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好 家鄉美】“我們的學校比家裏好”
老師解萌萌借助智能黑板,通過視頻給學生講授中國傳(chuan) 統節日和文化。
學生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裏認真學習(xi) 。李興(xing) 發 攝
3月6日早晨,在青海省果洛州甘德縣民族寄宿製小學六年級五班的教室裏,班主任老師解萌萌借著春節的餘(yu) 溫還未散盡,給孩子們(men) 講授著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在集聲、影、網以及遠程操作於(yu) 一身的智能黑板上,播放著講解春節的由來和各地習(xi) 俗的視頻,全班42名學生聚精會(hui) 神地接受著傳(chuan) 統文化的熏陶。
15分鍾的視頻和動畫演示,讓學生鬧日措很快掌握了課程的知識點。在課堂回答環境,鬧日措不僅(jin) 準確地回答了問題,而且還能舉(ju) 一反三舉(ju) 出北方人過年吃餃子、南方人吃年糕等不同的春節文化。從(cong) 小喜歡看書(shu) 的鬧日措,雖然在學校圖書(shu) 角早看過了傳(chuan) 統文化類的圖書(shu) ,但她覺得視頻和動畫的加入,更能吸引她的關(guan) 注,展示的內(nei) 容也記得更牢。
才13歲的鬧日措自然不懂教學設備的更新換代對課堂教學帶來的變革,然而解萌萌對此深有體(ti) 會(hui) 。在解萌萌宿舍書(shu) 桌的抽屜裏,存放著多年來的備課筆記。2011年至2015年還是厚厚的備課本,她清晰地記得那時是傳(chuan) 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板書(shu) 式授課,45分鍾的課時,近一半的時間是背對著學生,在黑板上急速地寫(xie) 著知識點,講解和提問的時間分別隻有十多分鍾。2016年至2021年備課本變成了幻燈片,製作幻燈片成了她備課的主要方式。2021年之後備課變成了電子文檔,教學視頻、動畫素材、知識點延伸鏈接,通過電腦、手機隨時可以投放到智能黑板上。
解萌萌告訴記者,教學設備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不僅(jin) 解放了教師費時費力在黑板上寫(xie) 板書(shu) 的手,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知識點的講解上,而且還能通過視頻、動畫,讓學生更為(wei) 直觀和立體(ti) 的了解內(nei) 容,把聽懂、讀懂內(nei) 容,變成了看懂、理解、欣賞內(nei) 容,讓知識點變得通俗易懂。
“以前粉筆是定量領取的緊俏貨,而如今一盒粉筆能用一年,都不稀得領。”時代在發展,一個(ge) 偏遠地區的寄宿學校教學硬件設施,沒有落在時代的後麵,這是解萌萌從(cong) 教11年來最大的體(ti) 會(hui) 。粉筆主角光輝的隕落,也印證了甘德縣的“教育優(you) 先”理念,2013年至2023年,甘德縣在教育上的投資在逐年增長,從(cong) 7800多萬(wan) 元增長至了近2億(yi) 元。中小學學生人均教學及輔助用房麵積接近5平方米;當地學生所使用的教學儀(yi) 器設備價(jia) 值,人均達到了930多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今甘德縣環境最好,信息化程度最大,設備最齊全的地方隻有學校。
對此鬧日措深有感觸。“這裏比家裏好!”鬧日措說的是真話。
走過教學樓前鋪滿防滑地磚的小道,路過全是塑膠材質的室外體(ti) 育場,穿過種滿鬆樹的花壇,眼前擁有96間宿舍的樓房就是鬧日措的宿舍所在地。近20平方米的宿舍內(nei) ,防滑地板磚反射著從(cong) 雙層玻璃的保溫窗中射來的陽光,4組鋼架結構的高低床上鋪著厚厚的褥子,疊得整齊的被子上還放著一條羊毛達到了90%的毛毯。
每年8個(ge) 月學習(xi) 生活都在學校,鬧日措家遠在40多公裏外,家裏的父母從(cong) 不為(wei) 她擔心。
在記者前來采訪的4天前,鬧日措在學校開展的每月一次學生生活和飲食意見征求活動中,在紙條上寫(xie) 下了:“喜歡喝湯,但湯太少”的意見。“提出這個(ge) 意見的孩子很多,我們(men) 第二天就實地調查,發現確實屬實從(cong) 而確保了供應。”主管學生生活的副校長才加說,學生合理的訴求我們(men) 都會(hui) 滿足。
不僅(jin) 如此,甘德縣民族寄宿製小學還設有定期的家長座談會(hui) ,就生活環境和一日三餐聽取家長們(men) 的意見。如今學校食堂的菜譜已多達40多個(ge) 種類,確保學生每天都能吃到不同口味的食材。看著眼前優(you) 越的生活環境,才加感慨之餘(yu) 想起他1983年上寄宿小學時的境遇:每隔一兩(liang) 個(ge) 月要抽一周的時間,拉著板車走20多公裏撿牛糞用於(yu) 取暖;宿舍和教室是一排排人字形的磚瓦平房,窗漏風頂漏雨;一日三餐不是拌炒麵就是青稞饃饃就酸菜,最好的夥(huo) 食就是炒米飯。
從(cong) 學校2011年建成開始,創造安全、舒適、優(you) 美的生活和學習(xi) 環境,就是學校關(guan) 注的首要任務。“苦什麽(me) 也不會(hui) 苦了教育苦了孩子。”才加告訴記者全校千餘(yu) 名學生在這裏享受著高品質的學習(xi) 和生活,但不用花一分錢。所有生活開支均來源於(yu) 國家每年給每個(ge) 學生提供的1700元助學資金,以及每年每生100元的三江源地區學生生活補助,以及從(cong) 州一級到縣一級政府拿出的教育預算資金。甘德縣是欠發達地區,但在教育投入上從(cong) 不吝嗇。2023年財政收入隻有21億(yi) 多元,投入教育的資金就接近了10%,教育投入是全縣最大。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甘德縣雖然欠發達,但像鬧日措一樣,當地的所有孩子都在享受著優(you) 質的教育資源和條件,相信不久的將來他們(men) 走出大學校門的那一刻,將傾(qing) 力回饋曾經享受過的這份“好和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草原上,孩子們的寒假也精彩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在果洛州,從事校外素質教育的人才資源和機構都很匱乏,假期為了能讓孩子“歸籠”很多社區都自發地開設起了“托管班”。[詳細] -
青海果洛西寧民族中學:一所學校牽起兩地夢想
為解決農牧區師資力量短缺、辦學水平不高等問題,更好滿足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果洛州借助上海市對口支援的契機,在西寧建設了一所麵向全州適齡青少年的中學。[詳細] -
青海果洛: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促就業
近年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加大職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優化職業教育辦學結構,以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促進人才培養與產業鏈有效銜接,拓寬職業教育畢業生就業渠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