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原創

新時代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有新氣象 推動中華文明成果與大國形象登上世界舞台

發布時間:2021-07-17 21:37:00來源: 新利平台

  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7月16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開幕。中國提交的文化遺產(chan) 申報項目——“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將參加本屆大會(hui) 審議。目前,我國已有55項世界遺產(chan) ,與(yu) 意大利並列世界第一。國家文物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工作成果豐(feng) 碩,使中華文明成果和當代中國活力與(yu) 自信的大國形象登上世界舞台,也推動了文物保護管理水平提升和城市可持續性發展。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保護和管理有了新氣象

  1985年,中國加入《世界遺產(chan) 公約》,承諾與(yu) 世界各國一道,保護傳(chuan) 承具有突出普遍價(jia) 值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和自然遺產(chan) 。

  早在浙江工作期間,習(xi) 近平就曾兩(liang) 次到良渚調研,親(qin) 自協調解決(jue) 遺址保護問題。他強調“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我們(men) 必須把它保護好”。2019年,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標誌著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國際學術界廣泛認可。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就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申遺保護工作要“有利於(yu) 突出中華文明曆史文化價(jia) 值、有利於(yu) 體(ti) 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於(yu) 向世人展示全麵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為(wei)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保護和管理,指明了發展的方向,提供了根本的遵循。

  在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指引下,我國進一步加強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預備項目培育工作,對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實施動態管理,建立警示和退出機製,調動地方政府積極性,落實屬地管理責任,紮實開展申遺前期準備工作,提高申遺儲(chu) 備項目的整體(ti) 質量。

  近年來,我國的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2013年)、大運河(2014年)、絲(si) 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2014年)、土司遺址(2015年)、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2016年)、鼓浪嶼:曆史國際社區(2017年)、良渚古城遺址(2019年)……先後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

  此外,國家文物局還將景德鎮禦窯廠遺址、萬(wan) 裏茶道、濟南泉·城文化景觀、海寧海塘·潮文化景觀、 漢帝陵、唐帝陵、石峁遺址等增補列入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工作放眼10年 打造申報預備梯隊

  凡是過往,皆是序章,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保護和管理工作貴在堅持與(yu) 長效。據介紹,目前,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工作放眼10年,又有了新目標新任務。其中,重點是做好我國2022年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項目雲(yun) 南普洱景邁山茶文化景觀各項迎接國際組織考察的工作;重點培育北京中軸線、寧夏西夏陵等前期準備工作較為(wei) 完善、已初步具備申遺條件的項目;有序推進海上絲(si) 綢之路、絲(si) 綢之路南亞(ya) 廊道、萬(wan) 裏茶道等跨國申遺項目的研究工作;加強指導景德鎮禦窯廠遺址、江南水鄉(xiang) 古鎮、石岇遺址、芒康鹽井和古鹽田等重點潛力項目,逐步建立完善近10年申報預備項目梯隊。

  據了解,這些項目各具鮮明特點,其中,雲(yun) 南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從(cong) 農(nong) 業(ye) 、土地、生態、聚落和民族信仰等多個(ge) 角度,揭示了中國作為(wei) 世界茶文化起源地的重要地位;西夏陵再現了業(ye) 已消失的西夏社會(hui) 在建築、文化、藝術、宗教等方麵的最高成就,展示了古代中國民族地區的多彩文明;海上絲(si) 綢之路、絲(si) 綢之路南亞(ya) 廊道、萬(wan) 裏茶道是在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指導下聚合的申遺項目,得到了國內(nei) 相關(guan) 省市的廣泛參與(yu)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文明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世界文化遺產(chan) 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地標和精神標識,是建設文化強國、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彰顯文化自信的寶貴資源。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文物局根據中國文物的特點和現狀要求,積極作為(wei) ,學習(xi) 借鑒世界各國的成功經驗,推動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工作取得新進展。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工作連獲佳績,使中華文明成果登上世界舞台,吸引世界各國民眾(zhong) 廣泛關(guan) 注,世界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境外遊客“網紅”打卡地。長城、故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等成為(wei) 外國政要訪華參觀的首選。

  而以世界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主題的文物出境展覽,更是將中國5000多年文明積澱和當代中國的活力與(yu) 自信送到世界各國民眾(zhong) 身邊,成為(wei) 中外文明溝通交流的橋梁和紐帶。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在20餘(yu) 個(ge) 國家和地區舉(ju) 辦了50多項世界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主題的展覽,國際反響強烈。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作為(wei) 中華文明的見證,向世界講述了中國故事,展現了更加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

  世界文化遺產(chan) 成為(wei) 引領文物博物館行業(ye) 發展的“鮮明旗幟”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財政在文物保護專(zhuan) 項經費中支持世界文化遺產(chan) 監測126個(ge) 項目,共計6億(yi) 元。以申遺為(wei) 契機,一批高水平的文物保護、管理、監測、展示項目實施,有效改善了我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狀況。其中,長城保護工程、“平安故宮”工程、西藏重點文物保護工程、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工程、良渚古城遺址展示工程成為(wei) 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示範項目。同時,還建立了監測預警體(ti) 係,形成了以敦煌莫高窟為(wei) 代表的優(you) 秀案例,推動文物行業(ye) 從(cong) “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轉變。

  長城保護條例、世界文化遺產(chan) 、大運河遺產(chan) 保護管理辦法與(yu) 70餘(yu) 部地方性法規規章,共同構成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專(zhuan) 項法律體(ti) 係,推動了全國文物行業(ye) 法製化進程。

  其中,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文物局建立的大運河跨部門、跨地區協調聯動工作機製,有效提升遺產(chan) 整體(ti) 保護管理水平;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規劃綱要》等文件,為(wei) 推動跨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2018年,大運河被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第42屆會(hui) 議評選為(wei) 年度3個(ge) 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優(you) 秀案例之一。

  針對大型線性遺產(chan) 長城,國家文物局出台《長城保護總體(ti) 規劃》,發布《中國長城保護報告》,指導各地開展長城保護修繕、日常養(yang) 護和巡查監測工作;開通中國長城遺產(chan) 網,製訂《長城保護員管理辦法》,推動成立長城保護聯盟,積極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此次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第44屆會(hui) 議,長城有望被評選為(wei) 年度3個(ge) 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優(you) 秀案例之一。

  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保護助力遺產(chan) 城市可持續發展

  而且,我國各世界文化遺產(chan) 城市充分利用申遺契機,多措並舉(ju) ,實施遺產(chan) 保護與(yu) 環境治理,使長期困擾遺產(chan) 地發展的曆史遺留問題得到解決(jue) 。

  例如,大運河申遺,提升了1011公裏運河水質,改善了周邊生態環境;良渚、西湖、鼓浪嶼申遺,提高了杭州、廈門城市人居環境和國際化水平;中軸線、海上絲(si) 綢之路、泉州申遺,推動了北京、廣州、南京、泉州城市考古與(yu) 老城區保護;大明宮、隋唐洛陽城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賦予了城市特色魅力,形成一批高品質城市文化空間,提升了遺產(chan) 地民眾(zhong) 的參與(yu) 感、獲得感和認同感……

  據統計,2019年,我國世遺累計吸引遊客3.88億(yi) 人次,為(wei) 助力精準扶貧、促進城市轉型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而依托世遺開發的文創產(chan) 品,成為(wei) 充滿活力的經濟發展新模式。

  彰顯大國風采 中國勇擔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領域國際責任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參與(yu) 國際事務,第4次擔任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委員國(2017年-2021年),擔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主席國,承辦世界遺產(chan) 委員會(hui) 第44屆會(hui) 議,吸引多個(ge) 國際組織在華設立二級機構,支持中國專(zhuan) 家擔任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hui) 副主席、國際文化財產(chan) 保護與(yu) 修複中心理事、執行委員等職務……切實承擔起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領域的國際責任。

  在“一帶一路”倡議指引下,我國還牽頭推進絲(si) 綢之路跨國申遺,作為(wei) 絲(si) 綢之路跨國係列申遺協調委員會(hui) 主席國之一,協調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共同推進跨國聯合申遺,促進了絲(si) 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往。

  我國還積極參與(yu) 國際世遺保護行動,先後開展了柬埔寨吳哥窯古跡周薩神廟、茶膠寺保護工程、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九層神廟震後修改工程、緬甸蒲甘地區佛塔震後修複工程、烏(wu) 茲(zi) 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曆史文化遺產(chan) 跡修複工程等,在肯尼亞(ya) 、孟加拉、埃及等20多個(ge) 國家開展多項聯合考古,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搶救、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將“中國經驗”分享給國際社會(hui) ,成為(wei) 文化遺產(chan) 國際合作的中堅力量。

  世界文化遺產(chan) 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保護和傳(chuan) 承好世界文化遺產(chan) 是人類的重大挑戰和共同責任。中國將本著對曆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理念,堅持一切從(cong) 實際出發,切實把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利用好,為(wei) 實現人類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不懈努力。(新利平台 記者/劉莉)

(責編: 楊加才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