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藝術,塑造傳統美學新樣態

發布時間:2023-08-14 09:5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藝術手劄】

  作者:靳軍(jun) (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

  科技的進步推動了社會(hui) 的發展,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當下,數字媒體(ti) 已成為(wei) 我們(men) 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智能電視機到智能手機,再到城市街頭的各類LED顯示屏等,都在不斷地向人們(men) 傳(chuan) 遞著海量的信息。從(cong) 事設計相關(guan) 工作的二十多年來,我的研究主線逐步從(cong) 傳(chuan) 統平麵設計轉向與(yu) 數字技術相關(guan) 的藝術創作,這一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數字藝術的力量與(yu) 魅力。

  數字媒體(ti) 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通過各類顯示屏幕的組合實現形狀、尺寸的變化,又可將建築的牆體(ti) 、地麵等平麵作為(wei) 圖像載體(ti) 建構新的視覺空間,還能夠與(yu) 不同的構件進行結合形成新媒體(ti) 藝術裝置。技術的更迭,促使數字藝術向著跨學科、跨領域的方向發展,融合多感官體(ti) 驗的數字媒體(ti) 藝術已然成為(wei) 當代藝術創作的一大趨勢。

  2015年,我在“藝術北京”十周年活動現場,帶領團隊以全國農(nong) 業(ye) 展覽館的建築牆麵為(wei) 載體(ti) 設計了大型數字投影影像作品,在探討藝術與(yu) 城市發展關(guan) 係等話題的同時,探索了數字媒體(ti) 藝術的全新表現形式。2018年,由我主持策劃的國家大劇院“藝·在生活——沉浸式藝術設計展”借助數字技術,通過傳(chuan) 統藝術作品與(yu) 生活場景的融合,啟發人們(men) 重新審視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數次創作實踐讓我意識到,空間結構的改變會(hui) 為(wei) 數字媒體(ti) 藝術的呈現方式帶來無限可能,也引發了我對於(yu) 數字媒體(ti) 藝術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相結合的諸多思考。

  近年來,數字化沉浸式空間設計逐漸興(xing) 起,這無疑為(wei) 傳(chuan) 統藝術的活化提供了契機。將傳(chuan) 統繪畫形式轉化為(wei) 數字媒體(ti) 藝術的首要思路,是以動態影像重構畫作的麵貌。我創作的《高山仰止與(yu) 山水流長》《蟠桃青鳥的陰晴晨昏與(yu) 數字他鄉(xiang) 》等作品皆取材於(yu) 古代經典繪畫作品。在以數字技術構建的沉浸式空間裏,天空、大地不再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幻色調,反映晝夜的更替或四季的輪轉;雲(yun) 霧、水流不再是靜止的狀態,而是呈現出隨風而動的生動姿態;蟲魚鳥獸(shou) 乃至人物,更是在動態的場景中肆意徜徉,點綴著充滿生機與(yu) 活力的藝術世界。此類作品的創作均是建立在對經典畫作的深入理解之上,需要創作者以動態影像的形式在空間中塑造出較為(wei) 真實的場景,並合理規劃景物、人物、動物等的運動軌跡,巧妙設計“微敘事”的情景演繹,從(cong) 而生動展現經典畫作的畫麵內(nei) 容與(yu) 思想內(nei) 涵。

  除了直接還原古代繪畫的整體(ti) 氛圍,對畫中的重要元素進行提煉並再創作,亦是我近年來的藝術探索方向。數字沉浸影像作品《唐宋彩韻》提取了如《簪花仕女圖》《虢國夫人遊春圖》《搗練圖》等經典畫作中的女性形象,以數字影像構建起全新的觀看視角,力求清晰地展現古代女性的姿態、神情及服飾和妝容。當這些畫中形象在金色、青色、紅色等極具東(dong) 方韻味的底色襯托下,以巨大的體(ti) 量在展廳空間中動態呈現,帶給觀眾(zhong) 的往往是前所未有的視覺震撼。

  強調參與(yu) 性與(yu) 互動性,是當下數字媒體(ti) 藝術創作的一大方向。藝術家們(men) 通過數字技術和互動裝置讓觀眾(zhong) 成為(wei) 作品的一部分,從(cong) 而賦予作品更加豐(feng) 富的表現形式與(yu) 審美維度。我的作品《描摹或共生:今日珍禽圖》,其原型為(wei) 五代西蜀畫家黃筌所作《寫(xie) 生珍禽圖》。觀眾(zhong) 可以通過交互屏幕在原畫的基礎上繪製禽鳥,當不同姿態、不同風格的鳥兒(er) 在空間中翩翩起舞,這件由我與(yu) 觀眾(zhong) 共同創作的古今融合之作也就完成了。該作品力求通過增強人與(yu) 環境、人與(yu) 人之間的互動,幫助觀眾(zhong) 突破傳(chuan) 統與(yu) 現代之間的壁壘,從(cong) 而深入感受傳(chuan) 統藝術之精妙。《孤鳴與(yu) 回響:聽琴聞心》的主題內(nei) 容則源於(yu) 宋代名作《聽琴圖》。在沉浸式的空間裏,光色隨時間的流逝產(chan) 生微妙的冷暖變化,撫琴者獨坐鬆下,古琴之音於(yu) 林中縈繞。當觀眾(zhong) 坐於(yu) 交互區域,畫麵中便會(hui) 出現兩(liang) 位聽琴者,由此觸發新一篇章的影像,此刻,觀眾(zhong) 仿佛化作畫中之人,身臨(lin) 其境體(ti) 驗古代文人的生活雅趣。

  中國傳(chuan) 統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審美價(jia) 值。數字媒體(ti) 藝術與(yu) 傳(chuan) 統藝術的結合,為(wei) 現代人打開了深入了解傳(chuan) 統藝術之美的嶄新通道,推動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未來,期待更多藝術家投入到該領域的創作實踐中,讓傳(chuan) 統藝術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yu) 活力。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3日 09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