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考版本之真 記收藏之勝——評《海上古籍風雲錄》

發布時間:2023-10-10 09: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石祥(複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員)

  版本學是一門小眾(zhong) 的傳(chuan) 統學問,而版本學的研究對象——古籍實物特別是善本古籍,常人難得一見,更使得這門學問看似神秘而冷僻。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層麵的重視、學術研究的內(nei) 在需要,以及社會(hui) 公眾(zhong) 對傳(chuan) 統典籍的興(xing) 趣提升,版本學的研究熱度明顯提高,新鮮論著不斷湧現。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柳向春先生的《海上古籍風雲(yun) 錄》(中華書(shu) 局,2023年5月),便是近期問世的頗具特色的高水準之作。

  此書(shu) 是柳先生曆年發表的文獻版本研究論文的一次結集,計收錄文章25篇。諸篇所考述的對象,多為(wei) 上海博物館的藏品,從(cong) 久負盛名的鎮庫之寶宋刻本《王文公文集》《梅花喜神譜》,到入藏時間不久、外間少有所知的謄清稿本《孟子疏證》等,足見柳先生多年來深耕館藏的工作成效。眾(zhong) 所周知,上海博物館是我國文物收藏的重鎮,其藏品之美富,世所稱羨。但該館的古籍收藏,除了《王文公文集》《梅花喜神譜》等個(ge) 別品種之外,少為(wei) 世人所知。讀柳著中的《上海博物館參與(yu) 〈中國古籍總目〉項目情況綜述》,乃知該館古籍分藏敏求圖書(shu) 館與(yu) 保管部兩(liang) 處,僅(jin) 圖書(shu) 館內(nei) 先後審定的三批善本,即達1300種以上,規模甚為(wei) 可觀。

  事實上,博物館的古籍收藏情況較少公開披露,所藏文獻開放程度較差,研究者難以利用,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盡管隨著近年的古籍普查工作的推進,已有不少博物館編輯出版了古籍普查登記目錄,披露了館藏,但普查登記目錄是條目式的,隻簡明列出版本、冊(ce) 數等幾項基礎信息與(yu) 鑒定結論,無法體(ti) 現具體(ti) 鑒定依據以及藏品價(jia) 值與(yu) 特色。這是無解題的簡明目錄這一著述方式的先天限製,無可深責。欲充分展現鑒定的思辨過程,詳細揭示古籍善本的文物價(jia) 值、文獻價(jia) 值,則有賴於(yu) 適宜的文體(ti) 形式。柳著中的“解題”“考實”諸篇,正是就此而發。

  此書(shu) 諸篇重視考述古籍實物的遞藏過程,尤其注意交代其入藏上海博物館的過程史事。這既是版本研究論著的應有之義(yi) ,另一方麵,藏品的征集入藏更是上海博物館館史的鮮活組成部分。如上海博物館這樣的重要收藏機構的收藏史與(yu) 發展壯大史,無疑是地方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值得精講細挖的“古籍故事”。誠然,博物館史及其收藏史的研究,會(hui) 有“博物館誌”一類的專(zhuan) 書(shu) 言之(如上海方麵有21世紀初問世的《上海文物博物館誌》)。但誌書(shu) 敘事重在宏觀總括,展現從(cong) 無至有的總體(ti) 曆程,勢難逐一詳述各宗各項藏品的入藏過程。而總體(ti) 的收藏史正是由每一件每一宗藏品的入藏涓滴構成的,“總體(ti) ”內(nei) 的每一“個(ge) 案”,對於(yu) 地方文化史來說,都是彌足珍貴,值得銘記的。而對鮮活細節的用心鉤稽與(yu) 細致記錄,恰恰是柳著匡其不逮的發力之處。

  在體(ti) 式上,此書(shu) 諸篇以“一文論一書(shu) ”的專(zhuan) 論居多,詳考細述某書(shu) 某本的撰著始末、校刻曆程、諸本異同、曆代著錄收藏情況、文獻與(yu) 文物價(jia) 值等各項問題點;尤其注重梳理辨明兩(liang) 大曆程的“源流”,即版本源流與(yu) 遞藏源流,抽絲(si) 剝繭,層層細繹,再將這兩(liang) 大“源流”中所涉人與(yu) 事鉤稽串聯,娓娓道來,由此將某一古籍的整個(ge) “生命史”鮮活而立體(ti) 地呈現於(yu) 讀者麵前。如《劉喜海〈海東(dong) 金石苑〉刊行始末》一文,將劉喜海、鮑康、劉承幹諸人的序跋書(shu) 劄勾連綜析,結合與(yu) 嘉業(ye) 堂舊藏《海東(dong) 金石苑殘稿》的細致比對,厘清了此書(shu) 的前後三個(ge) 刻本即觀古閣本、二銘草堂本、嘉業(ye) 堂本的刊刻始末與(yu) 底本來源以及這三個(ge) 本子刊刻之際所發生的學人交往、嘉業(ye) 堂本《補遺》《附錄》的實際作者等一係列問題,糾正了與(yu) 此書(shu) 相關(guan) 的一些錯誤認識(如《海東(dong) 金石存考》的作者問題等)。文章讀來,既征實可信,又親(qin) 切可喜,舊人舊事,如在麵前,絕少死板枯燥之弊。

  版本學起源於(yu) 藏書(shu) 家的鑒藏活動,本是一門飽含“雅”與(yu) “趣”的學問,但在現代學術的條框規訓下,當下的很多論著規整嚴(yan) 謹雖有之,雅趣活潑則欠奉。在堅守學術的嚴(yan) 謹性與(yu) 前沿性的同時,保持可讀性與(yu) 趣味性,由此兼顧麵向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普及責任,既是傳(chuan) 統文史研究論著的應有之義(yi) ,但也是長期以來的實踐難點;而柳著在此方麵相當成功,令人激賞。

  關(guan) 注清代中期以來文獻版本,是此書(shu) 的另一特點。傳(chuan) 統的版本學研究首重宋元本,時至今日,傳(chuan) 世的絕大多數宋元本已有較為(wei) 係統而深入的研究(這當然不是說宋元本研究已題無剩義(yi) )。反之,對晚清民國文獻版本的研究深度與(yu) 廣度,則遠有未及。職是之故,我們(men) 對於(yu) 晚清民國版本的認識與(yu) 了解,特別是晚清民國文獻的編刻始末、初印本與(yu) 後印本之差異等問題點,遠遠不及宋元刻本。從(cong) 表麵上看,由於(yu) 時代晚近,晚近版本實物與(yu) 相關(guan) 文獻材料較易尋覓,版本“鏈條”又較短,諸本關(guan) 係看似簡單,各項問題似乎不難解決(jue) 。但在實際研究中,人們(men) 往往僅(jin) 依賴原書(shu) 序跋等少數材料來源,未做深入挖掘,或是簡單憑信前人的隻言片語,便得出結論,遂造成晚清民國文獻版本研究存在著許多“應有而尚無”之處,亟待填補解決(jue) 。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柳向春先生在導師吳格先生的指導下,以清儒陳奐的學術交遊為(wei) 研究課題。自此以來,柳先生長期深研清代中期以來的學術史與(yu) 文獻史,因此對晚清學人交遊圈子及其著述文獻版本,如數家珍,對哪些文獻存在著“應有而尚無”之憾,了如指掌。此書(shu) 的《翁同龢與(yu) 光緒本〈愧林漫錄〉》《紅印本〈彊邨校詞圖題詠〉解題》《紅印本〈鬆鄰遺集〉解題》《紅印本〈倚鬆老人詩集〉解題》《留垞寫(xie) 刻〈鬱華閣遺集〉詩三卷詞一卷紅印本珍賞》等篇,皆是此方麵的用心之作,作者以不亞(ya) 於(yu) 宋元本研究之精細功夫,細述版本形態,盡力搜羅史料,考察編纂刊刻經緯,梳理其間人事糾葛,勾勒當時文獻活動的生態,更由此展現出晚近文獻版本研究的寬廣學術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此書(shu) 還注意在著述方式上進行創新探索。如《南宋宋器之〈梅花喜神譜〉年譜》一文,形式別開生麵,以書(shu) 為(wei) 撰譜對象,爬梳史料,巨細無遺,將由宋至今的七八百年間圍繞此書(shu) 而發生的諸方麵史事,如撰著刊刻過程、傳(chuan) 世宋刻孤本的流轉遞藏脈絡、曆代藏家對此書(shu) 的著錄題跋情況、後世翻刻影印事實等等,做了清晰匯總呈現。此文可為(wei) 今後對重要珍本展開細致研究,提供可以借鑒的路徑方式。

  此書(shu) 佳勝之處,尚有很多,無不體(ti) 現出作者於(yu) 版本目錄之學的本色當行。如以前人未曾引述的《南天痕》一書(shu) ,增補明末刻書(shu) 名家胡正言之生平事跡(《胡正言及其〈印存初集〉》述略),足見搜集史料之深入用心。又如,論定近年重顯於(yu) 世的龍舒本《王文公文集》三卷殘冊(ce) ,即為(wei) 食舊德齋舊藏本的失群部分(《新發現〈王文公文集〉殘卷考》),表現出對同一課題的持續追蹤。以刻工、紙張等差異,判定《大乘莊嚴(yan) 論》《大方廣佛華嚴(yan) 經》係元代《普寧藏》零本,而非日本學者所認為(wei) 的《磧砂藏》(《上海博物館藏大藏經零本四種》),足見鑒定之功力。

  國內(nei) 具有高品質、成規模的古籍收藏的博物館,絕非少數;其中有待揭櫫其文獻與(yu) 文物價(jia) 值的古籍藏品,更是不知凡幾。甚望博物館界的學者同仁,有誌於(yu) 此,不斷推出如《海上古籍風雲(yun) 錄》這樣的佳作,展現出博物館係統的古籍收藏風采,共同為(wei) 新時代古籍工作增光添彩。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07日 10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