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周末:古琴與傳統文化
【百物談趣】
作者:董彥成(西北師範大學中外寫(xie) 作中心特邀評論員)
古代文人四友“琴棋書(shu) 畫”中,“琴”居首位,特指古琴。古琴發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曆史,有諸多著名的樂(le) 曲流傳(chuan) 於(yu) 世。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古琴還呈現了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
古琴由誰而做,古籍資料中有不同的解釋。東(dong) 漢蔡邕的《琴操》記載:“首昔伏羲氏作琴,所以禦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新論·琴道》中則說:“昔神農(nong) 氏繼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yu) 天,下取法於(yu) 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yu) 是始削桐為(wei) 琴,繩絲(si) 為(wei) 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此外,還有“黃帝造琴”“唐堯造琴”“舜造琴”等傳(chuan) 說。各種傳(chuan) 說中,相對統一的是原本的古琴僅(jin) 有五弦,“宮、商、角、徵、羽”分別代表著“土、金、木、火、水”和“君、臣、民、事、物”。文王因念其子伯邑考增加一弦,武王因伐紂武功再增一弦,象征君臣和恩,從(cong) 此,古琴變為(wei) 七弦。
在儒家思想中,禮樂(le) 教化十分重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樂(le) 記·樂(le) 施》有言:“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製樂(le) 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wei) 樂(le) 也,以賞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穀時孰,然後賞之以樂(le) 。故其治民勞者,其舞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諡,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鹹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le) ,盡矣。”周公製禮作樂(le) ,維係了周王朝幾百年的安定,但到春秋末期,周公所製定的禮樂(le) 製度已逐漸崩壞。《漢書(shu) ·藝文誌》言:“周衰,禮樂(le) 俱壞。樂(le) 尤微眇,以音律為(wei) 節,又為(wei) 鄭、衛所亂(luan) ,故無遺法。”禮樂(le) 崩壞後,鄭衛之聲日漸興(xing) 盛。
為(wei) 抵禦鄭衛之聲的流傳(chuan) ,儒家開始大力宣揚各類古琴曲,如《文王操》《華胥引》《泣顏回》等,主張“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儒家將禮樂(le) 教化與(yu) 古琴聯係到了一起。通過與(yu) 古琴有關(guan) 的故事,儒家將德性倫(lun) 理進行引申。《列子·先秦》中對《華胥引》的由來做了說明:“黃帝在位十五年,憂天下不治,於(yu) 是退而閑居大庭之館,齋心服形,三月不親(qin) 政事。晝寢而夢遊華胥氏之國,其國自然,民無嗜欲,而不夭殤,不知樂(le) 生,不知惡死;美惡不萌於(yu) 心,山穀不躓其步,熙樂(le) 以生。黃帝既寤,怡然自得,通於(yu) 聖道,二十八年而天下大治,幾若華胥之國。”《文王操》講述的則是文王的功德,用以歌頌文王。
當陶淵明在田園隱居,撥弄自己的無弦琴時,道家文化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思想,在古琴曲中完美體(ti) 現了出來。道家強調無為(wei) 與(yu) 逍遙,古琴是道的載體(ti) ,不再拘泥於(yu) “器”本身,以有形的“器”詮釋無形的道。唐代張隨的《無弦琴賦》對陶淵明彈奏古琴曲《幽蘭(lan) 》《綠水》做了描述:“粲星徽於(yu) 日下,陳鳳喙於(yu) 風前,振素手以揮拍,循良質而周旋。幽蘭(lan) 無聲,媚庭際之芬馥;綠水不奏,流舍後之潺湲。以為(wei) 心和即樂(le) 暢,性靜則音全,和由中出,靜非外傳(chuan) 。”雖然陶淵明彈奏的是無弦琴,但滿座賓朋都能從(cong) 無聲之樂(le) 中感受到豐(feng) 富的意蘊。“樂(le) 無聲兮情逾倍,琴無弦兮意彌在。天地同和有真宰,形聲何為(wei) 迭相待?”李白也曾借此典故讚揚自己的好友崔秋浦:“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可見無弦之音的絕妙。
如果說無弦的古琴曲體(ti) 現了道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的思想,那麽(me) 有弦的琴曲則將道家返歸自然、逍遙出世的思想進行了精細化表達。中國十大古曲之一的《漁樵問答》,展現了漁樵在山野間自得其樂(le) 的情趣,《杏莊太音續譜》曾言:“古今興(xing) 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同樣類型的古琴曲還有《歸去來兮辭》《桃源春曉》《醉漁唱晚》等。《逍遙遊》《龍翔操》《羽化登仙》等古琴曲,則反映了道家超脫凡塵,追求自由的思想。
佛教初入中國,曾有明確戒律禁止僧人撥弄管弦。但是在多種文化交流融合下,出現了琴僧。佛教文化也自然而然同古琴曲聯係了起來。自慧能以來,禪宗文化逐漸被文人接受。明代李贄的《焚書(shu) ·征途與(yu) 共後語》認為(wei) ,伯牙雖學琴於(yu) 成連,但是伯牙隻有到了海濱無人之境,悟出屬於(yu) 自己的琴音後,才算成功。成玉磵的《琴論》將彈琴與(yu) 禪宗文化進行聯係:“攻琴如參禪,歲月磨煉,瞥然省悟,則無所不通,縱橫妙用而嚐若有餘(yu) 。至於(yu) 未悟,雖用力尋求,終無妙處。”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9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