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來自首屆“良渚論壇”的聲音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劉習(xi) 光明日報記者 陸健
在第43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12月3日,以“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wei) 主題的首屆“良渚論壇”在浙江省杭州市舉(ju) 辦。全球學者、漢學家、藝術家齊聚良渚,在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共商文明交流、共探文明互鑒、共議文明包容,以對話增進理解、凝聚共識,為(wei) 中國與(yu) 世界的文明進步貢獻智慧與(yu) 力量。
主論壇上,巴西伊瓜蘇市市長希科·布拉西萊諾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六大聯盟代表之一發言。“良渚遺址是中國最早城市文明的代表。古往今來,城市是人類文明的活體(ti) 細胞和載體(ti) ,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主體(ti) 和場域。”希科·布拉西萊諾說,“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標準‘軟聯通’以及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為(wei) 世界各國城市可持續發展和共同繁榮提供了強大動能。”
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shu) 。“在中華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文化包容促進了文化大發展,這是曆史給予的啟示,也是‘一帶一路’交流互鑒在當代的啟示意義(yi) 。”在“新時代青年漢學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分論壇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zhuan) 家、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通過展示一係列重大考古發現,證明包括良渚文明在內(nei) 的中華文明與(yu) 世界各地文明之間的積極交流、各取所長。
文明交流互鑒離不開學術對話、思維碰撞。“十年來,中國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了數以萬(wan) 計的獎學金名額及來華機會(hui) ,學生、教授和青年學者們(men) 在中國親(qin) 身感受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麵的發展成就。”哈薩克斯坦總統戰略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阿迪力·卡吾肯諾夫認為(wei) ,“一帶一路”建設十年來,亞(ya) 太經濟區和歐洲經濟區之間的互動交流得到了長足的促進和發展。
“絲(si) 綢之路的影響不僅(jin) 僅(jin) 是將貨物和人員從(cong) 歐亞(ya) 大陸的一端運送到另一端,一起流動的還有人的世界觀、思想和文化。如今,絲(si) 綢之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聯係著沿線的人民。”歐亞(ya) 太平洋學術協會(hui) 副主席、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辦公室主任雷佩克表示。
哥斯達黎加大學哲學院教授菲利普介紹了哥斯達黎加大學推行的項目,並指出:“民心相通是文化絲(si) 綢之路國際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men) 以民心相通為(wei) 手段,反對衝(chong) 突對抗,倡導合作共贏,弘揚人類共同價(jia) 值,為(wei)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維護世界和平而不懈努力。”
在“藝匯絲(si) 路”訪華采風活動中,83個(ge) 國家的84位藝術家走進良渚古城遺址和良渚博物院,用畫筆感受文明的一脈相承,以藝術作品實現對話交流。新西蘭(lan) 藝術家麥克勞德·凱瑟琳·羅絲(si) 向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中國畫藝委會(hui) 副主任張捷贈送了一塊來自新西蘭(lan) 的玉佩。“良渚啟示我們(men) ,人類對於(yu) 美、對於(yu) 和諧的理解是共通的。”張捷說。
來自尼日利亞(ya) 的學者阿拉比·多盾·奧拉多盾用繪畫作品《江南之景》描述他眼中的杭州風光。“秀美的風景、熱情的人民和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都令我難忘,良渚論壇讓我更近距離地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魅力。我會(hui) 把此行的所見所聞講給更多人,也期待看到中國與(yu) 世界各國更密切的聯係。”
國之交在民相親(qin) ,民相親(qin) 在人往來。“良渚論壇”提供的平台,讓不同國家的學者對話、不同類型的文化交流、不同地域的文明互鑒,“和而不同”“美美與(yu) 共”將成為(wei) 世界最鮮亮的色彩。
(光明日報杭州12月3日電)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4日 04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