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並重展現戲曲之美
第三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武戲奪魁
文武並重展現戲曲之美
作者:鍾英(沈陽師範大學副教授)
日前,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15朵新晉“梅花”在廣州齊綻放。本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評選中,“大武生”郝士超憑借《郝士超折子戲專(zhuan) 場》以票數排名第一的好成績成功“摘梅”,讓致力於(yu) 戲曲傳(chuan) 承和熱愛戲曲的人們(men) 倍感振奮。
“三四人千軍(jun) 萬(wan) 馬,六七步萬(wan) 水千山。”武戲,被稱為(wei) 戲劇舞台上不可缺少的“半邊台”,它以翻騰跌撲及把子功夫的技巧美、身段工架的塑形美、集體(ti) 配合的構圖美,為(wei) 人稱道。武戲之美,蕩氣回腸、扣人心弦,於(yu) 舞台方丈地演繹千軍(jun) 萬(wan) 馬,一招一式間舞出百味人生,展現出中華美學特色和獨具優(you) 勢的藝術表現力。它是很多人尤其是不少孩子被戲曲吸引,進而打開戲曲之門,走進戲曲世界的一把鑰匙。僅(jin) 以人們(men) 耳熟能詳的傳(chuan) 統武戲《三岔口》為(wei) 例,京劇、川劇、漢劇、秦腔、豫劇、昆曲等多個(ge) 劇種多個(ge) 版本常演不衰,不僅(jin) 成為(wei) 一代代中國孩子的啟蒙戲,而且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讓世界看到中國戲曲的無限魅力。
戲曲藝術之所以受歡迎,正是因為(wei) 它有文有武。缺文則沒有文化,缺武則沒有精神,隻有文武兼備,才能精準傳(chuan) 達我們(men) 中國人的精氣神。但是,由於(yu) 武戲技術難度大,人才培養(yang) 周期長、成材率低,演員易受傷(shang) 、舞台活躍周期短,排演相對耗時耗人耗力等多方麵原因,武戲傳(chuan) 承一度麵臨(lin) 較大挑戰。曾經有一段時間,武戲演員青黃不接,武戲劇目日漸萎縮,尤其隨著老一輩藝術家的相繼離世,許多武戲劇目和“獨門絕技”鮮見舞台、幾近失傳(chuan) ,這種情況引發了戲曲界的普遍擔憂。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台了《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繁榮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藝的意見》《關(guan) 於(yu) 支持戲曲傳(chuan) 承發展的若幹政策》《關(guan) 於(yu) 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guan) 於(yu) 新形勢下加強戲曲教育工作的意見》《關(guan) 於(yu) 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關(guan) 於(yu) 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等一係列文件,為(wei) 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戲曲藝術作出重要製度設計,為(wei) 戲曲傳(chuan) 承發展營造了一個(ge) 良好的政策環境。特別是文化和旅遊部連續多年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藝術傳(chuan) 承發展計劃”,開展“名家傳(chuan) 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chuan) 藝”工程,明確指出,“鼓勵瀕危劇種以及武生、武旦、武淨和醜(chou) 行表演藝術家優(you) 先申報”“鼓勵各劇種表演藝術家傳(chuan) 授能突出體(ti) 現本劇種劇目特色和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傳(chuan) 統經典折子戲”,及時回應了武戲如何傳(chuan) 承這一迫切問題。
武戲傳(chuan) 承講究口傳(chuan) 心授,“名家傳(chuan) 戲——當代戲曲名家收徒傳(chuan) 藝”工程,從(cong) 全國遴選100名京劇、昆曲、地方戲表演藝術家,采用“一帶二”的方式傳(chuan) 戲,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nei) ,每位藝術家向2名學生傳(chuan) 授2出經典折子戲。比如京劇界會(hui) 集劉習(xi) 中(武醜(chou) )、張幼麟(武生)、賀春泰(武淨)、張豔玲(刀馬旦)等武戲名家大家,這些老藝術家傾(qing) 囊相授,為(wei) 京劇武戲發展培養(yang) 了一大批青年後備人才。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演員成為(wei) 各大院團的中堅力量。
武戲向好發展表現在方方麵麵,比如《南界關(guan) 》《朝金頂》等一大批絕跡舞台多年的代表性傳(chuan) 統劇目重現舞台;京昆藝術群英會(hui) 武戲專(zhuan) 場等眾(zhong) 多武戲專(zhuan) 場接連上演;新創京劇武戲《大刀王五》等獲得廣泛認可。而在本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角逐過程中,來自河北梆子劇院的演員郝士超以精湛的技藝展現了一名青年武生的時代擔當。他在近2個(ge) 小時內(nei) ,分別演繹了折子戲昆曲《林衝(chong) 夜奔》、河北梆子《野豬林·白虎堂》與(yu) 《瓦橋關(guan) ·血戰瓦橋》。這三出折子戲文武並重,涵蓋了戲曲表演程式“唱念做打”全方位的技術技巧,而且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箭衣武生於(yu) 一體(ti) 。昆曲的載歌載舞、梆子聲腔的慷慨激昂、大段的貫口念白,都極其考驗一名武生演員的藝術造詣和專(zhuan) 業(ye) 功底。作為(wei) 中國戲劇表演領域的最高獎,中國戲劇梅花獎旨在表彰和獎勵優(you) 秀中青年戲劇表演人才、繁榮發展戲劇事業(ye) 。每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的評選,不僅(jin) 能夠集中展現中國戲劇事業(ye) 的階段性發展成果,為(wei) 廣大人民奉獻更多精品劇目,而且能夠通過挖掘和推出戲劇人才,推動中國戲劇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郝士超成功“摘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我國在武戲傳(chuan) 承方麵取得的顯著成果。
文武並重是中國戲曲的特色,行當發展失衡,不但會(hui) 導致傳(chuan) 統技藝與(yu) 劇目的失傳(chuan) ,而且會(hui) 造成承繼斷層與(yu) 人才流失,最終出現戲曲藝術體(ti) 係中相應形象係統與(yu) 表演程式係統的缺位。傳(chuan) 承武戲,促進戲曲藝術全麵健康地發展,既是全麵振興(xing) 傳(chuan) 統戲曲藝術的重要內(nei) 容,也是中華民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chuan) 承武戲,要讓青年演員挑大梁、當主角,建設武戲人才梯隊,讓武戲傳(chuan) 承後繼有人。
“青年演員有戲唱,有登台展示的機會(hui) ,積極性和幹勁兒(er) 自然就能調動起來。”不少老藝術家與(yu) 戲曲院團負責人都曾強調,青年武戲演員最需要的是機會(hui) 。如何為(wei) 青年武戲演員提供更多鍛煉和展現的機會(hui) ?一方麵要加強武戲劇目儲(chu) 備。一出戲能救活一個(ge) 院團,一出群體(ti) 武戲能調動一個(ge) 院團整個(ge) 武戲群體(ti) 。要通過複排經典劇目、創作新編劇目,讓武戲不隻停留在折子戲、墊場戲,讓越來越多的“大武戲”、經典傳(chuan) 統武戲、新編創排武戲登台亮相,確保更多年輕演員從(cong) 練功房、排練場走上舞台,達到以戲帶功、以功促戲的效果。另一方麵要讓武戲演員有用“武”之地。通過戲曲展演等大型舞台,戲曲進校園、戲曲進鄉(xiang) 村等惠民活動,充分調動武戲演員的積極性,讓他們(men) 在與(yu) 觀眾(zhong) 的對話中建立自信,找到自我價(jia) 值,逐漸成長為(wei) 德藝雙馨、可堪大任的文藝工作者。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21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