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七部門:支持開發綠色低碳領域大數據模型、工業APP等

發布時間:2024-03-01 09:52:00來源: 中新經緯

  中新經緯2月29日 據工信部網站29日消息,工信部等七部門關(guan) 於(yu) 加快推動製造業(ye) 綠色化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推進綠氫、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再生資源、工業(ye) 固廢等原料替代;支持開發綠色低碳領域的專(zhuan) 用軟件、大數據模型、工業(ye) APP等;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培育綠色低碳領域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

  意見明確主要目標,到2030年,製造業(ye) 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顯著,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層級整體(ti) 躍升,產(chan) 業(ye) 結構和布局明顯優(you) 化,綠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顯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汙染物和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碳排放總量實現達峰,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綠色增長引擎作用更加突出,規模質量進一步提升,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比重顯著提高,綠色融合新業(ye) 態不斷湧現,綠色發展基礎能力大幅提升,綠色低碳競爭(zheng) 力進一步增強,綠色發展成為(wei) 推進新型工業(ye) 化的堅實基礎。到2035年,製造業(ye) 綠色發展內(nei) 生動力顯著增強,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碳中和能力穩步提升,在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綠色低碳競爭(zheng) 優(you) 勢凸顯,綠色發展成為(wei) 新型工業(ye) 化的普遍形態。

  意見要求,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轉型升級。

  推進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優(you) 化重構。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行動,推動產(chan) 品向高端、智能、綠色、融合方向升級換代,推動形成品種更加豐(feng) 富、品質更加穩定、品牌更具影響力的供給體(ti) 係。構建清潔高效低碳的工業(ye) 能源消費結構,實施煤炭分質分級清潔高效利用行動,有序推進重點用能行業(ye) 煤炭減量替代;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ye) 、園區建設工業(ye) 綠色微電網,推進多能高效互補利用,就近大規模高比例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推進終端用能電氣化,拓寬電能替代領域,提升綠色電力消納比例。推進綠氫、低(無)揮發性有機物、再生資源、工業(ye) 固廢等原料替代,增強天然氣、乙烷、丙烷等原料供應能力,提高綠色低碳原料比重。推廣鋼鐵、石化化工、有色金屬、紡織、機械等行業(ye) 短流程工藝技術。健全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chan) 能長效機製,依法依規推動落後產(chan) 能退出。

  加快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定期更新發布製造業(ye) 綠色低碳技術導向目錄,遴選推廣成熟度高、經濟性好、綠色成效顯著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推動企業(ye) 、園區、重點行業(ye) 全麵實施新一輪綠色低碳技術改造升級。支持大型企業(ye) 圍繞產(chan) 品設計、製造、物流、使用、回收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轉型需求,實施全流程係統化改造升級。充分發揮鏈主企業(ye) 帶動作用,幫助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中小企業(ye) 找準綠色低碳轉型短板,有計劃分步驟組織實施技術改造。

  引導區域綠色低碳優(you) 化布局。堅持全國一盤棋,綜合考慮區域產(chan) 業(ye) 基礎、資源稟賦、環境承載力等因素,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形成集群化、差異化的綠色低碳轉型新格局。嚴(yan) 格項目準入,堅決(jue) 遏製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

  意見要求,推動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高起點發展。

  加快補齊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短板弱項。聚焦製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綠色發展的瓶頸環節,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著力解決(jue)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可持續發展的後顧之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引導數據中心擴大綠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動低功耗芯片等技術產(chan) 品應用,探索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低碳算力應用體(ti) 係。在新能源領域,加快廢舊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組葉片等新型固廢綜合利用技術研發及產(chan) 業(ye) 化應用。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完善廢舊動力電池綜合利用體(ti) 係,推動規範化回收、分級資源化利用。在新材料領域,開展共伴生礦與(yu) 尾礦集約化利用、工業(ye) 固廢規模化利用、再生資源高值化利用等技術研發和應用,提升稀土、稀有金屬等戰略性礦產(chan) 資源保障能力。在高端裝備領域,加快增材製造、柔性成型、無損檢測和拆解等關(guan) 鍵再製造技術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化應用,推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裝備開展再製造。在環保裝備領域,針對新汙染物治理等新需求加強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在航空航天領域,積極發展電動飛機等新能源航空器。在船舶與(yu) 海洋工程裝備領域,加快液化天然氣(LNG)、甲醇、氨、電池等動力形式的綠色智能船舶研製及示範應用,推廣內(nei) 河、近海船舶電氣化改造工程試點。

  著力鍛造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長板優(you) 勢。立足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帶來的巨大市場空間,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提高綠色環保、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占比。加強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鏈分工協作,支持龍頭企業(ye) 爭(zheng) 創製造業(ye) 領航企業(ye) ,加快產(chan) 業(ye) 延鏈強鏈,在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環節打造一批製造業(ye) 單項冠軍(jun) 企業(ye) ,培育一批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努力提升全產(chan) 業(ye) 鏈競爭(zheng) 力。推動工業(ye)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興(xing) 技術與(yu) 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探索形成技術先進、商業(ye) 可行的應用模式,形成產(chan) 業(ye) 增長新動能。

  前瞻布局綠色低碳領域未來產(chan) 業(ye) 。聚焦“雙碳”目標下能源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需求,謀劃布局氫能、儲(chu) 能、生物製造、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CCUS)等未來能源和未來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圍繞石化化工、鋼鐵、交通、儲(chu) 能、發電等領域用氫需求,構建氫能製、儲(chu) 、輸、用等全產(chan) 業(ye) 鏈技術裝備體(ti) 係,提高氫能技術經濟性和產(chan) 業(ye) 鏈完備性。聚焦儲(chu) 能在電源側(ce) 、電網側(ce) 、用戶側(ce) 等電力係統各類應用場景,開發新型儲(chu) 能多元技術,打造新型電力係統所需的儲(chu) 能技術產(chan) 品矩陣,實現多時間尺度儲(chu) 能規模化應用。

  意見提出,培育製造業(ye) 綠色融合新業(ye) 態。

  推動數字化和綠色化深度融合。發揮數字技術在提高資源效率、環境效益、管理效能等方麵的賦能作用,加速生產(chan) 方式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深化產(chan) 品研發設計環節數字化綠色化協同應用,分行業(ye) 建立產(chan) 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基礎數據庫,開發全生命周期評價(jia) 、數字孿生係統等工具。麵向重點行業(ye) 領域在生產(chan) 製造全流程拓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典型應用場景,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率。推進綠色低碳技術軟件化封裝,支持開發綠色低碳領域的專(zhuan) 用軟件、大數據模型、工業(ye) APP等。

  推動綠色製造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深度融合。引導大型企業(ye) 利用自身在產(chan) 品綠色設計、綠色供應鏈管理、履行生產(chan) 者責任延伸製度等方麵的經驗,為(wei) 上下遊企業(ye) 提供綠色提升服務。鼓勵綠色低碳裝備製造企業(ye) 由提供“產(chan) 品”向提供“產(chan) 品+服務”轉變。積極培育專(zhuan) 業(ye) 化綠色低碳公共服務平台和服務機構,開發推廣綠色製造解決(jue) 方案,提供綠色診斷、計量測試、研發設計、集成應用、運營管理、檢驗檢測、評價(jia) 認證、人才培訓等服務。深化綠色金融服務創新,引導金融機構在供應鏈場景下規範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企業(ye) 提供綠色低碳轉型融資服務。

  推動綠色消費需求和綠色產(chan) 品供給深度融合。緊緊圍繞能源生產(chan) 、交通運輸、城鄉(xiang) 建設等全社會(hui) 各領域綠色消費需求,加大綠色產(chan) 品供給,培育供需深度融合新模式,實現供需兩(liang) 側(ce) 協同發力,支撐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鼓勵大型零售企業(ye) 、電商平台豐(feng) 富綠色消費場景,優(you) 化購買(mai) 使用環境,建立購銷激勵機製。

  意見還提出,提升製造業(ye) 綠色發展基礎能力。

  構建綠色低碳技術創新體(ti) 係。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培育綠色低碳領域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加快推進綠色低碳重點領域創新聯合體(ti) 和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在鋼鐵、石化化工、家電等行業(ye) 建設一批國家產(chan) 業(ye) 計量測試中心,開展綠色低碳關(guan) 鍵計量技術、設備研發。布局建設綠色低碳領域製造業(ye) 創新中心、試驗驗證平台和中試平台,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產(chan) 業(ye) 化發展。

  完善綠色化發展政策體(ti) 係。以精準、協同、可持續為(wei) 導向,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jia) 格等政策,創新政策實施方式,逐步建立促進製造業(ye) 綠色化發展的長效機製。通過現有財政資金渠道,重點支持綠色低碳重大技術裝備攻關(guan) 、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等方向和領域。健全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套製度,研究有序擴大行業(ye) 覆蓋範圍,協調推進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綠電綠證交易等市場建設。

  健全綠色低碳標準體(ti) 係。強化標準頂層設計和規範性管理,推動各級各類標準銜接配套,加強標準貫徹實施和應用評估。

  優(you) 化綠色低碳標杆培育體(ti) 係。發揮綠色低碳標杆的引領帶動作用,構建綠色製造“綜合標杆”和細分領域“單項標杆”相銜接的標杆培育體(ti) 係,打造製造業(ye) 綠色化發展領軍(jun) 力量。製定綠色工廠梯度培育及管理辦法,發揮綠色工廠在製造業(ye) 綠色低碳轉型中的基礎性和導向性作用,縱向形成國家、省、市三級聯動的綠色工廠培育機製,橫向通過綠色工業(ye) 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ye) 帶動園區內(nei) 、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創建綠色工廠。(中新經緯APP)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