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法院:以最嚴格的製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十年來,青海法院堅持以最嚴(yan) 格的製度最嚴(yan) 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生態環境司法保護體(ti) 係不斷健全、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職能作用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多元共治協同機製不斷完善……16日,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邊紅麗(li) 在青海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ju) 行的“青海這十年”法院專(zhuan) 場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
青海省位於(yu) 青藏高原東(dong) 北部,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wei) “三江之源”。青海擁有世界最大麵積的高寒濕地、高寒草原、灌叢(cong) 和森林等生態係統,也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
據悉,十年來,青海法院一審審結環境資源案件13755件,其中受理破壞生態環境刑事案件下降明顯,青海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水平和全民環保意識顯著提高。
邊紅麗(li) 介紹,青海法院不斷加大對長江、黃河、瀾滄江、青海湖等重點水域水汙染糾紛案件審判力度;嚴(yan) 厲打擊生物多樣性犯罪,在對刑事犯罪分子判處刑罰同時,判決(jue) 其承擔生態環境賠償(chang) 、修複費用和修複責任;加強森林生態環境保護修複,案件辦理中貫徹落實綠色原則,靈活運用生態修複、損害賠償(chang) 、勞務代償(chang) 等多種責任方式,推動受損森林生態環境有效恢複。
同時,助推清潔能源產(chan) 業(ye) 高地建設,穩妥推進破產(chan) 重整司法程序,確保國家重點能源建設項目——瑪爾擋水電站全麵複工建設。推進文化遺產(chan) 係統保護,審理盜掘“血渭一號大墓”案,對12名被告人判處有期徒刑和罰金的同時,判決(jue) 承擔文物修複和維護公益賠償(chang) 金40.8萬(wan) 元,依法保護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踐行“環境有價(jia) 損害擔責”理念,審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chang) 協議司法確認案件9件,其中1件案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2021年度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典型案例。
“為(wei) 落實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原則,我們(men) 與(yu) 相關(guan) 省份簽訂協作框架協議,完善環境資源協作共享機製、共建多元共治大格局,並深入推進司法協作和協同治理,通過聯席會(hui) 、座談會(hui) 、案件協調會(hui) 等方式加強與(yu) 公安機關(guan) 、檢察機關(guan) 、環境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協調聯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合力。”邊紅麗(li) 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中國鋰鹽資源保有大省青海:技術攻關促產業“擴麵”
作為中國鋰資源大省,經多年研究顯示,青海省鋰礦成礦作用可劃分5個成礦係列,且找礦潛力巨大,該省已進行技術攻關促進產業擴麵。 [詳細] -
青海生態攝影作品獲愛匈克三國巡回國際攝影大賽銀牌
16日,記者從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獲悉,日前,第1屆愛匈克三國巡回國際攝影大賽評選結果揭曉,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省祁連山自然保護協會簽約攝影師郝進芳的作品《難分勝負》脫穎而出。[詳細] -
青海生態旅遊發展十年:看見山,望見水,享“紅利”
在瀾滄江源,世代以放牧為生的牧民搖身一變成為“船長”,帶領世界各地的漂流愛好者體驗大自然的力量;在祁連山國家公園內,這片土地的主人即是生態管護員,也是旅遊向導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