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黎錦走向國際舞台
身著黎族傳(chuan) 統服飾的“織女”席地而坐,紡錘在織機上輕輕穿梭,絲(si) 線交錯間錦繡紋飾緩緩生成……在海南,無論景區、博物館、展會(hui) 還是黎族村寨,人們(men) 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
海南島世居民族黎族創造的黎錦,集紡、染、織、繡於(yu) 一體(ti) ,是我國乃至世界最古老的棉紡技藝之一,也是海南目前唯一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被稱為(wei) 紡織業(ye) 的“活化石”。
古人讚美黎錦“光輝豔若雲(yun) ”。對於(yu) 沒有創造文字的黎族,黎錦更像是一本“史書(shu) ”,寫(xie) 就了這個(ge) 民族的文化和智慧。早在漢代以前,圖案精美、做工精細的黎錦,就深受人們(men) 青睞。到了宋代,黎人所織“黎單”“黎幕”,不但在黎族人男婚女嫁、重大節慶等重要場合不能或缺,還成為(wei) 部分內(nei) 陸地區的熱銷商品。
家住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加茂鎮的胡春芳,從(cong) 9歲開始“學藝”,至今與(yu) 黎錦相伴了57年,是當地為(wei) 數不多的黎錦省級傳(chuan) 承人。在她看來,織黎錦時,腳、腰、手、眼、腦需默契配合,才能使簡單的絲(si) 線編織出斑斕的色彩和神秘的圖騰。
近年來,海南投入大量資金開辦黎錦技藝傳(chuan) 習(xi) 館,並建設培訓基地,培養(yang) 了一批批黎錦傳(chuan) 承人。從(cong) 2012年起,黎錦技藝開始作為(wei) 一門課程走進海南各地中小學校園,成為(wei) 一門特殊課程。海南省還製定了一係列舉(ju) 措,加強黎錦的係統性保護以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逐漸克服黎錦傳(chuan) 承一度麵臨(lin) 的後繼乏人難題。
從(cong) “手藝人”變成“守藝人”,胡春芳自編教材,從(cong) 女兒(er) 、兒(er) 媳、孫女,到親(qin) 友鄉(xiang) 鄰,再到全國各地的手工藝品愛好者,她前後走了十幾個(ge) 省市,帶了40多名徒弟,培訓了幾千人。胡春芳還不斷帶著自己的黎錦作品,代表海南到日本、法國等參加非遺文化交流活動。她的一套黎錦“雙麵織”手工藝品,在巴黎展出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藏。
為(wei) 了進一步喚醒這項沉睡的技藝,海南還不斷推動黎錦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2019年,黎族傳(chuan) 統紡染織繡技藝,成為(wei) 我國首個(ge) 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覽的非遺項目。2022年,海南五指山舉(ju) 辦雨林精靈時裝秀。2023年,海南黎族文化展示交流活動走進國際時尚之都意大利米蘭(lan) 。此外,黎錦還連續多年在博鼇亞(ya) 洲論壇年會(hui) 亮相,並被作為(wei) “國禮”贈予海內(nei) 外嘉賓,讓世人發現和感知它的獨特魅力。
在不少人看來,黎錦很美,但如果不融入現代審美、進入日常生活,它的傳(chuan) 承發展空間會(hui) 越來越小。為(wei) 了推動黎錦技藝與(yu) 時尚產(chan) 業(ye) 接軌,海南五指山市與(yu) 意大利馬蘭(lan) 戈尼學院深圳校區簽訂人才培養(yang) 協議,課程設置包括配飾、廓形、麵料、數字化等一係列專(zhuan) 業(ye) 方向。
如今,黎錦非遺搭上文創“快車”,特色文創產(chan) 品不斷湧現。手提包、書(shu) 簽、桌旗、改良服飾等時尚化、潮流化、年輕化、國際化產(chan) 品,作為(wei) 美觀實用的特色伴手禮,進到海南各大旅遊景區景點、熱門商圈和機場等地。一些產(chan) 品還走進了英國、意大利、韓國、日本、挪威等國家的文化展演和消費市場。
胡春芳說,黎錦的多樣風采正在綻放,“它的文化價(jia) 值不僅(jin) 屬於(yu) 中國,更屬於(yu) 世界”。(陳凱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