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建設北京科創中心需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

發布時間:2024-02-27 10:26:00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毛維娜、張曉靜(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1月25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的《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指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應當構建高效、協同、開放的創新體(ti) 係,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部署、一體(ti) 推進,協同推進科技創新與(yu) 製度創新,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堅持政府、市場、社會(hui) 有機結合,優(you) 化創新資源配置,促進政產(chan) 學研用深度融合,提升科技創新體(ti) 係的整體(ti) 效能。

  教育、科技、人才是有機聯係的整體(ti) 。經濟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振興(xing) ”是一個(ge) 互為(wei) 支撐、循序漸進的統一過程。隻有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ti) ”統籌推進,形成良性循環,才能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you) 勢。北京作為(wei) 我國科技基礎最為(wei) 雄厚、創新資源最為(wei) 集聚、創新主體(ti) 最為(wei) 活躍的區域之一,如何推動三者融合發展、高效循環,應從(cong) 戰略布局規劃、發揮地方科技優(you) 勢、創新生態環境下功夫。

  做好戰略布局規劃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可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構建一個(ge) 開放包容、鼓勵創新的環境,從(cong) 戰略布局和政策協調上統籌謀劃,做好前瞻性布局,為(wei) 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向新高度提供保障。

  一方麵,加強頂層設計,做好戰略布局規劃。立足首都戰略定位,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大局,瞄準關(guan) 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基於(yu) “戰略導向、需求導向、問題導向”,設立專(zhuan) 門的政產(chan) 學研融合發展辦公室或工作專(zhuan) 班。統籌協調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門,做好頂層戰略設計與(yu) 具體(ti) 實施規劃。做好北京“創新廊道”的戰略布局,實施以人才鏈為(wei) 總牽引,優(you) 化教育鏈、激活創新鏈、服務產(chan) 業(ye) 鏈的“四鏈”融合發展機製。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完善前沿技術領域學科布局,建立產(chan) 教融合創新平台,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融通創新,構建前沿技術領域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加強相關(guan) 部門協作,謀劃高水平科技大市場建設舉(ju) 措,提升市場化配置科技創新資源能力。探索創新人才共引共享共用機製。打破產(chan) 學研合作壁壘,通過校校、校企、院企等單位合作,讓人才流動起來,使人才在教育鏈、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中自由流動。

  另一方麵,深化教育改革,創新合作模式,發揮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化發展中的引領作用。高校是科教興(xing) 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承載體(ti) 。高校綜合改革要把“深化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自主培養(yang) ”等要求落實到創新發展各環節,做到與(yu) 國家戰略同頻共振。創新合作模式,建立科教融匯、產(chan) 教融合的“強關(guan) 係”。通過與(yu) 企業(ye) 、科研院所建立長效化、可持續合作模式,形成融合局麵。將實驗室、博士後流動站、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到企業(ye) ,讓高校師生在真實工程環境中開展科技創新,解決(jue) 產(chan) 業(ye) 痛點。發揮高校資源、科研、平台優(you) 勢,開展集成性、係統性的有組織科研攻關(guan) 。

  發揮地方科技優(you) 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於(yu) 核心地位。要把科技創新支撐作為(wei) 發力點,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服務融合貫通,發揮北京科技優(you) 勢和創新引領效應。

  一方麵,發揮科技創新平台集聚創新要素的功能,激發科技創新要素活力。以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wei) 抓手,全力打造科技創新主陣地,促進全球人才、技術和資金等創新要素向園區和平台等高度集聚。發揮高校科研力量,聯合科研院所以及上下遊企業(ye) 組建科技創新聯合體(ti) ,打造一批高端高品質的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探索由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新範式。匯聚京津冀區域合力,以區域一體(ti) 化推動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實現區域內(nei) 統一人才市場,形成既有“龍頭”帶動又有“雁陣”跟隨的城市群人才發展格局。

  另一方麵,推動教育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創新要素整體(ti) 效能。以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明確教育、科技、人才等科技創新要素供給方式,明確供給與(yu) 需求邊界,促進政府供給與(yu) 市場供給相得益彰,提升科技創新要素供給質量和效率。高水平促進教育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有效融合。結合首都戰略性發展需求,深化學科體(ti) 係、研究領域和人才培養(yang) 方式等改革。增強教育、科技、人才適配性,提升資源配置的精準性,把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要素,體(ti) 現到創新資源配置的全鏈條、各環節,切實推進教育、科技、人才資源精準對接和有效配置,實現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打造良好創新生態係統是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根本保證。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生態係統,才能有效提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ti) ”的整體(ti) 效能,激發創新活力。

  一方麵,放權賦能,營造創新友好環境。在體(ti) 製機製、財政投入、人才發展、金融支持等方麵放權賦能,瞄準世界一流,大力營造寬容開放的創新生態,讓政府、市場、社會(hui) 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和調動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業(ye) 、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各個(ge) 方麵的積極性,共同推動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人才國際交流,用好用活各類人才。持續優(you) 化創新環境。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yang) 優(you) 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建立引才留才機製。深化人才發展體(ti) 製機製改革,把各方麵優(you) 秀人才集聚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來。提供高水平人才服務,提升高端人才就業(ye) 創業(ye) 服務能力,在子女入學、住房、落戶等方麵予以傾(qing) 斜支持,加快打造人才發展生態,不斷吸引匯聚頂尖、一流科技創新人才。

  另一方麵,持續優(you) 化創新評價(jia) ,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強化用人單位評價(jia) 主體(ti) 地位,堅持“誰用人誰評價(jia) ”原則,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ye) 等用人單位建立科技人才分類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自行確定評價(jia) 標準和方式,自主開展人才評價(jia) 。遵循不同類型人才成長發展規律,科學合理設置評價(jia) 考核周期,突出中長期目標導向,適當延長基礎研究人才、青年人才評價(jia) 考核周期,鼓勵持續研究和長期積累。深化以產(chan) 業(ye) 支撐為(wei) 導向的科研機構評價(jia) 改革。以解決(jue) 生產(chan) 或工程實際問題為(wei) 重點,重點考核研究人員在創新一線解決(jue) 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構建創新人才科學綜合分類評價(jia) 體(ti) 係。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