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故宮,我們與文物麵對麵

發布時間:2023-08-29 10:0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大灣觀察】

  在故宮,我們(men) 與(yu) 文物麵對麵

  ——粵港澳青年學生走進故宮體(ti) 驗中華文化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驍 李薇 李韻

  8月25日,“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xi) 計劃2023”舉(ju) 行結業(ye) 式。自7月17日起,38名來自粵港澳三地的青年學生在故宮博物院開展實習(xi) ,親(qin) 身體(ti) 驗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修複與(yu) 活化利用。從(cong) 遊客到實習(xi) 生,再到“故宮人”,經過六周的實習(xi) ,一顆顆講好中華文化故事、投身文博事業(ye) 的“種子”已在他們(men) 心中埋下。

  緣起:循著興(xing) 趣來到故宮

  在故宮見到來自香港的實習(xi) 生張仲倩時,她正在禦花園絳雪軒,通過繪製表格和拍照,記錄門窗的保存狀況。

  張仲倩本科就讀於(yu)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專(zhuan) 業(ye) 。據她介紹,過去四年在大學的學習(xi) 主要以課堂授課和小組作業(ye) 為(wei) 主,實地考察的項目不多,“此次實習(xi) 讓我有機會(hui) 體(ti) 驗文物保護一線工作者的工作環境”。

  “之所以選擇這個(ge) 專(zhuan) 業(ye) ,是因為(wei) 中學時曾到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還有被譽為(wei) ‘萬(wan) 國建築博覽會(hui) ’的福建鼓浪嶼等地參觀,被古建築的魅力深深吸引,並感受到深藏其中的民族文化基因。”張仲倩說,一直到現在,她對遺產(chan) 保護相關(guan) 工作仍十分感興(xing) 趣,於(yu) 是報名參加今年的“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xi) 計劃”。

  據故宮博物院港澳台辦公室副主任董丹介紹,“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xi) 計劃”始於(yu) 2017年,此前舉(ju) 辦的三屆活動累計有126名粵港澳青年在故宮博物院進行實習(xi) 交流。

  來自澳門的實習(xi) 生陳彥蓓在高中時便聽說過“粵港澳青年故宮實習(xi) 計劃”。在澳門長大的她見證了“澳門曆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上學時,曆史老師帶著她們(men) “遊走於(yu) 澳門曆史城區,傾(qing) 聽老街道的記憶,學習(xi) 從(cong) ‘物’看居民生活”。

  高中畢業(ye) 後,帶著對文化遺產(chan) 和文物保護的好奇心,陳彥蓓進入南京大學考古學係學習(xi) 。“本科期間,我對六朝石刻進行實地考察,看著石刻上風雨侵蝕的痕跡,萌生學習(xi) 文物保護的想法,並希望這些承載著曆史文化記憶的文物能得到合理的保護。”今年實習(xi) 計劃啟動後,她迫不及待地遞交了申請表,並成功入選。

  在7月17日的開學禮儀(yi) 式上,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dong) 表示,希望參加實習(xi) 的粵港澳青年學生通過在故宮博物院廣泛、深入地開展交流與(yu) 學習(xi) ,共同挖掘故宮博物院所承載的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傳(chuan) 承與(yu)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日常:辛苦卻樂(le) 在其中

  “我在查閱資料時發現,由於(yu) 文物材料和製作工藝的多樣性、病害的複雜性,前人隻能根據經驗來修複,但這種缺乏標準約束的修複工作不利於(yu) 文物保護,因此文物保護標準體(ti) 係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帶著這樣的認識,陳彥蓓選擇進入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實習(xi) 。

  文物保護標準化研究所是故宮博物院新近成立的部門,主要從(cong) 事文物保護標準的研究和組織標準製修訂等工作。在這裏,陳彥蓓了解到標準化製定不是一蹴而就的,文物保護的每一項標準必須有依有據,文物保護相關(guan) 標準上的簡短一行字,都必須附帶詳細的標注,“我不禁對故宮的文物保護標準化從(cong) 業(ye) 人員肅然起敬”。

  相較往屆,今年故宮接收實習(xi) 生的部門增加至14個(ge) 。張仲倩和來自廣東(dong) 的梁希悅、來自澳門的鍾俊傑一同在故宮世界遺產(chan) 監測部實習(xi) 。

  “考慮到張同學對明清官式建築的接觸比較少、需要在完成工作任務的同時補充基礎知識,因此我們(men) 為(wei) 她安排了故宮東(dong) 西六宮門窗專(zhuan) 項調查的工作。”世界遺產(chan) 監測部的工作人員牛鐦介紹說,門窗等古建築外簷裝修構造、材料和構造關(guan) 係相對簡單,文物的保存狀況和影響因素較為(wei) 直觀,是比較適合她的題目。

  工作最初,紛繁複雜的建築術語是困住張仲倩的第一道難關(guan) 。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外簷門窗為(wei) 切入點,張仲倩對中國傳(chuan) 統建築木作知識有了進一步認識,再結合閱讀書(shu) 籍、與(yu) 實物對比,她了解了隔扇、檻窗、支摘窗等裝修式樣,步步錦、雙交四椀菱花紋等欞心圖案。

  後續的實習(xi) 中,張仲倩的工作分為(wei) 外業(ye) 和內(nei) 業(ye) 兩(liang) 部分。外業(ye) 即到現場繪製表格、記錄門窗製式,拍照記錄欞心圖案、門窗構件、五金件等;完成外業(ye) 後,還需進行一些內(nei) 業(ye) 工作,即梳理門窗位置,對每個(ge) 門窗進行形製描述、病害描述及程度評價(jia) 。“雖然實習(xi) 內(nei) 容煩瑣、過程辛苦,但能為(wei) 故宮遺產(chan) 保護作出小小貢獻,已經是極有意義(yi) 的自我價(jia) 值實現。”張仲倩說。

  梁希悅與(yu) 張仲倩實習(xi) 內(nei) 容相近,她負責的是宮殿屋頂的脊獸(shou) 普查。“屋頂類型、角獸(shou) 的排列順序和形製都代表了不同的等級秩序。”站在故宮欽安殿前,梁希悅熟練地對記者介紹著角獸(shou) ,“屋頂的角獸(shou) 一般分布在垂脊或戧脊的末端,角獸(shou) 的個(ge) 數越多,建築的等級越高。”

  就讀於(yu) 中山大學人類學係的梁希悅,在實習(xi) 之前,對中國古代建築的知識幾乎為(wei) 零,一開始的工作也是“手忙腳亂(luan) ”。經過知識補習(xi) 並與(yu) 同事不斷磨合,她逐漸掌握了一整套按照順序拍攝建築的信息、按照建築編號整理照片、錄入數據的流程,“實習(xi) 的第三個(ge) 星期,我已經完成了70餘(yu) 座建築的脊獸(shou) 普查。”梁希悅說,如今她已經能做到一眼分辨角獸(shou) 形製。

  實習(xi) 期間,除實習(xi) 實踐活動外,故宮還組織實習(xi) 學生參觀了午門“祥開萬(wan) 象”展,觀看虛擬現實影片《天子的宮殿》等,參觀寶蘊樓了解故宮博物院早期院史,在故宮宣傳(chuan) 教育部實習(xi) 的同學帶領大家參觀院內(nei) 的中軸路。為(wei) 了讓參加實習(xi) 的同學對文物修複有更直觀的認識,今年故宮還特別安排了實習(xi) 生到修繕技藝部,體(ti) 驗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木作鬥栱拚裝和彩畫作天花繪製工藝。

  未來:投身文博目標日益清晰

  “來自粵港澳三地的實習(xi) 生雖然生活經曆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但我們(men) 在學習(xi) 、生活和興(xing) 趣愛好上有非常多的共同話題。”梁希悅對記者說,通過實習(xi) 交流,她對未來的學習(xi) 方向更加明確。

  實習(xi) 期間,陳彥蓓與(yu) 故宮的老師、粵港澳的同學交流學習(xi) 到不少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的知識。“我的家鄉(xiang) 澳門作為(wei) ‘一帶一路’的節點城市,在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陳彥蓓說,“我想投身其中,在澳門為(wei) 保護人類遺產(chan) 貢獻力量。”

  故宮的實習(xi) 加深了張仲倩對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認識,使她對即將投身的文物保護行業(ye) 有了更立體(ti) 的了解。未來,張仲倩希望能夠到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從(cong) 事文物保護方麵的相關(guan) 工作。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自去年7月開館已有一年有餘(yu) ,一年間接待訪客接近130萬(wan) 人次,不僅(jin) 成為(wei) 展示中國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更為(wei) 不少香港青年投身文博事業(ye) 提供了舞台,為(wei) 香港與(yu) 內(nei) 地文化、青年交流架起一座“橋梁”。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學生黃君怡過去六周在故宮宣傳(chuan) 教育部實習(xi) ,同時她正擔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義(yi) 工。對她來說,到故宮博物院實習(xi) 會(hui) 有一種親(qin) 切感。“在故宮展覽室參觀時,我時常能看到一些曾借展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展品。”黃君怡對記者說,“這些展品雖然不會(hui) 說話,卻無聲地展示了兩(liang) 地在文化上更緊密的聯係。”

  宣傳(chuan) 教育部策劃活動的方式給她帶來不少啟發。黃君怡以她正在參與(yu) 的“博‘古’通今:在故宮邂逅古文字”線下活動舉(ju) 例——活動通過設置打卡點讓公眾(zhong) 了解甲骨文,“我看到有很多觀眾(zhong) 為(wei) 了參與(yu) 活動特意走進故宮,在每個(ge) 打卡點都收集了印章。這讓我認識到,一個(ge) 有效的教育活動,需要讓公眾(zhong) 能夠在參與(yu) 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同時又能有效地推廣知識文化”。

  一直以來,黃君怡對文博產(chan) 業(ye) 具有濃厚的興(xing) 趣,參加實習(xi) 後,她的目標更加明確:“我會(hui) 帶著這些經曆和學到的知識、獲得的啟發回到香港,並繼續努力學習(xi) ,希望日後能有機會(hui) 進入香港故宮工作,延續我的故宮故事。”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9日 12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