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挖掘精神內涵入手,激活傳統節日當代價值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wei)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feng) 厚滋養(yang) 。”
傳(chuan) 統節日,凝結著世世代代的文化記憶和情感認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今天,如何進一步深入挖掘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豐(feng) 富傳(chuan) 統節日的時代表達,尤其是讓年輕一代的“DNA動起來”,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為(wei) 此,我們(men) 今起推出“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時代表達”係列圓桌談,與(yu) 來自相關(guan) 領域的專(zhuan) 家學者、業(ye) 界人士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編者
嘉賓:
葉舒憲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
鄭土有 複旦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
劉大先 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hui) 副主任
主持:邵 嶺 本報記者
傳(chuan) 統節日是千百年來民眾(zhong) 自發進行的有效選擇
主持人:毋庸諱言,傳(chuan) 統節日在今天發生了變化。比如人們(men) 往往覺得節味淡了,活動少了,習(xi) 俗丟(diu) 了,尤其是在年輕的群體(ti) 當中,似乎沒那麽(me) 有吸引力了。各位怎麽(me) 看待這個(ge) 現象?
劉大先:今天談的傳(chuan) 統節日,我想應該做一個(ge) 範圍的界定,是前現代時期、與(yu) 普通民眾(zhong) 的生計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guan) 、順應自然節律而形成的那些節日,比如說春節、清明、端午、中秋。
有一個(ge) 現象很能說明這一點。今天我們(men) 依然能夠看到,進入到11月份以後,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都陸續開始過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年節了。去年一年我在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掛職,11月13號是農(nong) 曆十月初一,羌族過羌年的日子,11月20號那天,彝族正好在過彝年。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也大致要到了。從(cong) 由北向南的地理上來看,這些節日的時間大致都在農(nong) 曆的10月到11月之間,是收獲的季節,農(nong) 忙結束之後,大家進行豐(feng) 收後的慶典,祭祀神靈,祈禱福佑,親(qin) 友相聚歡宴。節日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勞作過程當中的間歇,一個(ge) 緩解與(yu) 休息的時間,在間歇當中,人們(men) 舉(ju) 行各種各樣的儀(yi) 式、歌舞、聚餐,實際上形成了塗爾幹所說的“集體(ti) 歡騰”。
再比如蒙古族的那達慕,一般是農(nong) 曆六月初四之後,這是水草豐(feng) 茂的夏季,牧民人歡馬騰的季節,人們(men) 才有精力聚會(hui) 歡慶宴飲,而不是在風雪交加的秋冬季節。
所以,文化有著最現實的源起,傳(chuan) 統節日的發生一定有一個(ge) 具體(ti) 的曆史的根源,跟它們(men) 所產(chan) 生地方人們(men) 的生產(chan) 生活密切相關(guan) ,與(yu) 勞作和休憩相互調諧的生活節奏緊密相關(guan) 。在過節時,人們(men) 從(cong) 生理到心理上得到調節、鬆弛,積蓄了身體(ti) 、情感和精神能量,以便於(yu) 進行到下一次的再生產(chan) 當中。因此,在農(nong) 耕時代,或者說在農(nong) 耕主導生活節奏的地區,節日具有消費性和生產(chan) 性的雙重內(nei) 涵,屬於(yu) 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到了現在,我們(men) 必須要認識到一點,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的那種自然節律,在工業(ye) 化、城鎮化進程中,對很多人的生活發生的影響日益減小。傳(chuan) 統節日的功能,也就必然隨著生活本身的變化發生變化,有一些功能確實淡化了。
鄭土有:大先說的我非常同意。傳(chuan) 統節日是千百年來民眾(zhong) 在長期的生存活動中,為(wei) 了適應天時地利等等各種自然環境和條件,而進行的非常有效的選擇,從(cong) 它的產(chan) 生來說是有價(jia) 值、有意義(yi) 的。
即便到了今天,如果我們(men) 離開城市,去往廣大中小城鎮以及鄉(xiang) 村地區,會(hui) 發現當地民眾(zhong) 仍然有滋有味地在過節。我曾經連續五六年在春節期間去河南的鶴壁浚縣,那裏正月裏有一個(ge) 大丕山的古廟會(hui) ,是華北地區四大廟會(hui) 之一,據說每年參加人數都在四五十萬(wan) 。今年我又去了廣東(dong) 的潮汕地區,每個(ge) 鄉(xiang) 鎮每個(ge) 村落在元宵期間都有大量的活動,也是人山人海。同樣的,在陝西的農(nong) 村地區,春節期間社火表演也是紅紅火火,除了少量由政府組織,絕大多數都是民眾(zhong) 自發的。
主持人:專(zhuan) 家們(men) 剛才所說的其實說明了兩(liang) 點。其一,傳(chuan) 統節日與(yu) 農(nong) 耕生活有很大的關(guan) 係,是應農(nong) 時而產(chan) 生的,因此,判斷是不是節味淡了、活動少了、習(xi) 俗丟(diu) 了,有一個(ge) 觀察角度的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其二,即便到了今天,傳(chuan) 統節日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我們(men) 應該對它們(men) 在民間的號召力抱有信心。
鄭土有:是的,經過長期的傳(chuan) 承,很多的民族精神已經濃縮在了傳(chuan) 統節日之中,滲入了老百姓的血脈當中,也許平時感覺不到,但是非常容易被激發出來。
與(yu) 此同時,從(cong) 曆史沿革的角度來看,傳(chuan) 統節日從(cong) 來不是固化的,而是一個(ge) 發展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葉舒憲:傳(chuan) 統節日的自我更新與(yu) 時俱進,一個(ge)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起初是在季節轉換之際的防疫節日,我們(men) 目前知道的很多端午節的習(xi) 俗,包括劃龍舟、掛菖蒲、雄黃酒、放王爺船、蘭(lan) 湯沐浴等,都是為(wei) 了送走瘟神——也就是避免瘟疫流行而設計的。到了六朝以後,端午節才成為(wei) 一個(ge) 紀念屈原的節日。不僅(jin) 紀念屈原,還包括伍子胥和曹娥等。
而到了科學昌明的時代,老百姓對於(yu) 瘟疫有了正確的認知,端午就成了“粽子節”。這其實也是曆史變遷導致的文化和記憶斷裂。
鄭土有:我順著葉老師的思路講,類似的例子還有清明和七夕。清明節發展到後來,就是把上巳節、寒食節的內(nei) 容融在了一起;七夕節最早是乞巧之意,然後又跟牛郎織女的傳(chuan) 說混合在了一起。這就是傳(chuan) 統節日非常突出的一個(ge) 特點,即有一個(ge) 從(cong) 單一到複雜的過程,在這個(ge) 過程當中,傳(chuan) 統節日完成了各種文化要素的積累和沉澱,從(cong) 而成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與(yu) 此同時,在傳(chuan) 統節日的發展沿革中,還有一個(ge) 特點,叫萬(wan) 變不離其宗。比如宋代的時候,到了春節,人們(men) 把祝福寫(xie) 在紙上送到對方家門口,叫投帖;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家會(hui) 互相寄賀年明信片;現在演變成了發微信拜年。形式變了,但是祝福的核心沒有變。而那個(ge) 沒有變的核心,實際上也是我們(men) 今天這個(ge) 時代仍然需要傳(chuan) 統節日的原因。因為(wei) 構建和諧社會(hui) 需要各種載體(ti) ,而傳(chuan) 統節日在這方麵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比如春節期間拜年、發壓歲錢的習(xi) 俗,內(nei) 含著敬老愛幼的核心;節日裏走親(qin) 訪友互贈禮物,就能夠密切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係;包括社火、舞龍舞獅,都會(hui) 使社區之間的人際關(guan) 係得到緩和改善。
發揮傳(chuan) 統節日的當代價(jia) 值,須同時“向內(nei) ”和“向外”
主持人:鄭老師把我們(men) 的話題引到了下一個(ge) 階段:傳(chuan) 統節日的當代價(jia) 值。
劉大先:關(guan) 於(yu) 這一點,我可以補充一些我的觀察。仍然以北川羌族自治縣為(wei) 例,盡管地處西南偏遠山區,盡管農(nong) 業(ye) 還是占據了很大比例,但由於(yu) 人口、技術、信息的流動,人們(men) 的生活顯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麵,今日的羌年依然具有親(qin) 友之間歡聚、分享勞動果實這樣的原初功能,就像鄭老師說的,這是一個(ge) 基礎內(nei) 核。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把原來的羌年活動進行現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創意式改造後,有意地加入了一些新創編的歌舞歌曲,和釋比的表演性儀(yi) 式。釋比就是類似於(yu) 彝族的畢摩,或者漢族某些地方文化中的道公與(yu) 端公那樣的角色。這個(ge) 過程中許多原先的形式就發生了變化,那些新創的表演,已經逐漸剝離出了原來的神聖性與(yu) 信仰內(nei) 涵,更多的是作為(wei) 文化符號,提供給外來遊客觀賞。原先比如說祭祀過後,親(qin) 友鄉(xiang) 鄰們(men) 要吃宴席,大家一起來分享食物,主要是族群內(nei) 部的行為(wei) 。現在會(hui) 跟外來的遊客一起分享,並且給這種分享又賦予了一種文化上的意義(yi) ,展現了羌族是一個(ge) 特別有分享意識的民族。
也就是說,羌年在今天更多的是作為(wei) 一種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文化旅遊開發的展演項目了。對於(yu) 這種現象,不能說它就扭曲了傳(chuan) 統,因為(wei) 原族群的人們(men) 同樣能在這個(ge) 節日中感受到集體(ti) 的氛圍和快樂(le) ,而同時它通過一些文化符號的抽繹,把它的符號價(jia) 值轉化成具有流通價(jia) 值和交換價(jia) 值的文化產(chan) 品。這樣一來,本來是地方性、族群性的節日,實際上就擴大為(wei) 其他地方、其他人群能共享的節日了。
這種共享和擴大的過程,也不是今天這個(ge) 時代才發生的變化。任何一個(ge) 族群性的、地方性的節日,如果想在曆史進程中依然具有傳(chuan) 承的活力,就需要在文化傳(chuan) 播、文化接觸的過程當中,保持自身精神文化內(nei) 核的同時,不斷把自己的邊界擴大,成為(wei) 其他不是本地的、本族的人也能共享的文化產(chan) 品。這個(ge) 時候它才能具有活力,能夠繼續傳(chuan) 承下去,而不是成為(wei) 一種博物館式的存在。我把這個(ge) 過程概括為(wei) “向內(nei) 轉”的自覺與(yu) “向外轉”的共享相結合——向內(nei) 轉,挖掘其精神文化內(nei) 涵;向外轉,擴大推廣給更多的受眾(zhong) 。這可能是傳(chuan) 統節日有效地發揮出其當代價(jia) 值的途徑。
葉舒憲:挖掘傳(chuan) 統節日的精神文化內(nei) 涵,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可以從(cong) 一個(ge) 事情切入。明年春節的放假安排大家都注意到了,初一到初八。現在大家把這段時間統稱為(wei) 春節長假,實際上這期間每一天都是不同的節日。比如根據《荊楚歲時記》,正月初七為(wei) 人日,要登高賦詩。這不就是古人的詩歌節嗎?所以《全唐詩》裏有那麽(me) 多以《人日》為(wei) 標題的詩。
為(wei) 什麽(me) 我要說這個(ge) 呢?這些年,通過法定假日的形式,至少在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人們(men) 有了一定的閑暇時間。但是如果沒有一些精神性的內(nei) 容充實進去,大家就是休閑玩樂(le) 一番而已。所以我們(men) 會(hui) 有一種感覺,尤其是在城市裏,傳(chuan) 統節日就簡化成了吃的節日。民俗飲食當然是必要和必須的,但是如果缺失了精神的引領和提升,那是對傳(chuan) 統節日文化資源的極大浪費。比如是不是可以恢複人日禮俗之登高賦詩,和我們(men) 的詩詞傳(chuan) 統對接起來,把正月七日為(wei) 人日典禮化、儀(yi) 式化,就能帶來許多充實而有益的精神內(nei) 容,在某種意義(yi) 上增加節日生活的正能量和積極導向,給正月從(cong) 初一到十五之間增添精彩內(nei) 容。從(cong) 初七的賦詩到十五的猜燈謎,就完整串聯成為(wei) 一個(ge) 培育詩意和啟迪智力的新春節。
主持人:的確,激活傳(chuan) 統節日的當代生命力,放假是第一步,但同時也需要很多內(nei) 容來充實人們(men) 的假日生活。
正如幾位專(zhuan) 家所言,因為(wei) 傳(chuan) 統節日的源起與(yu) 農(nong) 時息息相關(guan) ,所以在今天,當整個(ge) 社會(hui) 都在加速城市化進程的時候,如何讓城市裏的年輕人產(chan) 生對傳(chuan) 統節日的親(qin) 近感,讓傳(chuan) 統節日更多地進入城市生活,關(guan) 係到傳(chuan) 統節日在未來的延續與(yu) 發展。關(guan) 於(yu) 這方麵的話題,我們(men) 將在下一期的圓桌論壇與(yu) 大家繼續討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