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為何變多?應該如何預防?
調查動機
近日,某醫院麵向兒(er) 童的精神科門診深夜排隊的新聞在網上引發廣泛關(guan) 注:“小小年紀怎麽(me) 得了抑鬱症”“我們(men) 的孩子怎麽(me) 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再次成為(wei) 熱議話題。
今年世界精神衛生日全國宣傳(chuan) 主題為(wei) “促進兒(er) 童心理健康,共同守護美好未來”。兒(er) 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事關(guan) 全民健康、社會(hui) 穩定和家庭幸福。但有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近25%的青少年表示感到輕度或嚴(yan) 重抑鬱,至少3000萬(wan) 名17歲以下的兒(er) 童青少年麵臨(lin) 情緒或行為(wei) 問題。兒(er) 童青少年心理行為(wei) 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已成為(wei) 關(guan) 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麵對這一現狀,家庭、學校、醫療機構和社會(hui) 該如何共同發力,為(wei) 兒(er) 童青少年構築起防護屏障?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候診室內(nei) ,熙熙攘攘。有的孩子安靜地坐在椅子上不說話,有的大喊著“救命”,想要跑出醫院,還有的被爸媽抱在懷裏,滿眼期待地望向診室。從(cong) 診室走出來後,有的父母蹲在門口大哭,有的拽著孩子趕緊離開,還有的俯下身緊緊抱著孩子。
這是《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多家醫院的兒(er) 童精神科時看到的一幕。記者注意到,不少表現出焦慮、抑鬱、強迫等情緒問題的患兒(er) ,考試分數波動大、同學關(guan) 係不和諧等都是他們(men) 傾(qing) 訴的重點。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wei) 24.6%,其中重度抑鬱為(wei) 7.4%。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抑鬱研究所等聯合發布的《2022國民抑鬱症藍皮書(shu) 》也指出,抑鬱症發病群體(ti) 呈年輕化趨勢,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為(wei) 15%至20%;在抑鬱症患者群體(ti) 中,50%為(wei) 在校學生,其中41%曾因抑鬱休學。
多名醫生告訴記者,我國未成年人精神專(zhuan) 科和綜合醫院心理科門診人數正逐年遞增,呈顯著上升趨勢。其中以情緒問題為(wei) 主訴來就診的患者比例也逐年增加,成為(wei) 兒(er) 童心理科就診的主要人群之一。
兒(er) 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為(wei) 何變多?應該如何及早發現、有效幹預?
“在馬路上走的時候,常常希望被車撞死”
“我在馬路上走的時候,常常希望被車撞死。”在北京一家醫院的心理科候診室,正在等待複查的小鹿悄悄對記者說。
小鹿正在讀初中一年級,因厭學、沉迷網絡遊戲,已經半個(ge) 學期沒有去上學了。“記性差、學習(xi) 效率低”“成績差,爸媽不滿意”“學校生活太枯燥,不開心”……一係列負麵情緒縈繞在小鹿的腦海裏。她越來越不願意去學校,把自己關(guan) 在房間裏通宵玩網絡遊戲,白天拉上窗簾睡覺。父母說服她來心理科就診,醫生診斷她為(wei) “抑鬱症”。
“我們(men) 經常會(hui) 碰到兒(er) 童青少年患者,這一人群的患病比例這幾年在逐漸升高。”這家醫院心理科的主治醫師告訴記者,他目前接診過最小的孩子才4歲,有一次被幼兒(er) 園老師批評後突然情緒崩潰了,哭著回家後反複說是自己不好,此後變得非常膽小也不願意再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相比於(yu) 成年人,兒(er) 童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症狀更加隱秘,最先被注意到的也許不是孩子的情緒異常,而是軀體(ti) 不適。一些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會(hui) 表現出各種疼痛,如頭疼、牙疼、眼睛疼、肚子疼以及惡心、嘔吐、心慌、發熱等,但是做各種檢查卻查不出問題。
這名主治醫師曾接診過一個(ge) 10歲的孩子,頻繁頭疼卻沒有查出器質性問題,後來在診療過程中孩子告訴他,隻要自己頭疼,爸爸媽媽就會(hui) 更關(guan) 心自己,也不用學習(xi) 了。“頭疼是這個(ge) 孩子在不完全理解什麽(me) 是焦慮、抑鬱情緒時,下意識通過疾病作出的表達。”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er) 童醫院心理科心理治療師陳紋告訴記者,全生命周期都可能發生心理問題,隻是不同年齡段的表達方式不一樣。孩子的語言能力遠沒有成年人那麽(me) 發達,就算語言能力跟上了,思維層次也不如成年人,在成長的早期,小朋友不太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可能需要大人幫他講出來,他才會(hui) 明白“哦,原來這種感覺就叫做生氣”。
有些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後會(hui) 發生自傷(shang) 行為(wei) 。一項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的回顧性分析顯示,2016年至2018年急診科收治的217例自殺患者中,未成年人達15.2%。有業(ye) 內(nei) 人士透露,急診科收治自殺、自傷(shang) 的未成年人,年齡中位數僅(jin) 13歲6個(ge) 月,有的使用利器,更多的是吞服大量藥物;也有一些和家長、同學發生爭(zheng) 執,一時想不通直接采取極端行為(wei) 的。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lin) 床一科副主任醫師王曉良介紹,抑鬱是青少年最常見的情緒障礙,還有雙相情感障礙、焦慮障礙、強迫障礙、多動與(yu) 注意缺陷障礙和衝(chong) 動控製障礙等。在初中生、高中生人群中多見雙相情感障礙,表現為(wei) 抑鬱加躁狂更迭的情緒,有時候會(hui) 沉默不語,有時候會(hui) 在特定的環境下因周圍人過激的言語,突然產(chan) 生衝(chong) 動的自殺行為(wei) ,也有一些人會(hui) 認為(wei) 表達“我要去死了”是一種姿態。“青少年存在心理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周圍的人沒有意識到他們(men) 的心理問題。”
“孩子反複身體(ti) 不適,可能是家庭‘病’了”
公開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精神專(zhuan) 科和綜合醫院心理科門診人數逐年遞增,呈顯著上升趨勢。以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統計數據為(wei) 例,2006年該院兒(er) 童精神科門診量為(wei) 2.6萬(wan) 餘(yu) 人,2020年達到5萬(wan) 餘(yu) 人。
精神科副主任醫師、知名家庭治療師陳發展長期致力於(yu) 青少年心理問題的家庭幹預,他發現青少年患者群體(ti) 發生自我傷(shang) 害的比例較5年前有了明顯增長。5年前,他接診的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情緒方麵,如焦慮、情緒不穩定、抑鬱,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表現在行為(wei) 方麵,青少年出現自我傷(shang) 害的比例逐步升高。
陳發展指出,青少年可能正在被一種不常被認識的精神疾病“邊緣型人格障礙”所困擾。這是一種發病率很高,卻很少被正確認識的精神疾病,很多患者被誤診和漏診,從(cong) 而延誤治療或被過度治療。讓家庭深陷情緒的漩渦,無法自拔。
“兒(er) 童反複身體(ti) 不適,可能是家庭‘病’了。”陳發展認為(wei) ,兒(er) 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關(guan) 鍵是家庭。家庭的良性互動塑造孩子的安全感和獨立感,形成兒(er) 童健康發展的心理自我;家庭可以抵禦外來壓力,保護孩子避免壓力性事件或減輕應激反應。如果一個(ge) 孩子出現了心身症狀,則說明家庭沒能塑造出孩子的健康自我,或者抵禦外界壓力的保護性不足。也就是說,兒(er) 童的心身症狀常常提示家庭“病”了。家庭運轉不良時容易“生病”,而家庭的“病”常常會(hui) 反映在孩子身上。
陳發展提出,兒(er) 童的神經係統和心理功能發育尚不完善,感知到的心理壓力經過不成熟的心理功能作用於(yu) 神經中樞、免疫及內(nei) 分泌係統,可轉換成生理指征,產(chan) 生軀體(ti) 功能的損害。兒(er) 童在遭遇心理壓力時,會(hui) 導致自主神經過度激活,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抗利尿素的分泌增加,引起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胃腸道蠕動減弱、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等一係列變化。如果反應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身體(ti) 機能會(hui) 發生相應的病變,從(cong) 而產(chan) 生心身症狀。
采訪中,有不少業(ye) 內(nei) 人士告訴記者,精神心理問題是生物、社會(hui) 、心理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包括家庭、學校和孩子個(ge) 人在內(nei) ,對心理健康缺乏科學認識,是導致心理問題發展成為(wei) 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也是當下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今年10月10日,在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hui) 主辦的“2023年世界精神衛生日”線上線下主題宣傳(chuan) 活動中,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國家精神疾病醫學中心)、上海市疾病預防控製精神衛生分中心透露了一組數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6歲至16歲學校人群中,精神障礙的患病率是17.5%,但得到合適診斷和治療的青少年比例不到20%,社會(hui) 交往、生活方式、飲食睡眠、活動空間不足、學習(xi) 壓力過大等都是造成青少年精神障礙的重要原因。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lin) 床心理科主任劉華清教授介紹說,兒(er) 童青少年時期是比較特殊的時期,心理發展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常見的有自卑、厭學、強迫、抑鬱以及過度使用網絡等。成年時期的很多精神及心理問題都源於(yu) 兒(er) 童青少年時期,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有利於(yu) 給孩子樹立健全人格,培養(yang) 良好習(xi) 慣,後期才可能會(hui) 有比較好的社會(hui) 適應能力。
“除了現在報道比較多的兒(er) 童孤獨症,還有兒(er) 童抑鬱症、多動症、分離焦慮等。我們(men) 現在普遍感覺兒(er) 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比以前有所提高,重性的心理疾病、精神問題多發了。”劉華清說,過去,孩子們(men) 大多數的活動都在戶外,在大自然裏遊戲、玩耍,和人的接觸是麵對麵的。在互聯網時代,大多數孩子都是待在家裏玩手機、上網,缺少了和外界、大自然的真實接觸,也缺少了豐(feng) 富多彩的體(ti) 育活動。
中國心理學會(hui) 注冊(ce) 心理師、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劉俊娉認為(wei) ,如果家長缺乏對心理疾病的基本認識,可能會(hui) 對孩子產(chan) 生誤解。比如對學習(xi) 有障礙的孩子,他們(men) 有的是閱讀障礙、有的是書(shu) 寫(xie) 障礙、有的是數學方麵的障礙、有的還伴隨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和品行障礙等。如果家長不知道學習(xi) 障礙,就可能會(hui) 認為(wei) 孩子不專(zhuan) 心、粗心,學習(xi) 不用功,從(cong) 而訓斥孩子甚至懲罰孩子。這樣不僅(jin) 錯失了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時機,而且還會(hui) 讓孩子承受額外的壓力,破壞親(qin) 子關(guan) 係,不利於(yu) 孩子的心理健康。
“要盡量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應該如何預防或減少兒(er) 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出現?
多位受訪的業(ye) 內(nei) 人士提出,需要家庭、學校、社會(hui) 多方麵努力,要注重“內(nei) 外兼修”。有關(guan) 部門應繼續紮實推進“雙減”,減輕兒(er) 童青少年的學業(ye) 負擔,緩解其心理壓力;學校應更重視心理健康課程,加強心理疏導工作,科學合理安排課間休息和文體(ti) 活動;家長則應樹立綜合成長觀,以長遠眼光培養(yang) 孩子可持續發展能力,少一些“雞娃”,多一些陪伴。
上述北京某醫院心理科主治醫師建議,從(cong) 家庭的角度來說,家長要盡量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避免打罵、諷刺、挖苦,多溝通、開導、鼓勵,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同時多關(guan) 注孩子的感受和情緒,嚐試站在他們(men) 的角度思考問題。
“對於(yu) 學校來說,老師除了關(guan) 心兒(er) 童青少年的學習(xi) 外,還要多關(guan) 心他們(men) 的人際交往情況,及時發現隱患。對待孩子要有耐心,不要動不動批評、指責甚至打孩子。要定期對兒(er) 童青少年、家長開展心理健康講座,有助於(yu) 早期識別和幹預心理問題。”這名主治醫師說。
王曉良也認為(wei) ,在學校,麵向家長和孩子開設的心理講座很有必要,如果學校的心理老師能發現和及時介入一些有情緒障礙的孩子,加強與(yu) 他們(men) 的溝通,有時候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可以減少抑鬱症或其他精神障礙性疾病的發生率。學校也可以考慮通過心理量表的評估,作為(wei) 一種篩查手段,對特定人群開展幹預和有效的引導。
一位長期關(guan) 注該領域的業(ye) 內(nei) 人士建議,從(cong) 社會(hui) 層麵來看,應該鼓勵二級以上醫院開設青少年心理健康專(zhuan) 科,配備精神專(zhuan) 業(ye) 醫師,力爭(zheng) 各省每10萬(wan) 人平均有2名至3名專(zhuan) 門服務未成年人的精神科醫生。同時,持續加大公共醫療供給,通過高校培養(yang) 、在職培訓、繼續教育等,擴大培養(yang) 兒(er) 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專(zhuan) 業(ye) 人才並建立相適應的人事薪酬製度。此外,還應對全國中小學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並考核,增強教師關(guan) 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
采訪中,也有一些家長提出疑問:當孩子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後,究竟是去醫院精神科門診還是向心理谘詢機構求助?
對此,有醫生解釋道:我國綜合醫院的精神科門診,多稱之為(wei) “心理門診”或者“心身科門診”,他們(men) 和精神專(zhuan) 科醫院的心理門診一起,承擔著治療不具有精神病性症狀(即沒有幻覺、妄想)或者社會(hui) 功能受損不嚴(yan) 重、有主動求治需求的患者的重任;而專(zhuan) 科醫院的精神科門診,主要麵對的是具有嚴(yan) 重精神障礙、社會(hui) 功能嚴(yan) 重受損和不能認知到自我患病的個(ge) 體(ti) 。
簡單而言,如果個(ge) 體(ti) 出現精神心理問題,建議先去精神科或者心理科相關(guan) 門診就診。若明確是達到精神心理障礙的程度,則遵照醫囑係統治療,合適的時候配合心理谘詢。如果明確沒有達到精神心理障礙的標準,則可在心理谘詢師處尋求進一步幫助。(記者 文麗(li) 娟 實習(xi) 生 畢冉)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