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博物館裏的“樂齡”生活

發布時間:2023-10-10 09: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近日,記者在國家博物館的咖啡廳裏看到,4位身穿旗袍的婆婆舉(ju) 著手機,興(xing) 高采烈地分享彼此拍攝的文物“靚照”。“我們(men) 之前互不相識,是在逛博物館時結識的,現在已經成了閨蜜。如今,每周相約打卡博物館是我們(men) 退休後最開心的事。”婆婆們(men) 鬢發斑白,卻神采奕奕。

  隨著越來越多“銀發族”走進博物館,許多博物館在設施、服務等方麵不斷改良,更好地發揮博物館作為(wei) 公共文化機構的功能,豐(feng) 富滋養(yang) 著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為(wei) 了關(guan) 懷“數字鴻溝”前手足無措的老年人,在故宮博物院、蘇州博物館等諸多博物館,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不用網上預約,持老年證、身份證可直接登記進入。

  “我們(men) 博物院設有無障礙電梯,各樓層均有無障礙洗手間。每周六下午三點,還會(hui) 定時定點為(wei) 老年群體(ti) 開展免費公益講解。”山西博物院公眾(zhong) 服務部誌願者服務科科長劉超告訴記者。

  不少博物館還主動了解老年群體(ti) 的需求,增強“分眾(zhong) 化”服務意識,以便為(wei) 他們(men) 提供更細致、科學的服務。近幾年,雲(yun) 南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浙江自然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紛紛開展老年觀眾(zhong) 問卷調查。調查顯示,現在的老年人有著很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他們(men) 期待博物館能打造一個(ge) 老年人活動平台。

  一個(ge) 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也可以享受皓首窮經之樂(le) 。寧波博物館的“頤和”銀齡課堂,結合節令推出了係列活動;浙江博物館的“老有所樂(le) 在浙博”係列活動,則推出了“巧手剪紙 傳(chuan) 承非遺”“初冬日繪百花”等項目。

  “我們(men) 曾製作婦好鴞尊、杜嶺方鼎的仿製品,讓老人們(men) 可以手托‘婦好鴞尊’與(yu) 之合影,並親(qin) 手拚接‘杜嶺方鼎’。”河南博物院社會(hui) 教育部主任林曉平告訴記者。70歲的陳秀清阿姨,參加完活動後激動地說:“我太喜歡這個(ge) 重陽節禮物了,沒想到這個(ge) 活動這麽(me) 有趣!”

  山西博物院“博物館裏的老年大學”主題係列文化服務項目,結合時令、節氣、重要節日,精心策劃座談會(hui) 、參觀賞析、創作體(ti) 驗等活動。“我們(men) 的活動,每次報名都爆滿。還有老人告訴我,‘每次你們(men) 發布活動那個(ge) 點兒(er) ,我就不睡了,等著搶名額呢’。”劉超笑著說。他介紹,今年11月還會(hui) 帶老年觀眾(zhong) 去文保中心參觀,體(ti) 驗文物修複過程。“博物院的老年大學有文物為(wei) 依托,是其他老年大學沒有的優(you) 勢和特色。我每一次參加活動都能獲得知識,並留下美好的回憶。”“老師們(men) 寓教於(yu) 樂(le) ,我們(men) 增長了文化知識,豐(feng) 富充實了老年生活。在此衷心感謝博物院這一平台。”許多參加過活動的老人會(hui) 在微信群裏發布長長的感想,感謝博物院為(wei) 他們(men) 提供機會(hui) ,讓他們(men) 的晚年生活煥發生機與(yu) 光彩。

  不少老年觀眾(zhong) 是博物館的“忠實粉絲(si) ”,他們(men) 活躍在服務前台、講解預約處,或指引觀眾(zhong) ,或維持秩序,或整理書(shu) 籍……以誌願者的身份深度體(ti) 驗博物館文化。廣東(dong) 省博物館目前50歲及以上的女性誌願者有91名,55歲及以上的男性誌願者有8名。自2022年1月1日至今,他們(men) 服務總時長17170小時,提供誌願講解1904場。

  在良渚博物院的人工服務台,一位和藹慈祥的“藍馬甲”誌願者吸引了記者的注意。74歲的吳奶奶已經在良渚做了9年的誌願者,去年誌願時長超600小時。今年3月,吳奶奶成了榮退誌願者,但她閑不住,仍常來幫忙。做誌願者,要背幾萬(wan) 字的講解詞,吳奶奶一遍遍手抄,直到這些知識在腦海裏“安營紮寨”。誌願者考核時,博物館工作人員給她打了五顆星。吳奶奶介紹,良渚博物院中像她這樣的銀發誌願者有幾十個(ge) ,平時他們(men) 不光做誌願者,還積極參加博物院組織的講座,空閑時也會(hui) 翻看與(yu) 良渚文化相關(guan) 的書(shu) 和公眾(zhong) 號文章。“隻要健康情況允許,我會(hui) 一直做誌願者。”她笑眯眯地說。

  對老年人來說,博物館可以是老年大學、手工活動室、交友交流的平台,更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博物館幫助“銀發族”過上老有所學、老有所得、老有所樂(le) 的“樂(le) 齡”生活。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09日 10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