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殘奧教育走進全國30萬所學校 宣傳“我能”殘奧價值觀

發布時間:2022-03-03 10:44: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日電 (記者陳杭)中國的殘奧教育以30萬(wan) 所大、中、小學和特殊教育學校的青少年為(wei) 重點,北京冬奧組委根據“共享辦奧”理念,按照“共同參與(yu) 、共同盡力、共同享有”的要求,推廣殘疾人冬季運動,宣傳(chuan) 殘奧價(jia) 值觀,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的殘奧教育模式。

  在2日舉(ju) 行的“殘奧價(jia) 值觀教育”主題媒體(ti) 吹風會(hui) 上,北京冬奧組委教育和公眾(zhong) 參與(yu) 項目專(zhuan) 家劉晨這樣說。

  開展沉浸式殘奧課程

  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籌辦以來,北京冬奧組委始終秉持“兩(liang) 個(ge) 奧運同樣精彩”,在開展奧林匹克教育的同時,積極推動殘奧價(jia) 值觀教育。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就是30萬(wan) 所開展殘奧教育的學校之一。該校將知識學習(xi) 與(yu) 體(ti) 驗式活動相結合,宣傳(chuan) 殘奧價(jia) 值觀,培養(yang) 學生社會(hui) 責任感,構建包容和諧的社會(hui) 貢獻力量。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勁鬆分校體(ti) 育老師劉娓楠表示,在以立德樹人為(wei) 根本任務的背景下,因地製宜地開展殘奧價(jia) 值觀教育,不僅(jin) 可以增加學生對殘奧的認識,還可以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jia) 值觀,從(cong) 而促進構建包容與(yu) 和諧的社會(hui) 。

  劉娓楠介紹,在開展殘奧教育的初期,陳經綸中學在特殊天氣時無法進行戶外體(ti) 育課時,設計了可在室內(nei) 進行的殘奧課程板塊,學生不僅(jin) 了解了殘奧運動及其曆史,還知道很多殘奧運動員背後感人的勵誌故事。

  同時,在體(ti) 育教學中,用體(ti) 驗的方式讓學生以不同的角色參與(yu) 到殘奧運動中。我們(men) 給殘奧體(ti) 驗課取了一個(ge) 溫暖的名字,叫做“向日葵課堂”。課堂中,學生時而作為(wei) 殘疾人角色體(ti) 驗盲人與(yu) 下肢行動不便的人在參與(yu) 動中的不易,時而作為(wei) 殘疾人的互助夥(huo) 伴去幫助與(yu) 激勵夥(huo) 伴勇敢體(ti) 驗。

  向近3000所學校發放教育書(shu) 籍

  劉晨表示,北京冬奧組委編譯出版了國際殘奧委會(hui) 的《“我能”殘奧價(jia) 值觀教育》中文版,包括《基礎手冊(ce) 》和《活動單》兩(liang) 冊(ce) ,約36萬(wan) 字,重點麵向中小學生,通過加深對殘奧運動的認識來促進社會(hui) 包容,改變社會(hui) 對殘疾人的看法,通過殘奧價(jia) 值觀和殘疾人體(ti) 育運動激勵下一代。

  目前,已經為(wei) 全國835所奧林匹克和殘奧教育示範校和2062所冰雪運動特色校免費發放15000餘(yu) 冊(ce) 。

  北京冬奧組委還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增加線上資源供給。在官網教育頁麵,整合信息,分享資源。《殘奧運動》《殘奧冰壺》等7部MG動畫短片播放量超260萬(wan) ;在廣播和網絡媒體(ti) 推出《冬殘奧故事》音頻;拍攝殘奧教育示範課,為(wei) 一線教師提供課例參考。

  青少年繪畫作品將作為(wei) 禮物送給冬奧代表團成員

  劉晨表示,北京冬奧組委連續4年開展“我的冬奧夢”冬奧小記者國際營活動。小記者們(men) 通過主題演講、知識競答、運動項目介紹、模擬采訪等,學習(xi) 、鞏固和分享冬奧和冬殘奧知識,感悟奧林匹克和殘奧精神。活動覆蓋全國23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的2220所學校,超過200萬(wan) 青少年參與(yu) 。

  此外,北京冬奧和冬殘奧主題青少年繪畫作品征集活動征集的畫作,將在冬殘奧會(hui) 期間作為(wei) 禮物送給各國(地區)殘奧委會(hui) 代表團成員。

  據悉,該活動從(cong) 2021年9月1日開始,曆時3個(ge) 月,共征集到超過43000幅青少年繪畫作品。經過前期篩選,各地推選共15000幅繪畫作品進入評審環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和北京冬奧組委相關(guan) 部門的專(zhuan) 家組成評審委員會(hui) 遴選出7500幅作品。

  劉晨表示,征集活動還專(zhuan) 門麵向全國殘疾兒(er) 童征集了2022幅繪畫作品,期待他們(men) 與(yu) 殘奧運動員的暖心互動。(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