽子上的奇遇》,是由雲(yun) 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倉(cang) 小學的小朋友們(men) 和中國美術學院參加暑期社會(hui) 實踐的同學們(men) 共同完成的。它以未來太空旅行的故事作為(wei) 切入點,由5頂可移動、可穿戴的懸掛式帽子組成,帽子被設定為(wei) 實現星際穿越體(ti) 驗的人機接口,每頂帽子依據星際環境特點進行造型設計,人類帶上帽子可以進入到不同的星球旅行。這樣的科幻創作就像進行一場快樂(le) 的魔法遊戲,每朵科幻火花的點燃都為(wei) 孩子的成長積攢了一份神奇的能量。

  本次“童話未來夏令營鄉(xiang) 村兒(er) 童美育裝置展”的作品,由來自江西省、甘肅省、雲(yun) 南省、貴州省8所項目校的48名師生們(men) 跨越山海在深圳集結。鄉(xiang) 村孩子與(yu) 中國美術學院的同學們(men) 以美為(wei) 媒,在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開展了為(wei) 期8天7晚的限時裝置藝術共創。項目前後曆經三個(ge) 多月的創作籌備期,不僅(jin) 匯聚了29所鄉(xiang) 村學校數千名師生的創作靈感,也是中國美術學院開展社會(hui) 美育新路徑的第一次落地探索。

  這個(ge) 暑假,中國美術學院暑期社會(hui) 美育實踐團隊把中國城鄉(xiang) 大地作為(wei) 美育人才培養(yang) 和自我實現的核心現場,奔赴祖國山河,服務社會(hui) ,深入日常,讓社會(hui) 美育成為(wei) 真正的“有為(wei) 之學”。

  讓美育需求被看見

  “還得是專(zhuan) 業(ye) 的人做專(zhuan) 業(ye) 的事,美術教學既不能太複雜,又不能過於(yu) 簡單,想讓孩子們(men) 感興(xing) 趣,要下的功夫真不少。”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cong) 江縣岜扒小學潘友祥老師看到中國美術學院暑期社會(hui) 實踐團隊給孩子們(men) 上《流行元素與(yu) 傳(chuan) 統非遺紋樣的“侗寨校服”》美育課時感慨道。在從(cong) 江縣岜扒小學,學生們(men) 的課程幾乎由潘老師一肩挑,但在美術課麵前,潘友祥犯了難。而今年暑假潘老師臉上笑開了花,中國美術學院的美育“小老師”們(men) 帶來了傳(chuan) 統書(shu) 畫、創意版畫、沙畫等課程,還結合地域文化侗繡技法開發特色美育課,讓侗族小朋友的美育需求也被看到。

  當前,一些鄉(xiang) 村中小學仍存在結構性缺編問題,美育師資不全、基礎美術課沒人上的情況時常存在。在距離杭州一個(ge) 半小時車程的紹興(xing) 市上虞區,這裏的鄉(xiang) 村中小學也麵臨(lin) 著同樣的困難。從(cong) 2020年開始,中國美術學院“鄉(xiang) 村藝課”項目充分運用互聯網技術優(you) 勢,以網絡直播形式,打破美育資源傳(chuan) 播的時空界限,以中國美院美育講師線上直播授課、鄉(xiang) 村學校當地教師線下輔助教學的方式,為(wei) 上虞的鄉(xiang) 村學校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師”美育課程,最大限度將美術課開足開齊。在“雙師製”雲(yun) 上共享美育資源的同時,引導孩子們(men) 從(cong) 自我、生活、鄉(xiang) 土、文化等方麵立足自己生活的角度去觀察,呈現他們(men) 對生活的理解和對未來的暢想,展現紮根鄉(xiang) 土的生命力與(yu) 創造力。

  今年暑假,由中國美術學院馮(feng) 冬傑老師帶隊的上虞青瓷社會(hui) 實踐團隊以上虞傳(chuan) 統非遺技藝越窯青瓷為(wei) 基礎,設計了“青瓷精靈”係列課程,通過沉浸式情景劇方式引導學生學習(xi) 青瓷文化。蓋北鎮小青瓷社團範老師說:“課程不僅(jin) 給越窯青瓷社團的學生們(men) 帶來了精彩的青瓷文化課,更讓來自各省各民族的‘石榴籽’們(men) 深入地了解上虞,更快地融入上虞、愛上上虞。如今,青瓷課程已經成為(wei) 學校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紐帶。”

  中國美術學院針對東(dong) 、中、西部地區的不同特點和實際發展需求,通過“在地性”的研究方法,以鄉(xiang) 村為(wei) 中心、鄉(xiang) 土資源為(wei) 基礎,打造“麵向生活、麵向自然、麵向傳(chuan) 統”的鄉(xiang) 村美育本土課程,為(wei) 美育浸潤鄉(xiang) 土、形塑精神風貌、提振文化自信注入了新鮮血液和理想動力。

  讓個(ge) 性聲音被聽見

  1917年蔡元培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導,相信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之一。將個(ge) 體(ti) 置於(yu) 社會(hui) 現實之中,在美的教育之下培養(yang) 完整強健的人格,是推動社會(hui) 進步與(yu) 發展的重要動力。讓鄉(xiang) 村兒(er) 童在真實世界中自由地激發創作表達、開展對未來的想象,是美育的重要意義(yi) 。

  中國美術學院“育·愈”藝術療愈教育實踐小分隊赴福建省屏南縣前汾溪村,用藝術教育的療愈維度結合鄉(xiang) 野自然的療愈力量,關(guan) 注鄉(xiang) 村兒(er) 童的心理狀態,以“識我·識然·識他”為(wei) 主題,開展鄉(xiang) 村兒(er) 童藝術療愈教育的係列實踐課程。小分隊師生邀請汾溪村的小朋友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參與(yu) 課程,用藝術探尋自我,和自然互動共情,以繪畫的方式傳(chuan) 遞自己平時不善表達的情感。這一堂課在小朋友今後的人生中非常重要,他們(men) 雖然不一定會(hui) 讀美院,但無論從(cong) 事什麽(me) 行業(ye) ,都會(hui) 對美有渴望、對愛想表達,在內(nei) 心有柔軟的善意,如蔡元培先生所言,“以愛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們(men) 的生活”。所以從(cong) 某種程度而言,社會(hui) 美育融合課堂教育、家庭教育、社會(hui) 展陳等諸多門類,其目的就是教會(hui) 孩子們(men) 長大後怎樣過一種更好的生活。

   讓美育惠及全社會(hui)

  馬克思在《共產(chan) 黨(dang) 宣言》中說,更美好的世界,“將是這樣一個(ge) 聯合體(ti) ,在那裏,每個(ge) 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可見,個(ge) 人境界的提高,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人問題,也關(guan) 涉整個(ge) 社會(hui) 的發展問題。如何營造一個(ge) 好的社會(hui) 美育整體(ti) 環境、助力鄉(xiang) 村整體(ti) 振興(xing) ,中國美術學院赴浙江省浦江縣禮張村社會(hui) 實踐團給我們(men) 提供了一個(ge) 新思路。

  該項目依托中國美術學院專(zhuan) 業(ye) 教育的學術優(you) 勢,以學院名師為(wei) 主導,文化惠潤鄉(xiang) 村邊地教育,開展“慧美”講堂、“幸福學堂”、少兒(er) 學習(xi) 聚落、“普惠共享”美育學堂、鄉(xiang) 村思政課堂等公益內(nei) 容。用美育方式激發鄉(xiang) 村、偏遠地區各階層人士對中華文化藝術的理解和熱愛,助力浦江的文化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生態振興(xing) 、人才振興(xing) 、組織振興(xing) ,以中國美術學院社會(hui) 美育學院為(wei) 核心的全院師生用藝術賦能鄉(xiang) 建,身體(ti) 力行投身鄉(xiang) 村振興(xing) 第一線。

  當前,世界正處於(yu)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guan) 鍵時期,人類社會(hui) 發展邏輯發生深刻變化,美育已成為(wei) 人類社會(hui) 文明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今天,中國美術學院社會(hui) 實踐團隊的師生們(men) 正在社會(hui) 美育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砥礪前行。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3日 11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