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達夫的真誠與率性——評話劇《鬱達夫·天真之筆》
作者:景俊美(北京市社會(hui) 科學院文化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梳理中國文學史,鬱達夫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在他的文學人生中,展現出了真誠與(yu) 率性、熾熱與(yu) 冷靜交織的矛盾特點。在話劇《鬱達夫·天真之筆》(浙江話劇團出品)中,編劇林蔚然在把握鬱達夫這個(ge) 人物形象時,精準而細膩地勾勒出三條線:一是文學,二是情感,三是革命。經由這三點鋪陳而來的話劇《鬱達夫·天真之筆》也在戲劇舞台上呈現出獨特風貌。
聚焦鬱達夫,我們(men) 要首先從(cong) 文學的角度展開討論,沒有鬱達夫開創的浪漫主義(yi) 抒情體(ti) 加自傳(chuan) 體(ti) 小說之先河,今天大概沒幾個(ge) 人會(hui) 知道“鬱達夫”其名其人。因此,文學是構成鬱達夫的基石,也是我們(men) 認識鬱達夫的窗口。但是鬱達夫的文學作品越豐(feng) 富,其舞台提煉就越艱難,這考驗著編導的才情與(yu) 智慧。
在《鬱達夫·天真之筆》中,編劇充分展現了鬱達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在小說、詩歌、散文和日記體(ti) 中的造詣。“秋天,無論在什麽(me) 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朝來風色暗高樓,偕隱名山誓白頭。好事隻愁天妒我,為(wei) 君先買(mai) 五湖舟”“醉眼蒙矓上酒樓,彷徨呐喊兩(liang) 悠悠。群盲竭盡蚍蜉力,不廢江河萬(wan) 古流”……他所寫(xie) 下的每一筆都那麽(me) 真誠,凝聚在一起是一片詩心。
導演李伯男的二度創作也為(wei) 該劇錦上添花。棧道,是江南之景的提取,又是舞台上不同空間得以自由轉化的支點。竹簾,是幕布和景牆,又是文字書(shu) 寫(xie) 的載體(ti) 與(yu) 心誌的投射。因為(wei) 這種裏外互動、精神與(yu) 物質的完美相依,使得該劇的藝術語匯既豐(feng) 富又純粹、既簡潔又充滿張力。
《鬱達夫·天真之筆》講述了鬱達夫的三段情感,分別代表世俗之愛、理想之愛、純潔之愛。除了愛情,他的人生還展現了與(yu) 文學同人的友誼。比如,提“創造社”,必然離不開郭沫若;言私人交情,又一定繞不開魯迅與(yu) 許廣平。還有孫百剛、成仿吾、鄭伯奇與(yu) 諸位青年學子等,他們(men) 一起構成了全劇中鬱達夫人生路上的多維棱鏡,照射著他那豐(feng) 富多變的思緒和“孤冷得可憐”的靈魂。從(cong) 鬱達夫整個(ge) 人生經曆看,他的情感看似是一種自我體(ti) 驗,實則映射著時代大背景下人性和民族的縮影。他的一些看似滑稽的行為(wei) ,總是滲透著濃烈的“情”味。該劇的獨特,正在於(yu) 對人物情感精準又細膩的深描,話語背後隱藏著深沉的思考。
鬱達夫是一個(ge) 性情作家,更是一位抗日誌士。他的短篇小說《沉淪》曾以驚世駭俗般的巨浪,滌蕩著固守傳(chuan) 統的中國人。拋開時代言個(ge) 體(ti) ,與(yu) 拋開時代評文學,都很難得到較為(wei) 全麵的結論。《沉淪》的意義(yi) 在於(yu) ,那個(ge) 憂鬱的、總是自我否定的“中國留學生”的終點,恰恰正是我們(men) 思考文學的起點,是作家用手中之筆,開拓文學疆土、喚醒麻木心靈的一種精神。鬱達夫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樣,看似散漫中滲透著革命和批判的“內(nei) 核”。
移居南洋之後,鬱達夫更是以紙筆為(wei) 武器,一如既往投身抗日宣傳(chuan) 工作。他隱姓埋名,利用商人身份多次營救愛國誌士,延續了他在文學上、情感上的“真”,徹底實現了想“我”所想的、做“我”想做的“率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舞台上,“文學”的展示或滲透在演員的道白與(yu) 對話之中,或隱退到幕景的提示之上。對鬱達夫“情感”的描寫(xie) 則主要鐫刻在人物的關(guan) 係之中,交織在戲劇的結構之內(nei) ,加之音樂(le) 的烘托、燈光的渲染,與(yu) 觀眾(zhong) 構成了最緊密的張力。相對而言,對“革命”的講述是沉潛、安靜的,甚至在鬱達夫生命最後一刻的“停頓”,也展現了其革命鬥爭(zheng) 的一麵,它恰恰是鬱達夫一生的底色。因此,鬱達夫在反法西斯鬥爭(zheng) 中作出的偉(wei) 大貢獻,是他作為(wei) 一名中國人的天然選擇,這也是無數個(ge) 中國人的天然選擇,而正是這種天然的自覺,匯聚成了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之力。
話劇《鬱達夫·天真之筆》對鬱達夫的評價(jia) 有別於(yu) 一般是非、對錯、好壞的二元論,而是進行了更高維度上的思考,不僅(jin) 中肯地書(shu) 寫(xie) 了鬱達夫真實的一生,而且延展了鬱達夫的精神表達,讓觀眾(zhong) 在欣賞藝術的同時體(ti) 會(hui) 到鬱達夫的精神,在“美”的熏陶中看到了民族的未來。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