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新聞 > 西藏新聞

新華全媒+|高原山村又一春

發布時間:2022-04-02 13:45:00來源: 新華社

  初春時節,乍暖還寒。西藏自治區措美縣當許村居民多吉家的陽光房裏,鮮花姹紫嫣紅,溫暖濕潤。他6個(ge) 月大的外孫達瓦頓珠抱著玩具不時發出“咯咯”的笑聲。這位憨厚的藏族老人身體(ti) 矍鑠、紅光滿麵:“新時代出生的孩子,比我們(men) 幸福一百倍哦。”


這是拉旺的後人(2022年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1959年3月28日,西藏實行民主改革,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得解放。當年,新華社記者郭超人走進這個(ge) 偏僻的小村莊,記錄下多吉的父親(qin) 拉旺分到糧食、土地,還喜獲一女的喜悅。

  獲得新生的當許村,對未來充滿希望。郭超人寫(xie) 道:“對明天的生活,明天的幸福,他們(men) 像拉旺一樣,沒有絲(si) 毫猶疑。”

  在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63周年之際,新華社記者循著郭超人的足跡,尋訪拉旺一家的後人。如今這個(ge) 家庭已經擴員到70多口人,過上了幸福殷實的小康生活。拉旺一家的興(xing) 旺折射了西藏人民命運的變遷、時代的進步。


這是拉旺的二兒(er) 子索朗多布傑在弟弟多吉家被敬切瑪(2022年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白少波 攝

  多吉的二哥索朗多布傑比他年長18歲,對於(yu) 民主改革前的生活記憶猶新。“每天早上幹活前和晚上睡覺前,父母才能各分到一小勺糌粑,拿水拌成糊糊吃,根本填不飽肚子。”

  “農(nong) 奴的孩子更可憐。”索朗多布傑說,因為(wei) 家裏孩子多,父母隻能把稠一點兒(er) 的糌粑湯分給孩子們(men) 吃,自己喝稀的。

  一家人身上的衣服也是用撿來的粗布頭做成的,伸手露胳膊、抬腳露腿,日久天長補丁摞補丁。家裏大人小孩的鞋子也是前麵露腳趾,後麵露腳跟。

  1959年的那個(ge) 春天,農(nong) 奴主徹底被打倒。他們(men) 家分了地,分了房子、糧食,還分了牲口。索朗多布傑說,全家人還穿上了真正的衣服、鞋子,自己最小妹妹也在那年出生。“在共產(chan) 黨(dang) 的帶領下,我們(men) 終於(yu) 吃飽、穿暖,再也不用擔心餓死、凍死了。”

  “拉旺從(cong) 地裏抓起一捧土,自己聞了聞,又給妻子聞了聞,最後又伸到孩子鼻子前,高叫道:‘孩子,這地是咱們(men) 的了!’”郭超人在《山村的早晨》中,為(wei) 這個(ge) 新生的家庭留下珍貴記憶。

  “共產(chan) 黨(dang) 救了我們(men) 一家,讓我們(men) 不再挨餓受凍。”拉旺經常教育子女們(men) ,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努力,才能過上更好的新生活。

  1975年,拉旺的小女兒(er) 白瑪曲珍遠赴河南開封衛校學醫,成為(wei) 家中第一個(ge) 走出當許村,走出雪域高原的孩子。

  1979年,白瑪曲珍學成歸來後,成為(wei) 一名兒(er) 科醫生。從(cong) 醫30多年,她醫治過的孩子不計其數。白瑪曲珍說,是爸爸堅持讓她讀書(shu) ,才讓自己改變了命運,成為(wei) 對社會(hui) 有用的人。

  多吉說,父母晚年一直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房子是在農(nong) 奴主的羊圈上蓋起的二層樓房,房間裏溫暖舒適,屋外是一片茂密的白楊樹林。


當許村新貌(2022年3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洛卓嘉措 攝

  樹叢(cong) 裏農(nong) 奴主曾經森嚴(yan) 聳立的房子,經過60年風雨侵蝕,隻剩下半米高的殘垣斷壁。多吉說,2019年縣裏在這片土地上實施棚戶區改造項目,全家人住上了鋼筋水泥樓房。“我覺得現在自己的生活比城裏人都好。”

  多吉說,家裏的親(qin) 戚們(men) 從(cong) 事的職業(ye) 有環衛工人、司機、教師、醫生、商人、公務員,也有帶領群眾(zhong) 奔小康的致富帶頭人。不少孩子到河北、江蘇、湖南等地讀中學、大學,學習(xi) 的專(zhuan) 業(ye) 包括信息技術、能源經濟、網絡傳(chuan) 播等。多吉說:“如果沒有民主改革,恐怕自己和兄弟姐妹都不會(hui) 活下來,更不會(hui) 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定要聽黨(dang) 的話,跟黨(dang) 走。”多吉和兄弟姐妹們(men) 至今銘記著拉旺的遺囑,全家人相信未來生活會(hui) 更美好。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