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用的瞌睡蟲是什麽蟲
◎陳 巍
作為(wei) 經典文學作品,《西遊記》中的許多法寶一直為(wei) 人津津樂(le) 道。瞌睡蟲就是其中一例。取經路上,孫悟空經常使用這種小蟲,讓妖怪或他人困倦酣睡,便於(yu) 自己暗中行動。這些小蟲有時是孫悟空拔下毫毛變的,有時是昔日與(yu) 神仙猜枚贏的。在孫悟空的巧妙使用下,瞌睡蟲給取經事業(ye) 幫了大忙。那麽(me) ,這一神奇的小蟲究竟是何方神聖呢?
佛教典籍中出現了最早關(guan) 於(yu) 瞌睡蟲的記載。唐代高僧道世所編的《法苑珠林》(成書(shu) 於(yu) 668年)中提到了“嗜睡蟲”,它形體(ti) 微細、狀如灰塵,常駐於(yu) 骨髓、肌肉、頭骨、臉頰等人體(ti) 各處。當它流轉到人的心髒時,心髒運行節律就會(hui) 受其幹擾,蟲子睡眠,人就會(hui) 睡眠。如果瞌睡蟲白天疲倦到極點,人在白天則也會(hui) 睡覺。
隨著佛經故事的通俗化,文學作品裏也出現了類似事物。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變文故事《八相變》裏,有“天人交(教)一瞌睡神下界,令百人盡皆昏沉”的說法。它可能是《西遊記》裏設計這種生趣盎然的小蟲的靈感之一。
要探究瞌睡蟲是何物種,我們(men) 可以先看看《西遊記》裏瞌睡蟲具有什麽(me) 習(xi) 性。
在第5回蟠桃會(hui) 偷酒時,孫悟空把瞌睡蟲彈到人臉上,被彈目標即“手軟頭低,閉眉合眼”“都去盹睡”。第25回孫悟空對付五莊觀道童的手法與(yu) 此相同。到取經後期,瞌睡蟲的用法得到進一步說明。第71回為(wei) 蒙騙拐走金聖宮娘娘的金毛犼,孫悟空把瞌睡蟲放到娘娘的貼身丫鬟春嬌(實際是玉麵狐狸精)臉上。作者進一步講解道:“原來瞌睡蟲到了人臉上,往鼻孔裏爬,爬進孔中,即瞌睡了。”
根據作者描寫(xie) ,我們(men) 可看到瞌睡蟲具有兩(liang) 項特征:其一是瞌睡蟲很可能沒有能夠飛行的翅膀。因為(wei) 孫悟空將其彈射、拋出時,如果瞌睡蟲會(hui) 飛行,未必能準確投中目標。其二是瞌睡蟲可以自行爬入人的鼻孔,很可能為(wei) 穴居生物。
從(cong) 古籍裏,我們(men) 可以查找到瞌睡蟲的原型。《西遊記》小說麵世後不久,就有人在讀後感裏討論了它的源頭。這名熱心讀者名叫黃秉石,活躍於(yu) 明朝萬(wan) 曆、天啟年間,在其隨筆集《偶得紺珠》裏,探討了人參果和瞌睡蟲的來曆。對於(yu) 瞌睡蟲,黃秉石說:“睡蟲亦有之。海上砂挼子,在石縫中,好睡,名睡蟲,可作毒射人禽獸(shou) 也。”
砂挼子最早見於(yu) 唐初醫學家陳藏器的《本草拾遺》,該書(shu) 說這種小蟲“是處有之。生砂石中,作旋孔。大如大豆,背有刺,能倒行”,因此它又叫“倒行狗子”。陳藏器同時說它“性好睡,亦呼為(wei) 睡蟲”。之後的醫書(shu) 裏多沿襲這些說法。
這種見諸《本草拾遺》的小蟲有什麽(me) 功效呢?陳藏器並沒說它能配什麽(me) 藥,隻是說它有毒,“生取置枕中,令夫婦相好。合射罔用,能殺飛禽走獸(shou) ”。這一用途在後世記載中也有所發揚。宋代筆記小說集《太平廣記》引用了五代時文人孫光憲所撰《北夢瑣言》裏的記載,說成都賣藥者向城中青年高價(jia) 出售“媚藥”,孫氏取來看,才知道就是砂挼子(蜀人稱為(wei) 砂俘)。明朝劇作家湯顯祖在《武陵春夢》裏還說“明朝悲翠洲前立,拾取砂挼置枕中”,也是這一民間方術的反映。
明朝人對自然博物之學漸感興(xing) 趣,對砂挼子的描述更加細致。譚貞默著有中國最早的昆蟲學著作《譚子雕蟲》。該書(shu) 說砂挼子又叫“和尚蟲”,形態有兩(liang) 種:一種“黑甲紅點如漆,走幾案間,身正圓,如髡頂,大如半粒花赤豆,甲中有翅,腹下八足”;另一種“甲色赭黃,上黑點,整對,形如東(dong) 瓜子,二須六足”。
砂挼子其實就是蟻蛉的幼蟲,又叫蟻獅。它體(ti) 長一般不足1厘米,體(ti) 型為(wei) 粗壯的紡錘形,有著豐(feng) 滿的腹部,頭部有一對巨大的鐮刀狀下頜。蟻獅擅長挖陷阱捕食其它昆蟲。它們(men) 選好挖坑地點後,就倒著向後爬行,把腹部當犁挖開土壤,用前腿把土粒挪到頭上,再一拉一甩,把土拋出小坑,這樣它就能以螺旋形向中心掘進,直到形成一個(ge) 陡峭的沙坡漏鬥。隨後蟻獅就在漏鬥底部張開下頜耐心地伺機而動,看起來好像睡著一般。當螞蟻等小蟲路過漏鬥時,很容易滑下來成為(wei) 蟻獅的獵物。蟻獅向獵物注射毒素,吸取其體(ti) 液後再拋出殘骸。
蟻獅在西方昆蟲學中也很著名。羅馬時期的《生理學家》一書(shu) 裏就把它視為(wei) 螞蟻和獅子的雜合體(ti) ,稱其螞蟻的一半隻吃穀殼,而獅子的一半隻吃肉,這種雙重性導致其後代無所適從(cong) ,隻好餓死。對蟻獅的描述也是19世紀博物學家法布爾《昆蟲記》裏的名篇。
可以看到,中國古代本草學和昆蟲學著作對蟻獅生活環境、體(ti) 態外形,以及對其倒行、挖孔、放毒等習(xi) 性的描述,都是比較準確的,而《西遊記》則強調了它作為(wei) 大自然裏嫻熟獵人“嗜睡”的表麵特征,作者再運用豐(feng) 富的想象力讓它幾乎毫無破綻地融入取經故事情節之中,從(cong) 此瞌睡蟲聲名大噪,逐漸掩蓋了作為(wei) 原型的砂挼子。
(作者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