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涉藏動態

一年造綠逾500萬畝:科技治沙讓青海荒漠披綠裝

發布時間:2022-06-20 09:16:00來源: 新華社

  “轟隆隆,轟隆隆……”耳畔傳(chuan) 來陣陣轟鳴聲——三架植樹造林專(zhuan) 用無人機正在田間作業(ye) 。站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沙珠玉鄉(xiang) 上卡力村放眼望去,成片的鬆樹挺立在沙地中,一派綠意盎然的景象。

  據了解,這是當地引進的利用無人機飛播進行造林種草的技術,飛播治沙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布種均勻,適用於(yu) 地區偏遠、交通不便、人工造林困難的沙荒地。目前,無人機飛播每天可植樹種草2萬(wan) 餘(yu) 畝(mu) ,相當於(yu) 2000人一天的工作量。


這是2021年7月14日拍攝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鄉(xiang) 村景象。新華社記者 周盛盛 攝

  青海荒漠化土地麵積大、分布廣、風沙危害嚴(yan) 重。全省共有沙化土地麵積12.46萬(wan) 平方公裏,波及人口超四成。許多鄉(xiang) 村長久以來備受風沙困擾。

  “我小的時候一個(ge) 月有一半的時間都在刮風,村裏經常是天昏地暗,村裏的路都被埋了,出門都困難!”上卡力村村民班瑪仁增說。

  近年來,青海省綜合運用多項措施積極推進防沙治沙,堅持科學造林綠化、科學管林護草、科學修複生態,在青藏高原探索出一條以新興(xing) 科技為(wei) 支撐、自然恢複與(yu) 人工修複相結合的防沙治沙新路子。

  為(wei) 探索風沙防治的科技“法寶”,青海近年來還積極與(yu) 中國林科院林業(ye) 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青海林業(ye) 科學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多項科研項目,在沙區植被、風沙物理、植物生理生態、造林治沙、工程治沙、荒漠生態等方麵進行長期觀測和試驗研究。

  2021年,青海累計完成國土綠化515.2萬(wan) 畝(mu) ,其中營造林265.7萬(wan) 畝(mu) 、草原修複249.5萬(wan) 畝(mu) 。城鄉(xiang) 綠化美化統籌推進,創建5個(ge) 省級“森林城鎮”和15個(ge) 省級“森林鄉(xiang) 村”。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7.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8%。


這是6月4日在青海省西寧市拍攝的一處濕地公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43歲的趙雪彬是青海省治沙試驗站副站長,作為(wei) 一線防沙治沙工作的參與(yu) 者、實踐者,他參與(yu) “高寒沙地退化植被恢複技術研究與(yu) 試驗示範”“青海高原綜合防沙治沙技術集成與(yu) 示範”等多個(ge) 科研項目,將前沿科技與(yu) 一線治沙工作緊密結合。

  過去五年,趙雪彬帶領同事們(men) 治理荒漠化土地麵積達906畝(mu) ,完成防沙治沙造林1205畝(mu) 。

  “2018年以來,我們(men) 積極開展治沙新材料試驗研究,利用小麥、青稞、燕麥、披堿草等生物材料開展活沙障設置試驗。現在四種生物沙障當年成活率可達到95%,起到良好的固沙作用。”趙雪彬說。


這是青海省治沙試驗站製作的草方格沙障。(受訪者供圖)

  趙雪彬欣喜地看到,在他和同事們(men) 奮戰過的地方,現在已經呈現出“綠進沙退”的喜人景象。

  截至2021年年底,青海省林草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增長至394億(yi) 元,累計帶動259萬(wan) 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人均增收5179元。如今,班瑪仁增家原本因沙化而荒廢的土地重新種上了洋芋、大豆、小麥等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更是翻了一番。“村裏很多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回來了,風沙少了,家鄉(xiang) 美了,我們(men) 的生活更有盼頭了!”班瑪仁增說。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