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送戲下鄉”到“送戲進城”帶來的啟示
【文化評析】
作者:濟兼(媒體(ti) 評論員)
過去,是城裏劇團“送戲下鄉(xiang) ”;現在,則是越來越多的鄉(xiang) 村劇團“送戲進城”。山東(dong) 呂劇、湖南本地漢戲、地花鼓……近年來,隨著各地積極探索文化惠民新模式,加大向鄉(xiang) 村劇團提供政策支持、組織專(zhuan) 業(ye) 培訓、舉(ju) 辦各類活動等扶持力度,一出出地方小戲從(cong) 鄉(xiang) 村到城鎮、從(cong) 田間到劇場,民間文藝加快走出鄉(xiang) 土,城鄉(xiang) 文藝交融一派活潑景象。這不僅(jin) 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為(wei)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注入了更多文化動能。
“送戲下鄉(xiang) ”到“送戲進城”的轉變何以發生?鄉(xiang) 村振興(xing) 大背景下,隨著鄉(xiang) 村基礎設施、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城鄉(xiang) 之間的文化互動漸趨活躍。事實上,從(cong) 鄉(xiang) 村小劇團踴躍登上城市大舞台,地方小戲受到城市觀眾(zhong) 熱烈歡迎來看,城鄉(xiang) 文藝互動、文藝交融激發了鄉(xiang) 村活力,豐(feng) 富了城市文化生活,對於(yu) 塑造優(you) 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城鄉(xiang) 居民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和明顯作用。
強化城鄉(xiang) 文藝交融,要更多搭建平台、凝聚人氣,讓城鄉(xiang) 文藝“唱得響”。在城鄉(xiang) 文藝交融活動中,搭建展示交流平台至為(wei) 重要,政府部門要積極為(wei) “送戲下鄉(xiang) ”“送戲進城”搭建舞台、提供空間。通過在城鄉(xiang) 聯動舉(ju) 辦“藝術節”“演出周”“文藝匯演”等主題活動,進一步投入資金、人力,盤活城鄉(xiang) 的大型劇院、小型劇場、文化站等空間資源,進一步挖掘和改造城鄉(xiang) 居民身邊的城市社區、鄉(xiang) 村屋場、閑置廠房等空間,依托長期化、正規化的演出平台,引導更多走街串巷的零散演出成長為(wei) 日趨規範的鄉(xiang) 村劇團,為(wei) 城鄉(xiang) 文藝交融創造更多機會(hui) 。
強化城鄉(xiang) 文藝交融,要加強分類指導、涵養(yang) 正氣,讓城鄉(xiang) 文藝“中氣足”。城鄉(xiang) 文藝各有特點,總體(ti) 來講,城市文藝在人才儲(chu) 備、專(zhuan) 業(ye) 水準上相對較高,而鄉(xiang) 村文藝活動則更加貼近鄉(xiang) 土、貼近地氣。一方麵,通過加大城市文藝名家、專(zhuan) 家對鄉(xiang) 村劇團、鄉(xiang) 村文藝作品的指導,可以幫助鄉(xiang) 村劇團進一步提升作品質量,提升藝術性。比如,文化部門出資組織對農(nong) 民演員進行免費培訓,從(cong) 發展曆史、樂(le) 理知識、視唱練習(xi) 及劇目表演等方麵進行指導,有助於(yu) 提高鄉(xiang) 村劇團的演出水平。另一方麵,通過舉(ju) 辦培訓班、文藝小分隊等方式,促進城市文藝專(zhuan) 家下鄉(xiang) 、演員下鄉(xiang) ,可以使城市文藝工作者更多融入鄉(xiang) 村、啟發靈感,促進城鄉(xiang) 劇團共同打造精品劇目、培養(yang) 專(zhuan) 業(ye) 人才、排演經典作品。
強化城鄉(xiang) 文藝交融,要激活城鄉(xiang) 互動的內(nei) 生動力,讓城鄉(xiang) 文藝“傳(chuan) 得廣”。為(wei) 城鄉(xiang) 文藝交融注入活力,就必須激發城鄉(xiang) 交融的內(nei) 生動力,激活城鄉(xiang) 文藝活動的消費場景。要進一步健全政府指導、支持、補貼常態化機製,打造文化品牌,放大乘積效應,形成以點帶麵的良性發展態勢。越是地方的越是有特色。近年來,一些地方通過圍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舉(ju) 辦文化節,打造沉浸式文化活動場景,迅速成為(wei) 網絡“頂流”,吸引了全國遊客前來觀摩,帶動地方文旅消費迅速升溫。城鄉(xiang) 文藝交融有了成規模的觀眾(zhong) 、有了可觀的消費收入,發展動力必然更加強勁。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7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