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創新:思路要打開,本真要守住
作者:張夢丹(哈爾濱工業(ye) 大學人文社科與(yu) 法學學院講師)
近日,國風音樂(le) 現場《海上生民樂(le) 》完成了第四輪駐場演出。作為(wei) 國內(nei) 首個(ge) 駐場演出的原創音樂(le) 品牌,《海上生民樂(le) 》三年駐場演出100場,雖然無法跟爆款舞劇、音樂(le) 劇、話劇相比,但也創造了屬於(yu) 民樂(le) 的傳(chuan) 奇。
民樂(le) 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流淌在中華兒(er) 女血脈中的音樂(le) 基因,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從(cong) 《高山流水》到《二泉映月》,從(cong) 《紫竹調》到《茉莉花》,我國曆史上曾出現大量廣為(wei) 流傳(chuan) 的優(you) 秀民樂(le) 作品。
然而,過去幾十年,隨著包括流行音樂(le) 在內(nei) 的各種音樂(le) 形式的興(xing) 起,人們(men) 在音樂(le) 審美上有了更多選擇,民樂(le) 日漸受到衝(chong) 擊——觀眾(zhong) 流失,市場萎縮。民樂(le) 遭遇發展困境,除了外在因素,也跟自身創新不足有很大關(guan) 係。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民樂(le) 創新處於(yu) 停滯不前的狀態——缺乏創新曲目,鮮有佳作推出,人們(men) 對民樂(le) 的了解長期停留在《二泉映月》《高山流水》《十麵埋伏》等老作品上。
藝術的生命在於(yu) 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藝術。民樂(le) 要想重新贏得受眾(zhong) ,必須走創新發展之路。
民樂(le) 進行創新,首先要打開思路,衝(chong) 破思想的藩籬。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有一種觀點認為(wei) ,中國民族樂(le) 器明亮的音色適合獨奏,不適合合奏,更不適合交響化;如果交響化,民族樂(le) 器的優(you) 美音色與(yu) 特殊演奏技法就會(hui) 被削弱甚至被抹殺掉。受這種觀點影響,一些民樂(le) 人形成了一種江湖藝人的文化心態,隻注重對自身技藝的磨煉,卻忽視了集體(ti) 合作,沒有形成共同發展的集群的力量。
事實上,要表現民樂(le) 豐(feng) 富多樣的內(nei) 涵,交響化完全是一條可以借鑒的路徑。過去,西洋管弦樂(le) 的發展也曾經曆由簡單到複雜、由單一演奏到交響合奏的過程。近年來,以中央民族樂(le) 團為(wei) 代表的文藝院團,在民樂(le) 交響化方麵,大膽創新,不斷突破,已推出《又見國樂(le) 》《紅妝國樂(le) 》等廣受歡迎的作品,讓民樂(le) 與(yu) 交響共奏出和美之音。前段時間舉(ju) 辦的全國民族器樂(le) 展演,也出現了民族交響曲《水闊山海間》、民族交響音畫《孫子兵法·回響》等不錯的民族交響樂(le) 作品。這說明,民族樂(le) 器不適合演奏交響樂(le) 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卓別林曾說:“對於(yu) 一個(ge) 藝術家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hui) 是驚人的。”一些具有實驗性質的民族交響樂(le) 作品取得了成功,說明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著出路。
交響化不是民樂(le) 打開思路、進行創新的唯一路徑。一種充滿創新精神的藝術,從(cong) 形式到內(nei) 容再到宣推,都應該是充滿新意的。比如,利用跨界合作創新民樂(le) 的演出形式,利用短視頻等新的傳(chuan) 播手段進行宣傳(chuan) 推廣,這些都是可以嚐試的舉(ju) 措。
前麵提到的《海上生民樂(le) 》,就以創新的形式和內(nei) 容顛覆了很多人對民樂(le) 演出的傳(chuan) 統印象。演出一開始,各種民族樂(le) 器輪番登場,展現出民樂(le) 豐(feng) 沛的藝術表現力。同時,數字技術融合書(shu) 法、國畫等元素,並通過音樂(le) 、光影、舞台空間的有機融合,構築起多元交融的光影視聽效果,打破了傳(chuan) 統的聽覺疆界,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沉浸式享受。
《海上生民樂(le) 》的成功提示我們(men) ,民樂(le) 在表現形式上存在著多種可能性。但需要提醒的是,對於(yu) 形式創新,一方麵可以嚐試、探索,另一方麵也要避免走入誤區,不能把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作為(wei) 民樂(le) 創新的審美取向和評判標準。正如中國民族管弦樂(le) 學會(hui) 會(hui) 長吳玉霞在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獨特的音韻格律,講究聽覺和味道,音色豐(feng) 富、旋律性強是民樂(le) 的優(you) 勢,不要為(wei) 了‘創新’而‘創新’,更不能為(wei) 了‘炫技”而“炫技’。‘快和響’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民樂(le) 創作與(yu) 作品表達,過於(yu) 追求譜麵‘圖式’、表麵‘格式’或外化‘取悅’都不可取。”
在漢唐時期,不同地域的音樂(le) 文化交流融合,使當時的樂(le) 壇異彩紛呈,麵貌一新,中國民樂(le) 由此發展出多種不同的流派和曲調。今天我們(men) 熟悉的二胡、揚琴、胡琴、葫蘆絲(si) 等民族樂(le) 器,都是音樂(le) 文化融合的成果。這告訴我們(men) ,發展民樂(le) ,關(guan) 起門來是不行的,必須加強與(yu) 世界的交流,主動從(cong) 世界各國各民族的音樂(le) 中汲取營養(yang) 。
可是,近年來提到民樂(le) 和西洋樂(le) ,社會(hui) 上總有種將二者藝術特色的不同刻意誇大、在二者間有意無意製造對立的情緒。比如,一些學西洋樂(le) 的覺得民樂(le) “太土”,學民樂(le) 的覺得西洋樂(le) “假正經”。其實,民樂(le) 和西洋樂(le) 是平等的,它們(men) 之間並不是“一山不容二虎”的狀態。站在民樂(le) 的角度,不管別人如何看待我們(men) ,我們(men) 自己首先要有文化自信。同時,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向包括西洋樂(le) 在內(nei) 的所有藝術形式學習(xi) 借鑒。唯有如此,才能打開視野和格局,才能讓民樂(le) 真正走出困境,重新煥發活力。
民樂(le) 創新,思路要打開,本真也要守住。這裏的“本真”包括民樂(le) 所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涵、民樂(le) 獨特的韻味等。這要求在推進民樂(le) 交響化的過程中,不能將民樂(le) 交響化簡單地搞成交響樂(le) 隊化,而是要根據不同的作品展開想象,研究出樂(le) 器搭配與(yu) 融合的具體(ti) 方法。如果不顧中西方音樂(le) 的巨大差異而生搬硬套,或僅(jin) 僅(jin) 按照西方交響樂(le) 隊的規模與(yu) 建製來組建民族樂(le) 隊,結果可能是東(dong) 施效顰。
此外,民樂(le) 與(yu) 現代音樂(le) 的融合不能停留在表麵,不能忽視作品的內(nei) 涵和意境。如果民樂(le) 作品隻追求現代音樂(le) 的形式,而忽視自身文化內(nei) 涵,即使流行速度快、傳(chuan) 唱度高,最終也會(hui) 陷入“口水化”,那樣不僅(jin) 無助於(yu) 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反而會(hui) 對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產(chan) 生負麵影響。
總之,在傳(chuan) 承發展民樂(le) 的過程中,我們(men) 不能丟(diu) 失民樂(le) 深刻的精神內(nei) 涵,同時要放棄曲高和寡的姿態,積極吸收包括西洋樂(le) 在內(nei) 的其他藝術形式的長處。隻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屬於(yu) 我們(men) 自己的典雅含蓄、能夠訴諸內(nei) 心的民樂(le) 作品。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