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

發布時間:2022-03-15 17:22: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王立(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強調,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提出“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麵要積極推出有利於(yu) 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並對實施科技體(ti) 製改革三年行動方案、製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完善優(you) 化科技創新生態等方麵提出了具體(ti) 要求。

  過去一年,我國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基礎前沿領域取得重大原創成果,戰略高科技取得新進展。2021年我國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麵對更趨複雜嚴(yan) 峻和不確定的外部環境,我國經濟發展麵臨(lin) 需求收縮、供給衝(chong) 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在此背景下,大力激發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引領和支撐作用,至關(guan) 重要。在這方麵,我國已經推出了一係列鼓勵科技創新、優(you) 化創新環境、完善相關(guan) 配套的政策,下一階段,要繼續推動科技政策紮實落地,取得應有的成效,使我國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能力不斷增強,為(wei) 經濟穩中求進、實現平穩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不斷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持續推動科技體(ti) 製改革走深走實,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是激活科技創新效能的關(guan) 鍵。在這方麵,破除現存的體(ti) 製機製障礙是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的緊迫任務。一方麵,圍繞科技體(ti) 製改革的目標定位,完善科技體(ti) 製改革的相關(guan) 機構設置,優(you) 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的組織架構,同時,推動數字技術在科技體(ti) 製改革中的應用,增強改革的效力。另一方麵,要建立健全推進科技體(ti) 製改革的短期、中期、長期規劃,落實相關(guan) 部門權責分工,強化對改革實效的監測、追蹤與(yu) 評價(jia) ,持續優(you) 化管理服務體(ti) 係、業(ye) 務規範體(ti) 係和政策法規體(ti) 係。

  二是在強化基礎研究上下功夫。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當前我們(men) 麵臨(lin) 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我國基礎研究雖然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還是明顯的。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需聚焦基礎前沿領域,增強基礎研究投入、加快基礎研究平台建設、前瞻性布局基礎研究設施、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育,著力提升基礎研究能力和水平。具體(ti) 來看,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優(you) 化支出結構,通過稅收優(you) 惠、社會(hui) 捐贈、建立基金等形成持續穩定的基礎研究投入機製;加快部署和應用5G、融合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速度,促進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實現創新突破;培育基礎前沿領域研究的生力軍(jun) ,推進新理科、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yang) 這些領域的緊缺型人才。

  三是加快壯大科技人才隊伍。“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建設全球人才高地,是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對此,需進一步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yang) 、管理、激勵機製,將我國現有的人才政策落實到位。具體(ti) 來看,可設立高層次人才專(zhuan) 項資金,實施吸引科技創新人才的優(you) 惠政策等措施,健全人才發現機製;通過探索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yang) 模式等,著力提高高等學校基礎教育質量,健全人才培養(yang) 機製;積極探索人才異地合作交流製度和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崗位管理製度,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健全人才管理機製;考慮將基礎研究理論成果、實踐成果、應用成果、轉化成果納入科研人員考核體(ti) 係,提高科研人員收入水平,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並舉(ju) ,加快建立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健全人才激勵機製。

  四是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是推進科技政策紮實落地的重要內(nei) 容。既要持續完善產(chan) 學研協同機製與(yu) 校企聯盟協調機製,通過構建校企聯盟的動力機製、信任機製、監督機製、係統協同機製,更好驅動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又要推動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相互融合,強化科技創新與(yu) 成果應用的高效對接,還要積極打造數字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平台,大力推廣應用試點,簡化審批和服務流程,實現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數字化、移動終端化和普惠化。此外,還需著力提高試驗樣品的精準度,完善理論檢驗環節,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全過程的質量。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