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林:川藏線上的築路英雄 “兩路”精神的生動體現
新利平台訊 13日早晨,新利平台川藏線采訪組一行人沿317國道由甘孜縣前往德格縣,天空飄起了大雪。道路兩(liang) 麵的山都變成了白茫茫一片,雅礱江在山間穿流而過,有犛牛在山腳尋著壓在雪下的草。遠遠看去,竟可品出一番水墨山水畫的韻味。
圖為(wei) 雪中的雅礱江與(yu) 雪山 攝影:張宇
因大雪天氣,我們(men) 的采訪車中途幾度停下來排隊等候通過。終於(yu) 在中午時分才穿越雀兒(er) 山隧道,趕到位於(yu)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317國道雀兒(er) 山隧道旁的張福林烈士紀念館。
圖為(wei) 雪中的張福林烈士紀念館大門 攝影:張宇
采訪組領隊昂翁洛布老師曾多次走過雀兒(er) 山段公路,他指向紀念館一側(ce) 的半山腰講道:“你們(men) 看,那就是我們(men) 今天采訪的張福林烈士之前修的雀兒(er) 山公路,在大雪天氣條件下是很難通行的。多虧(kui) 現在修了雀兒(er) 山隧道,我們(men) 今天才能按時到這邊進行采訪。”我向山腰望去,鋪滿白雪的雀兒(er) 山教人睜不開眼睛,很難想象張福林等同誌是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完成築路任務的。
圖為(wei) 大雪中雀兒(er) 山腳下的張福林烈士陵園 攝影:張宇
紀念館於(yu) 2021年8月起開始對外開放。紀念館內(nei) 的溫度因屋外的大雪而變得較低,但件件展品卻講述著張福林短暫而滾燙的一生。1926年10月,張福林出生在河南省扶溝縣一個(ge) 貧窮的農(nong) 民家庭。祖孫三代人都在地主家打工,生活飽受欺壓,卻也讓他養(yang) 成了不畏強暴的性格。
抗日戰爭(zheng) 爆發後,張福林的父母相繼投身革命。1947年,張福林的母親(qin) 薛桂芳為(wei) 掩護地下黨(dang) 轉移暴露了自己,慘遭國民黨(dang) 迫害。1948年,張福林繼承母親(qin) 遺誌參軍(jun) 入伍。他苦練殺敵本領,積極鑽研軍(jun) 事技術,參加過太原、秦嶺、成都等大小戰鬥 20 餘(yu) 次,先後榮立一等功兩(liang) 次,二等功兩(liang) 次,三等功三次。
1950年,張福林被編入十八軍(jun) 築路部隊,承擔修建康藏公路的任務,他所在五十三師一五九團三連六零炮班主要負責築路爆破。要知道,張福林原本是一名百發百中的英雄機槍手,他被編為(wei) 炮兵,再由炮兵變為(wei) 工兵,每一次都是麵對一個(ge) 全新的領域從(cong) 零開始,然而他卻毫無怨言。
圖為(wei) 張福林率領全班在凍土上作業(ye) 老照片 翻拍:張宇
在雀兒(er) 山修路時,張福林白天與(yu) 戰友們(men) 懸在岩壁上打炮眼,晚上到工地上研究堅石、孤石、鬆石、片石等各種石頭的打眼、裝藥、放炮等技術,並積極向工程人員、技工同誌、工兵部隊學習(xi) ,最終提出了改進裝藥的方法,即“放大炮法”。“放大炮法”的爆破功效超國家標準260倍,創造了全國爆破的最高紀錄。這一方法不僅(jin) 能提高工效,還能節約炸藥,在築路部隊中得到全線推廣,張福林也被大家譽為(wei) “大炮手”。
圖為(wei) “放大炮法”方法和工效介紹 攝影:張宇
1951年12月10日,張福林在執行爆破任務時被滾落的巨石壓住了腰和腿部,待戰友們(men) 趕到時,他已經奄奄一息。衛生員給他注入強心劑時,他用手推開說,他不行了,為(wei) 國家節約一支吧,同時催促大家趕快上工,不要耽誤工作。
圖為(wei) 藏族群眾(zhong) 自發悼念張福林烈士老照片 翻拍:張宇
張福林烈士不怕吃苦、積極鑽研、攻堅克難,為(wei) 打通雀兒(er) 山段公路,以及川藏線昌都通車奠定了重要基礎,是“兩(liang) 路”精神生動感人的體(ti) 現。張福林同誌後被追授為(wei) 模範共產(chan) 黨(dang) 員,追記一等功。1953年國家交通部追授他為(wei) “築路英雄”,並將他生前所在的模範班命名為(wei) “張福林班”。
圖為(wei) 川藏線采訪隊記者在雪中的雀兒(er) 山隧道口合影留念 攝影:達瓦次仁
正如習(xi) 總書(shu) 記所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曆屆張福林班的同誌們(men) 翻雪山、趟冰水,轉戰西藏各地參加建設,奮戰在促進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的前線。現在,“張福林班”的同誌們(men) 還駐守在西藏山南地區3197哨所,傳(chuan) 承、弘揚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努力奮鬥。(新利平台 記者/張宇 登真巴珍 陳浩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G317丹霞小鎮:一片“丹”心永向黨 黨恩如“霞”照紅壤
甘孜縣丹霞小鎮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縣來馬鎮317國道725段,於2023年5月正式開園。[詳細] -
大渡河橋:“英雄城”的“英雄橋”
素有“甘孜東大門”之稱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是長征精神和“兩路”精神的重要交匯地,在距離名揚中外的瀘定橋大約500米的地方,坐落著川藏公路上第一座鋼架索橋——大渡河橋。[詳細] -
雅安茶廠:一杯團結茶 千年同胞情
正如《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所寫:“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