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教育

光明時評: “十四五”,矢誌創新攀高峰

趙玉潔 發布時間:2020-10-26 17:07:00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

  嫦娥四號首登月背,北鬥導航全球組網,複興(xing) 號高鐵投入運營,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C919首飛成功,悟空、墨子等係列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合成生物學等方麵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回顧“十三五”規劃實施5年來,我國著力加強基礎研究和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一大批全球領先的科技成果不斷湧現。與(yu) 此同時,大數據、雲(yun) 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技創新成果,正加速與(yu) 傳(chuan) 統行業(ye) 的深度融合發展,科技創新正在成為(wei) 驅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澎湃引擎。

  長江黃河奔騰不息,神州大地物換星移,回溯“十三五”規劃實施5年來,中國大地上奏響了一曲矢誌創新、追求卓越的奮進交響曲。據科技部部長王誌剛近日介紹,過去5年,我國全社會(hui) 研發經費支出從(cong) 1.42萬(wan) 億(yi) 元增長到2.21萬(wan) 億(yi) 元,研發投入強度從(cong) 2.06%增長到2.23%。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2019年達到1336億(yi) 元。世界知識產(chan) 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的排名從(cong) 2015年的第29位躍升至2020年的第14位。過去五年,中國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把創新作為(wei)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為(wei) 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日新之謂盛德。成就與(yu) 變革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wei) 迫切的要求。就國際環境而言,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於(yu) 科技創新的國際競爭(zheng) 越來越激烈,在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men) 必須更為(wei) 深刻地認識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地位、推動性作用、革命性影響,更為(wei) 深刻地理解科技創新與(yu) 國際競爭(zheng) 格局演變的邏輯關(guan) 係,必須真正走出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cong) 0到1”的突破。就國內(nei) 環境而言,不論是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不論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還是提升中國現代化水平,科技創新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wei) 必要。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當前,我們(men) 已經站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十四五”規劃啟幕的曆史節點上,也是創新型國家建設衝(chong) 刺攻堅的關(guan) 鍵時期。一方麵,要充分發揮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you) 勢,整合優(you) 化科技資源配置,狠抓創新體(ti) 係建設,進行優(you) 化組合,克服分散、低效、重複的弊端,推動重要領域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調動各類科研院所的積極性,發揮人才濟濟、組織有序的優(you) 勢,爭(zheng) 取在高性能芯片、航空發動機等“卡脖子”的關(guan) 鍵技術領域有所突破,打破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困境;另一方麵,要依靠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通過加快科技管理職能轉變、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為(wei) 科技工作者和市場主體(ti) 創造良好環境、提供基礎條件、搞好優(you) 質服務、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把其中蘊藏的巨大創新潛能有效釋放出來,使我國成為(wei) 全球科技創新的魅力舞台。

  唯創新者勝,唯創新者強。“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實現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進軍(jun) 的第一個(ge) 五年,必須牢牢扭住創新驅動這個(ge) 關(guan) 鍵的“牛鼻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把握推進科技創新的重要曆史機遇,加快建立健全國家創新體(ti) 係,為(wei) 實現“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作者係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責編: 常薇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