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瑰寶,綻放“甘孜光彩”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
編者按:
甘孜州是民族文化寶地。情歌文化、木雅文化、嘉絨文化、紅色文化、鍋莊文化、格薩爾文化、茶馬古道文化在這裏相互交融,孕育了“宇宙歌曲”《康定情歌》、“世界最長史詩”《嶺·格薩爾王》、“藏文化寶庫”德格印經院等一大批世界級文化瑰寶,充分綻放著康巴文化的絕世風韻。甘孜是非遺技藝富地。千百年來,先輩們(men) 用腳步丈量山川,用雙手創造生活,用智慧成就人生,留下了格薩爾、德格雕版印刷、南派藏醫藥浴法、噶瑪嘎孜唐卡繪畫、白玉河坡手工藝、稻城阿西土陶、新龍藥泥麵具等一大批世界級、國家級非遺技藝,充分展示著康巴工匠的獨特風采。為(wei) 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傳(chuan) 承發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講述甘孜州在文化保護傳(chuan) 承利用方麵的故事,甘孜日報特開設《賡續曆史文脈 譜寫(xie) 當代華章》欄目,敬請關(guan) 注和賜稿。
自然神奇造化,文化薪火相傳(chuan) 。6月10日是我國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文物保護利用與(yu) 文化自信自強”。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源自文化遺產(chan) 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ge) 星期六。2005年12月,國務院決(jue) 定從(cong) 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ge) 星期六為(wei) 中國的“文化遺產(chan) 日”。2016年9月,國務院批複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ge) 星期六的“文化遺產(chan) 日”,調整設立為(wei) “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設立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體(ti) 現了黨(dang) 和國家對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高度重視,目的是提高全社會(hui) 對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的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據了解,文化遺產(chan) 包括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具有曆史、藝術和科學價(jia) 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曆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shu) 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yu) 環境景色結合方麵具有突出普遍價(jia) 值的曆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yu) 群眾(zhong) 生活密切相關(guan) 、世代相承的傳(chuan) 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chuan) 統、傳(chuan) 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yi) 與(yu) 節慶、有關(guan) 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chuan) 統知識和實踐、傳(chuan) 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yu) 上述傳(chuan) 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guan) 的文化空間。
甘孜州是藏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是康巴文化的誕生地。千百年來,生活在這裏的各族人民創造了燦爛多彩、底蘊深厚的康巴文化——情歌文化、格薩爾文化、香巴拉文化、紅色文化、其他民俗文化。享有宇宙歌曲美譽的《康定情歌》蜚聲海內(nei) 外。這裏是情歌的故鄉(xiang) 、康巴文化的發祥地、格薩爾王故裏、香格裏拉核心區、嘉絨文化的中心、茶馬古道的主線,紅軍(jun) 飛奪瀘定橋、蜀山之王貢嘎山和巴塘弦子、甘孜踢踏、石渠真達鍋莊等享譽中外。還有國內(nei) 僅(jin) 存的白玉戈巴父係文化,道孚紮巴走婚習(xi) 俗等獨特的地域文化。紅軍(jun) 長征途經甘孜州16個(ge) 縣,曆時一年半之久,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feng) 富。五彩斑斕的文化遺產(chan) 與(yu) 雄奇秀美的錦繡山河共同鋪展出一幅新時代欣欣向榮、生機勃發的動人畫卷。
文化遺產(chan) 連接曆史與(yu) 未來,有著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近年來,甘孜州文化遺產(chan) 保護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呈現新氣象。古老的文化遺產(chan) ,在康巴大地煥發勃勃生機,綻放時代新韻。甘孜州堅持以資源為(wei) 載體(ti) ,以保護為(wei) 重點,以合理利用為(wei) 目的,精心組織、周密部署、狠抓落實,通過州縣(市)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名錄項目4項,同時,還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25項,省級代表性項目140項,州級非遺項目556項。
奮進新時代、築夢新征程。甘孜州正努力書(shu) 寫(xie) 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新篇章,讓這塊瑰寶永遠綻放“甘孜精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