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夢想的階梯拾級而上(新語)
對於(yu) 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整體(ti) 規劃而言,嫦娥五號任務是收官之作;對於(yu) 未來的月球探測而言,又是一個(ge) 奠基之作
11月24日淩晨,目前我國運載能力最大的長征五號火箭從(cong) 南海之濱的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將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送入地月轉移軌道,順利邁出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采樣返回的第一步。
這是在嫦娥四號完成人類首次月背著陸後,時隔近兩(liang) 年後中國航天器重返月球,也是持續不斷的人類探月活動中,40多年來首次去月球挖取“岩石土壤”。對於(yu) 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整體(ti) 規劃而言,嫦娥五號任務是收官之作;對於(yu) 未來的月球探測而言,又是一個(ge) 奠基之作。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嫦娥五號任務意義(yi) 非凡,堪稱探月工程乃至中國航天事業(ye) 承前啟後的重要裏程碑。
嫦娥五號任務是一次高難度、高風險的深空探索之旅。相對於(yu) 此前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成功實現的繞月探測、落月探測來說,嫦娥五號是一次新的、更大的技術跨越。從(cong) 地外天體(ti) 采樣,到從(cong) 地外天體(ti) 起飛,再到航天器在月球軌道上交會(hui) 對接、攜帶樣品高速返回地球,對於(yu) 中國航天都是第一次嚐試。而隻用20多天完成從(cong) 奔月到返回地球,如同探月工程專(zhuan) 家所形容的,如此短的時間內(nei) 拍出一部“太空大戲”,難度可想而知。嫦娥五號的成功發射開了一個(ge) 好頭,但對這一次探月之旅來說,一路上的風險不可預料,更大的挑戰還在後麵。
嫦娥五號任務的收獲也將是驚人的。嫦娥五號的使命,可以看成是通過複雜航天技術將一塊來自月球的石頭交到科學家手中的過程。對天文物理學家和行星科學家來說,嫦娥五號從(cong) 月球挖回的物質,不僅(jin) 可以幫助更準確地了解月球的演變,甚至還能確定地球、火星和水星等行星表麵的年代。與(yu) 此同時,嫦娥五號任務作為(wei) 中國探月工程三部曲的最終章,“繞、落、回”的實現,將意味著中國掌握了無人月球探測的最主要基本技術。尤其是掌握從(cong) 月球返回地球的技術能力,將為(wei) 載人登月、月球科研站的設想進行技術探路和鋪墊,奠定良好而堅實的基礎。可以說,來自月球的小小一塊石頭,包含著航天技術攻關(guan) 和創新的努力,反映著科技進步的程度,也是向航天強國建設邁出有力腳步的證明。
在航天征途上,為(wei) 夢想而努力奔跑的不隻是嫦娥五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已累計飛行超過3億(yi) 公裏,不斷抵近目的地火星;北鬥導航星座正向地球每一個(ge) 角落送去源源不斷的服務信號;空間站建設也在按計劃展開……選定目標,把握節奏,全力以赴,經過十幾年努力即將實現“繞、落、回”的我國月球探測,是中國航天探索事業(ye) 既能穩步前行又能跨越發展的生動實踐。毫無疑問,科技的自立自強,就是這樣沿著一個(ge) 個(ge) 夢想的階梯拾級而上,不斷攀登一個(ge) 又一個(ge) 高峰。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25日 17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