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橋:“英雄城”的“英雄橋”
素有“甘孜東(dong) 大門”之稱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是長征精神和“兩(liang) 路”精神的重要交匯地,在距離名揚中外的瀘定橋大約500米的地方,坐落著川藏公路上第一座鋼架索橋——大渡河橋。
圖為(wei) 無人機拍的大渡河橋 攝影:陳浩力
該橋始建於(yu) 1950年11月。當時為(wei) 了徹底解放西藏、鞏固西南邊防,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在劉伯承、鄧小平、賀龍等同誌“一麵進軍(jun) ,一麵建設”的號召下,在修築川藏公路的同時,由西南交通部負責,廣大解放軍(jun) 指戰員、全體(ti) 技術人員和各路民工發揚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克服一切困難,修建了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鋼索懸橋,於(yu) 1951年5月底勝利完成了建橋任務。
圖為(wei) 東(dong) 橋塔上大渡河橋的橋名與(yu) 橋聯 攝影:登真巴珍
不難看出,大渡河橋至今保存完整。東(dong) 橋塔上清晰可見劉伯承同誌當年揮筆寫(xie) 下的“大渡河橋”幾個(ge) 大字,揮筆毫末間仍然能感受到當年建橋完成的喜悅激動之情。橋的兩(liang) 側(ce) 是朱德總司令親(qin) 筆為(wei) 該橋題寫(xie) 的橋聯:“萬(wan) 裏長征猶憶瀘關(guan) 險,三軍(jun) 遠戍嚴(yan) 防帝國侵”。因位置限製,西橋塔暫時無法親(qin) 眼目睹,據瀘定縣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葉丹介紹,西橋塔上有廖誌高同誌為(wei) 該橋題寫(xie) 的橋聯:“河水南流任澎湃波濤難阻當年紅軍(jun) 奮勇前進創造光輝記錄完成長征奠下了勝利基礎;旌旗西指看神勇大軍(jun) 全掃康藏殘敵努力建設力求民族幸福實現團結組織友愛家庭”。
圖為(wei) 大渡河橋的橋身 攝影:登真巴珍
據了解,大渡河橋東(dong) 西橋頭塔高分別為(wei) 16米,孔徑132米,橋麵4.5米,由27根直徑約3厘米大小的綱繩分布於(yu) 左右兩(liang) 側(ce) ,中間分別由45根同樣大小的鋼纜吊杆將橋身懸吊在大渡河上,橋身由無數鋼架鉚焊而成,鋼架之上鋪有約0.5米見方的方橙枕木,上鋪“人”字型拚木,允許載重量15噸。東(dong) 西橋頭分別建有堅固的崗亭,西橋頭正麵豎有三道屏牆,左為(wei) 原中國人民解放軍(jun) 第十八軍(jun) 軍(jun) 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撰寫(xie) 的碑文,中間書(shu) 有毛澤東(dong) 同誌七律《長征》詩手跡,右為(wei) 建橋工程說明。
圖為(wei) 大渡河橋於(yu) 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wei) 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攝影:登真巴珍
圖為(wei) 大渡河橋於(yu) 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攝影:登真巴珍
該橋從(cong) 1951年5月建成通車後一直成為(wei) 進出川藏之要津。1972年以前一直由部隊晝夜守護,後交由地方養(yang) 橋所看護,現該橋保存基本完好。1999年由甘孜州人民政府公布為(wei) 全州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1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wei) 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10月被國務院公布為(wei) 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為(wei) 大渡河橋旁的百年銀杏雌樹 攝影:登真巴珍
大渡河橋旁有兩(liang) 棵曆經滄桑的百年銀杏雌雄樹,它們(men) 是加強民族團結和維護祖國統一的曆史見證。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相信不久之後,這兩(liang) 棵參天古樹勢必枝葉茂密,以其堅韌和頑強的生命力繼續見證川藏線上的變遷和發展。(新利平台 記者/登真巴珍 陳浩力 張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雅安茶廠:一杯團結茶 千年同胞情
正如《天下郡國利病書》上所寫:“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給之。[詳細] -
瀘定橋:川藏線上“中國紅色第一橋”
瀘定橋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瀘橋鎮,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次年四月初四(1706年5月15日)建設完成。同年八月,清康熙帝題寫“瀘定橋”橋名。[詳細] -
川藏公路館:繼往開來,弘揚發展“兩路”精神
川藏公路館位於雅康高速公路天全服務區,於2021年9月16日開館,年均接待3000餘組參觀團體或個人,是雅安市民族團結進步基地,以及交通運輸部“兩路”精神工作室授牌的“兩路”精神教育基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