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整體研究法:故宮學的史學方法論意義

發布時間:2023-10-10 09:4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圖書(shu) 評介】

  整體(ti) 研究法:故宮學的史學方法論意義(yi)

  ——以《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紀以來的中國史》為(wei) 例

  作者:毛佩琦(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鄭欣淼的《紫禁城——一部十五世紀以來的中國史》(以下簡稱《紫禁城》)出版了。在該書(shu) 的學術座談會(hui) 上,與(yu) 會(hui) 者再次論及了故宮學的意義(yi) 。故宮學是故宮博物院原院長鄭欣淼在2003年提出的一個(ge) 學術概念。概念一經提出,便顯示出了它的效力,隨之產(chan) 生了一大批研究故宮的成果。在鄭欣淼自己關(guan) 於(yu) 故宮的十餘(yu) 部著作中,就有七部是在故宮學的學術框架下完成的。

  當故宮學概念最早提出時,並沒有得到學術界的一致認同。認同故宮學的學者,大多也僅(jin) 把它視同於(yu) 敦煌學、紅學那樣一個(ge) 新興(xing) 的學科分支。然而在研究實踐中,故宮學日益顯示出它的特殊的性質,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紅樓夢》是一部小說,對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說文本上;敦煌屬於(yu) 文物遺存,對它的研究除了壁畫、雕塑外,主要是敦煌文書(shu) ;而故宮則是一個(ge) 包羅萬(wan) 象的存在。涉及故宮的“史料”,既有文物,包括不可移動的、可移動的,又有文獻,包括書(shu) 麵的和地下發掘的。涉及故宮的曆史既包括政治經濟軍(jun) 事民族外交,也包括禮儀(yi) 社會(hui) 民俗。可以說,故宮見證和承載著一部全方位的曆史。這就決(jue) 定了,任何關(guan) 於(yu) 故宮的研究,都不可能是單一的,都會(hui) 涉及故宮的不同方麵。因此,針對故宮這一研究對象,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做出調整,而“故宮學”的提出促進了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的自覺創新。

  中國傳(chuan) 統史學一向以文獻為(wei) 主。雖然史學前輩們(men) 也重視行萬(wan) 裏路,踏尋遺址、訪問故老,但史學研究之要在於(yu) 追究、考訂文獻。二十世紀初,隨著我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史學研究出現一大變化。王國維提出了二重證據法:“吾輩生於(yu) 今日,幸於(yu) 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shu) 之某部分全為(wei) 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現一麵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wei) 之。”二重證據法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學術特別是曆史學、考古學等的發展。進入21世紀,以貴州安順屯堡研究為(wei) 契機,一些學者提出了三重證據法。三重證據法的提出是由於(yu) 在當代屯堡人的社會(hui) 生活中,保存了不少明朝初年遷徙駐防於(yu) 此地帶來的明代的語言風俗,包括建築、地戲、服飾乃至世代傳(chuan) 說等。因此,“田野考察”就成為(wei) 研究屯堡的必須。田野考察作為(wei) 屯堡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翼,合紙上之材料、地下之材料而為(wei) “三重”證據。

  事實上,對故宮的研究也是多維的、立體(ti) 的,或者說,故宮學要求對故宮做整體(ti) 研究。那麽(me) ,故宮學的概念就不僅(jin) 僅(jin) 是一個(ge) 以故宮為(wei) 中心的學科,其中自然包含了新的史學研究方法範式,筆者稱之為(wei) “整體(ti) 研究法”。《紫禁城》是故宮學實踐的一個(ge) 典型,也是整體(ti) 研究法的一個(ge) 典型。該書(shu) 堪稱體(ti) 大思精、剪裁得當、文采斐然,以故宮為(wei) 中心展開了宏大曆史敘事,確如其副標題所說,是“一部十五世紀以來的中國史”。作者認為(wei) ,這部書(shu) 從(cong) 四個(ge) 方麵著眼,即紫禁城作為(wei) 皇宮的建設史、紫禁城作為(wei) 朝廷的政治史、紫禁城作為(wei) 宮廷的生活史、紫禁城作為(wei) 故宮的博物院史,以此呈現紫禁城的生動的整體(ti) 史。

  曆史自身本是整體(ti) ,後世之研究大都聲稱追求恢複曆史原貌,而實際上,由於(yu) 學科的劃分、著眼點的不同、研究方法的差異,眾(zhong) 多曆史研究一定程度上不自覺地分割了曆史。可以說,《紫禁城》一書(shu) 的整體(ti) 研究方法,不僅(jin) 適用於(yu) 故宮研究,對於(yu) 史學研究也具有普遍意義(yi) 。在筆者看來,“整體(ti) 研究法”與(yu) 二重證據法、三重證據法是可以並列的重要研究方法,是以往各種研究法的發展和推進,將會(hui) 對史學研究產(chan) 生重要影響。

  那麽(me) ,故宮以外的曆史為(wei) 什麽(me) 也可以使用整體(ti) 研究法呢?這是因為(wei) ,當代學術的發展,使得大量的文獻史料被發掘整理;考古事業(ye) 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地下遺存重見天日;攝影、印刷業(ye)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研究者很容易見到各種文物的真容;博物館事業(ye) 的發展,使得研究者得以親(qin) 近各種文物;交通的發達,使研究者能夠去考察各地的文物遺址,這些都使得史學研究者可以不再囿於(yu) 紙上,不再拘於(yu) 鬥室,而能夠對曆史進行整體(ti) 研究。《紫禁城》一書(shu) 的出版,不僅(jin) 使我們(men) 讀到了一部整體(ti) 的、生動的十五世紀以來的中國史,而且使我們(men) 深刻體(ti) 會(hui) 到了整體(ti) 研究法之於(yu) 史學研究的深遠意義(yi) 。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09日 14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