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考古語言”回溯古都記憶

發布時間:2023-09-11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考古語言”回溯古都記憶

  講述人:陝西考古博物館館長 孫周勇

  讓文物活起來,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助推中國夢的實現,是新時代考古學的新使命。繁榮文化遺產(chan) 事業(ye) ,增強公眾(zhong)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意識,是考古工作者義(yi) 不容辭的責任。陝西考古博物館從(cong) 2012年開始籌建,2022年正式開放,定位為(wei) 集科研、公眾(zhong) 教育和社會(hui) 服務三位一體(ti) ,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學科發展的考古學科專(zhuan) 題博物館。

  陝西考古博物館不隻注重展品的藝術之美,更加注重其考古學價(jia) 值,強調其所在的環境和蘊含的禮儀(yi) 製度、社會(hui) 習(xi) 俗等信息。這裏以考古人的視角全景式呈現多學科視野下的古代社會(hui) 圖景,設置了考古學史及考古學基本理論方法、文物保護技術常設陳列,梳理了考古機構、人才隊伍和法律法規等發展曆程,開辟了青銅、陶瓷、壁畫等文物保護成果專(zhuan) 項展區,將動植物考古、環境考古、古DNA等抽象科技考古手段融入考古發現實例。

  陝西考古博物館對平時難得一見的超大型考古遺跡進行了原狀搬遷,讓觀眾(zhong) 有機會(hui) 近距離觀察。比如對周原遺址賀家銅輪牙車馬坑和洞耳壁畫墓超大型古代遺跡的搬遷,突破了遺跡本體(ti) 結構對觀展的製約,實現了觀展視野最大化,做到了文物保護和觀展體(ti) 驗的多贏。

  我們(men) 對館外空間也進行了規劃和利用,布設了“陶語中國”標本牆等,將唐風園林建築與(yu) 館外展覽融為(wei) 一體(ti) ,以情景化的方式增強觀眾(zhong) 體(ti) 驗感。

  博物館堅持學術線與(yu) 科普線雙線並行。數字多媒體(ti) 及物理互動裝置構成的科普線,與(yu) 考古編年譜係“陝西剖麵”所構建的學術主線相輔相成,充分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觀展需求。博物館尾廳還借助5G網絡技術,首次將展示維度從(cong) 館內(nei) 拓展到田野考古現場,實時連線呈現考古工地實景,與(yu) 觀眾(zhong) 共享重要考古發現的驚喜瞬間。

  走進陝西考古博物館,既能了解科學嚴(yan) 謹的考古研究,又能獲得通俗易懂的考古知識。這裏有宏大的家國敘事,也有吃茶飲酒的生活日常。在這裏可以看到,考古人員從(cong) 一座墓葬的形製、一件遺物的年代、一塊標本的質地和尺寸等最基礎、最細碎、最生動的“考古語言”開始,複原出一個(ge) 遠古聚落的風貌、一個(ge) 盛世都城的繁華,回溯出一個(ge) 古都的記憶。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王美瑩、李韻、李潔、張哲浩、張銳、李建斌、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川惠子)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1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