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向深海挺進
一
2021年4月,春分過後的廣州,滿大街的簕杜鵑開得恣意燦爛。從(cong) 港口岸邊遠遠望去,天空淺藍,海水深藍,海天相接處,一道耀眼的紅霞從(cong) 海平麵升起,溫暖而明亮。
此時,搭載“海牛Ⅱ號”的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正從(cong) 廣州港港口緩緩駛出。船上的海工吊機、科考絞車高大威武,桅杆上的旗幟呼呼作響。
甲板上,萬(wan) 步炎凝望著大海湧起的一排排波浪,目光堅定。他是“海牛Ⅱ號”“海底大孔深保壓取芯鑽機係統”研製的項目負責人,他與(yu) 他的團隊,早已記不清這是第多少次出海了。這些年,他去南海,去東(dong) 海,去太平洋,去大西洋,去到大海的更深更遠處。他熟悉海的表情、海的氣息、海底深處的秘密。
“海牛Ⅱ號”是目前我國水下重量最大的地質勘探科考設備。看似笨重,可當它穩穩當當坐底,完成姿態調平後,在海底幹起活來卻如泥鰍般靈活。它的身上有上百個(ge) 傳(chuan) 感器,如同人的眼睛,靠著它們(men) 傳(chuan) 送的信息,“海牛Ⅱ號”可快速自動判斷並調整鑽進模式與(yu) 參數,大幅提高鑽探效率、取芯率和取芯質量。如今,“海牛Ⅱ號”實現了全智能化,一個(ge) 人就可輕鬆操作,按一個(ge) 按鍵便可執行一套指令。
大海從(cong) 起初的淺藍,漸漸變成深藍,船體(ti) 掠起的波濤,翻動出雪白的浪花。
此時,到達目標工區,在萬(wan) 步炎的指導下,“海牛Ⅱ號”開展海試驗收。
“檢查完畢。一切準備就緒。”
啟動收放係統,啟動操作絞車按鈕。入水!下放!鑽進!一切正如人們(men) 的期待。
看似平靜的大海,其實並不平靜,無風也起三尺浪。一個(ge) 小時又一個(ge) 小時過去,“海牛Ⅱ號”的鑽探作業(ye) 進展十分順利。
萬(wan) 步炎親(qin) 自操控,畢竟他是最熟悉鑽機的人。許多時候,控製室的工作緊張、重複、枯燥,但不能鬆懈半分。十幾個(ge) 小時過去,萬(wan) 步炎目不轉睛地在電腦前操控,很少起身走動。助手金永平在一旁協助,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
隨著鑽探一點一點地深入,顯示屏的數字不停跳動,從(cong) 0到3,從(cong) 3到6,從(cong) 6到9……到228米,直到231米!
新的紀錄產(chan) 生了!
萬(wan) 步炎長長舒了一口氣,做了一個(ge) 表示順利的手勢,“太好了,我們(men) 成功了。”然後身子往後微微傾(qing) 斜,後背靠在了椅子上。
“太厲害了,破了世界紀錄!”在場的人們(men) ,一起歡呼。大家相互握手表示祝賀,幾個(ge) 年輕的隊員更是激動地擁抱了起來。
“海牛Ⅱ號”這個(ge) 高大、精密、神秘的“大國重器”,在南海2000米的水下,成功下鑽231米,保壓取到了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這不僅(jin) 填補了我國海底鑽深大於(yu) 100米、具保壓取芯功能的深海海底鑽機裝備的空白,而且刷新了世界深海海底鑽機的鑽深紀錄。
二
夕陽的餘(yu) 暉下,“海牛Ⅱ號”靜靜地躺在甲板上,閃耀著橙色的光芒。然而,每個(ge) 隊員都不會(hui) 忘記上一次聯調聯試時的驚魂48小時。
那一次,“海牛Ⅱ號”差點葬身海底。
在1000米水深聯調聯試順利完成作業(ye) 、開始回收鑽機時,突然,“啪”一聲巨響。不好!進口的配套收放絞車係統出了大問題,減速箱壞了,整個(ge) 排纜機構癱瘓。
此時,“海牛Ⅱ號”懸吊在近1000米水下,離海底約6米。“海牛Ⅱ號”加上放出去的1000米臍帶纜的總重量有15噸左右。收,收不回;放,又放不下。
團隊成員都來到了甲板上,看著碎成了幾塊的減速箱,一時愣住了。
這套絞車係統使用多年,從(cong) 沒出現過任何問題,而且為(wei) 了保證這次聯調聯試順利完成,還專(zhuan) 門請代理商做了一次全麵的檢查和維護保養(yang) 。
然而,問題還是始料未及地出現了。
更為(wei) 嚴(yan) 峻的是,根據天氣預報,48小時後,會(hui) 有強台風經過這片海域。如果兩(liang) 天之內(nei) 不能把鑽機回收上船,為(wei) 了保證全船人員的安全,就隻能砍斷鑽機臍帶纜,把價(jia) 值幾千萬(wan) 的“海牛Ⅱ號”丟(diu) 棄在海底。如果那樣,項目無法驗收,團隊幾年沒日沒夜的心血,將在頃刻間化為(wei) 烏(wu) 有。
他們(men) 向廠家電話求助,然而對方表示無能為(wei) 力。
遠處的海風開始呼嘯,海水發出嗥叫。
一定要把“海牛Ⅱ號”救回來!
“把梯子拿過來,我上去看看。”
海浪聲聲,在搖搖晃晃的甲板上,萬(wan) 步炎爬上梯子,細細地查看,細細地思量。憑借多年科研一線摸爬滾打的經驗,萬(wan) 步炎果斷做出了一個(ge) 驚人決(jue) 定:“我們(men) 自己修!”
開始,他試圖修複損壞的部件,然而每一次嚐試都宣告失敗。在否定了維修、夾纜等方式後,萬(wan) 步炎決(jue) 定,構建一套液壓排纜係統,替代原有電動排纜係統。
“大家分頭行動,趕緊把相關(guan) 的液壓元器件和油缸配齊。”
萬(wan) 步炎馬上做出設計,畫了一張草圖。要臨(lin) 時構建一套液壓排纜係統很不容易。除了一個(ge) 備用油缸可用,其他要充分利用船上所帶的備件。沒有,就從(cong) 現有係統上拆卸一切可用的零件。團隊每個(ge) 人都開始與(yu) 時間賽跑。有人焊接工作台,有人製作液壓油缸固定基座,有人拆卸零部件,有人調試操作器……大家幾乎徹夜不眠,花了近30個(ge) 小時,終於(yu) 搭建安裝好一套臨(lin) 時液壓排纜係統。
此時,海平麵的顏色漸漸開始變了,海浪越來越高,船越來越顛簸。
萬(wan) 步炎搬著20多斤重的控製器操作著,隻見他全神貫注,滿頭是汗,周圍的每一個(ge) 人手心裏都捏著一把汗。操作過程得小心翼翼,必須配合絞車排纜速度,否則纜繩排空、卡住,就會(hui) 前功盡棄。就這樣,經過團隊完美配合,懸在深海中46個(ge) 小時的鑽機,終於(yu) 完好無損地上了船。
奇跡!不可思議!
船上所有人,發出雷鳴般的歡呼。
準備返航,全力加速。此時,距台風來襲,隻剩兩(liang) 個(ge) 小時。
三
為(wei) 了“海牛Ⅱ號”這231米的深度,萬(wan) 步炎帶著團隊從(cong) 零開始,努力了20多年。
1998年,34歲的萬(wan) 步炎隨國家科考船“大洋一號”進行海上科考。登上遠洋科考船的他發現,船上幾乎所有鑽探裝備,小到樣品管,大到取樣器、絞車,全是“洋品牌”。這深深刺痛了他。
1999年,萬(wan) 步炎帶著團隊開始研製國內(nei) 第一台海底鑽機。
從(cong) 無到有,是一個(ge) 艱難的過程。一個(ge) 又一個(ge) 設計方案拿出來,一次又一次被推翻重來。沒有可借鑒參考的技術資料,沒有深海鋰電池技術,沒有深海控製與(yu) 視頻圖像傳(chuan) 輸技術……
那段時間裏,萬(wan) 步炎邊學邊幹,自學機械設計、電子技術、自動控製、計算機軟件等知識,反複試驗、失敗、再試驗。一次不行,兩(liang) 次,兩(liang) 次不行,無數次……
從(cong) 黎明到深夜,從(cong) 深夜到黎明,整機到部件完全自主創新,自己畫圖,自己生產(chan) ,自己組裝,自己調試。傾(qing) 注了無數心血的他們(men) ,終於(yu) 在2001年造出了中國第一台海底鑽機。
然而,當萬(wan) 步炎興(xing) 衝(chong) 衝(chong) 把第一台自主研發的4.5噸海底樣機,準備運到太平洋上進行海試時,卻上不了船,下不了海。原來這艘國外購買(mai) 的科考船,說明書(shu) 上說可以承載5噸的重量,實際隻能承載2.5噸。
鑽機必須瘦身——這是一個(ge) 大難題,既要一個(ge) 零部件都不少,又要減去2噸的重量。且減重的同時,還要保證機械的各項數據穩定、作業(ye) 時的靈敏機動。這是對整個(ge) 鑽機架構的徹底顛覆,相當於(yu) 重新再做一套設備。
這一改,又花了整整兩(liang) 年時間。
然而,減重的問題解決(jue) 了,散熱的問題又來了。
當鑽機進行海試時,逆變器過熱,自動停機。當時大家都覺得這次海試沒什麽(me) 希望,準備打道回府。但是,萬(wan) 步炎沒有放棄,他想到了一個(ge) 大膽的計劃。他製作了一個(ge) 散熱器,並找到了一桶變壓器油,倒進裝著逆變器的耐壓桶裏,把熱量擴散到海裏去了。當時所有人都有些擔心,包括他自己,心裏沒底。可時間不等人,以科學的方式冒險,是唯一的出路。
經過反複調試的鑽機,再次被拉到海上進行海試。
萬(wan) 步炎將鑽機一點一點地放到海底,鑽機成功著底。精準調試。果斷下鑽。
鑽探的過程持續了半個(ge) 小時,所有人緊張地盯著控製室的操控屏,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盡管這台海底鑽機在數千米的海底地層鑽進深度隻有0.7米,但這是中國人自己研發的第一台海底鑽機在太平洋打出的第一個(ge) 孔,並且取到了第一份海底岩芯樣品。
那一刻,隊員們(men) 擁抱在了一起,哭著,笑著。為(wei) 了這一刻,為(wei) 了這海底下鑽出的0.7米,他們(men) 奮鬥了多少個(ge) 日日夜夜,終於(yu) 在黑暗幽深的海底,走出了一條自己的道路。
裏程碑般的0.7米,是中國海底鑽機挺進深海的第一步。
0.7米、2米、5米、20米、60米、231米……
2015年6月,萬(wan) 步炎團隊研發出了能在3000米級海底深鑽60米的海底鑽機。萬(wan) 步炎給自己研發的海底多用途鑽機取名“海牛號”。
萬(wan) 步炎喜歡說自己是一位“養(yang) 牛專(zhuan) 業(ye) 戶”,不過,他養(yang) 的是像牛一樣有韌勁、不斷向海底深鑽的“海牛”。這一路走來,從(cong) 0到1,從(cong) 跟跑到領跑,“海牛”家族不斷壯大。
今年5月,“海牛Ⅲ號”作為(wei)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正式啟動,萬(wan) 步炎和他的團隊,將向著更深、更廣闊的海底挺進……未來,“海牛”家族係列海底鑽機將進一步開拓大洋科學鑽探、海上地質勘察、深海稀土勘探等領域。
“我們(men) 做人也一樣,就該像‘海牛’的鑽頭一樣,勇往直前,鑽透一切困難。”萬(wan) 步炎說。
海洋探索,依然是一場接力賽。萬(wan) 步炎和他的團隊,注定會(hui) 融入大海的浩瀚,與(yu) 生命的波瀾相伴,一路披荊斬棘,踏浪而歌,鑽向大洋的最深處……
作者:張雪雲(yun) 版式設計:沈亦伶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