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種茶火了“遵義紅”,富了湄潭人
通過“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葉文盛把貴州省湄潭縣高台鎮、新南鎮、茅坪鎮、石蓮鎮等相對較為(wei) 貧困的鎮作為(wei) “茶樹新品種種植示範區”。僅(jin) 在高台鎮就發展了1000畝(mu) 智慧茶園基地,不僅(jin) 為(wei) 村民們(men) 解決(jue) 了就業(ye) 問題,還帶動高台鎮農(nong) 戶新建茶園3萬(wan) 畝(mu) 。
貴州省湄潭縣因生產(chan) 綠茶而聞名,這裏生態良好,被譽為(wei) “中國名茶之鄉(xiang) ”。然而,此前鮮為(wei) 人知的是,這裏還能產(chan) 出可以媲美“金駿眉”的紅茶——“遵義(yi) 紅”。
這一切,除了源於(yu) 湄潭的獨特的生態優(you) 勢外,還源於(yu) 一個(ge) 叫葉文盛的福建人以及他領導的科技創新。
葉文盛,“遵義(yi) 紅”紅茶的創始人、貴州琦福苑茶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遵義(yi) 市科技特派員。
他的故事,是從(cong) 一片茶葉開始的。
由閩入黔,茶鄉(xiang) 尋夢
打造具有市場競爭(zheng) 力的茶葉產(chan) 品
為(wei) 了尋找好茶,家在福建武夷山的葉文盛,足跡遍布國內(nei) 主要茶葉產(chan) 區。
2003年,葉文盛一到貴州省湄潭縣,便被這裏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吸引。一方麵,好生態,才能孕育好茶葉。另一方麵,葉文盛更看重的,是這裏蘊藏的商機:當時武夷山的茶青已經30元一斤,而湄潭的茶青收購價(jia) 才6元錢一斤。
其實,湄潭茶葉種植曆史悠久,唐朝陸羽在世界第一部茶葉專(zhuan) 著《茶經》中,就有湄潭不僅(jin) 能產(chan) 茶,而且茶味很美的論述,宋代則有以茶葉為(wei) 貢品的記載。抗戰期間,國立浙江大學遷入湄潭辦學,農(nong) 林部中央農(nong) 業(ye) 實驗所和中國茶葉公司在湄潭籌建實驗茶場,提供茶樹栽培、育種、製茶、防病等研究,對後來的湄潭茶業(ye) 影響極大。
遺憾的是,盡管湄潭茶葉品質優(you) 良,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ei) ,沒能形成品牌效應。每年大量江浙茶商入黔,被收購後的茶青經加工貼牌後“身價(jia) ”暴漲,一度形成了“茶農(nong) 得小利,加工得大利,茶商得暴利”的怪圈。
當時,隨著地方政府對茶產(chan) 業(ye) 投入的不斷加大,湄潭已成為(wei) 了貴州省茶葉第一大縣,茶葉基地以每年2到3萬(wan) 畝(mu) 的速度發展。但當地茶葉加工企業(ye) 在技術創新上的短板顯而易見,市場上缺乏富有競爭(zheng) 力的茶葉產(chan) 品。
經過多方考察,葉文盛在湄潭縣留了下來。雖然人生地不熟,但幾經周折,他還是在一個(ge) 叫“金花村”的地方,找到了一個(ge) 破舊的倉(cang) 庫,並將其改造成一個(ge) 小加工廠。
從(cong) 此,葉文盛向當地茶農(nong) 收購茶青,開始在貴州做起了茶葉。
萬(wan) 綠叢(cong) 中一點紅
300多元一斤的茶葉被一搶而空
一開始,葉文盛做的是綠茶。
2007年前後,福建武夷山的“金駿眉”紅茶走俏市場。條索緊秀,湯色金黃,一口入喉,甘甜頓生。“金駿眉”紅茶的誕生,被視為(wei) 填補了國內(nei) 市場無高端紅茶的空白。
彼時,葉文盛就在想,能不能在湄潭做出一款與(yu) 之媲美的紅茶?論生態、論茶葉,在湄潭做出一款高端紅茶,完全有基礎,唯一缺的就是工藝上的創新。
其實,身為(wei) 綠茶之鄉(xiang) 的湄潭,早有製作紅茶的曆史,值得一提的有湄紅紅茶。1940年,“湄紅”在湄潭實驗茶場試製成功。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湄紅”出口創匯購買(mai) 戰略物資,為(wei) 抗戰勝利立過戰功。遺憾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湄紅”製作工藝竟失傳(chuan) 了。
葉文盛開始了艱苦的摸索。在當地一些老茶人的幫助下,他以傳(chuan) 統茶葉加工工藝為(wei) 基礎,經過工藝改進和技術融合,最終創新出適合加工湄潭紅茶的生產(chan) 工藝,製作出外形緊細、湯色橙紅、葉底勻嫩的紅茶產(chan) 品。
世代做茶,葉文盛從(cong) 小就跟著父親(qin) 和兄長做茶,對茶葉有著非同尋常的癡迷,也有著獨特的經驗和見解。他的成功,並非偶然。
雖然自己研製出來的湄潭紅茶口感很好,但葉文盛並沒有急於(yu) 取名字,他想看看市場的反饋。
2008年,葉文盛用小貨車拉著茶葉去重慶參加茶博會(hui) ,沒想到,300多元一斤的茶葉被一搶而空。這讓葉文盛信心大增。
為(wei) 了區別於(yu) 其他地方紅茶,2008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結合“紅色遵義(yi) ”獨特的地域文化,葉文盛為(wei) 自己的紅茶取名為(wei) “遵義(yi) 紅”。
2011年的信陽茶博會(hui) 上,“遵義(yi) 紅”躋身全國十大紅茶。2012年,葉文盛成立貴州琦福苑茶業(ye) 有限公司。2015年“遵義(yi) 紅”茶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現今貴州省最大的紅茶品牌。
在一片綠茶中獨樹一幟,悄然間,葉文盛續寫(xie) 了貴州紅茶的曆史。如今,這個(ge) 當初開著小貨車的福建人,已經舉(ju) 家搬遷到了湄潭。這個(ge) 正兒(er) 八經的福建人,現在開口閉口就是“我們(men) 湄潭”。
一片茶葉連接一方百姓
帶動高台鎮農(nong) 戶新建茶園3萬(wan) 畝(mu)
“這個(ge) 芽頭采嫩了,最好采一芽三。”秋高氣爽的時節,在湄潭縣高台鎮的茶園裏,依然一片繁忙的景象,茶農(nong) 正在采摘今年的最後一批秋茶。
高台鎮曾經是出了名的省級一類貧困鎮,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才810元。如何“脫貧摘帽”成了高台鎮黨(dang) 委、政府一直思考的難題,經多方考察,高台鎮決(jue) 定引進葉文盛的貴州琦福苑茶業(ye) 有限公司入駐。
於(yu) 是,雜草叢(cong) 生的土山坡,變成了綠油油的茶山。從(cong) 2013年開始,葉文盛在高台鎮承包了500畝(mu) 荒山開始種植茶葉,並通過太陽能智能滴灌係統、茶樹營養(yang) 補給、智能澆灌等一體(ti) 化管理,引進互聯網監控技術,聘請植保專(zhuan) 家為(wei) 茶葉種植提供技術保障,確保茶葉種植源頭質量安全。
通過“基地+農(nong) 戶”的模式,葉文盛的公司與(yu) 高台鎮高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8戶428人建立起利益聯結機製。在他看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他積極響應國家脫貧攻堅政策,把湄潭縣高台鎮、新南鎮、茅坪鎮、石蓮鎮等相對較為(wei) 貧困的鎮作為(wei) “茶樹新品種種植示範區”。葉文盛的目標是,“通過品牌的不斷提升,帶動一群人、一個(ge) 區域、一個(ge) 產(chan) 業(ye) 共同實現經濟與(yu) 發展多贏局麵。”
如今,琦福苑公司已經在高台鎮發展了1000畝(mu) 智慧茶園基地,不僅(jin) 為(wei) 村民們(men) 解決(jue) 了就業(ye) 問題,葉文盛還利用自己的科技特派員身份,無償(chang) 為(wei) 茶農(nong) 提供技術指導,帶動高台鎮農(nong) 戶新建茶園3萬(wan) 畝(mu) 。
讓葉文盛感到欣慰的是,“遵義(yi) 紅”紅茶不僅(jin) 豐(feng) 富了湄潭茶產(chan) 業(ye) 結構、帶動了湄潭旅遊業(ye) 的發展,而且還促進了湄潭30多萬(wan) 茶農(nong) 種茶增收,凸顯了茶葉給老百姓帶來的經濟效益。
“脫貧攻堅一定要有產(chan) 業(ye) 支撐,產(chan) 業(ye) 發展必須要靠龍頭帶動,貴州琦福苑茶業(ye) 公司在發展農(nong) 業(ye) 、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方麵做出了表率。”2016年9月19日,高台鎮的“智慧茶園”基地裏迎來了遵義(yi) 市脫貧攻堅示範創建現場觀摩會(hui) 的召開,時任遵義(yi) 市委副書(shu) 記、市長魏樹旺對此給予充分肯定。
高台鎮通過發展茶產(chan) 業(ye) 讓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做法是湄潭茶產(chan) 業(ye) 發展的一個(ge) 縮影,真正實現了讓這裏的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