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體育課不要再那麽“溫柔”

發布時間:2022-03-15 17: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思想匯】

  以體(ti) 育人、以體(ti) 育心

  體(ti) 育課不要再那麽(me) “溫柔”

  陳少青(首都師範大學體(ti) 育教學研究部副主任)

  編者按

  剛剛結束的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給全世界的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動鮮活的體(ti) 育課,運動員們(men) 奮勇拚搏的體(ti) 育精神和優(you) 異的競技水平給人們(men) 留下深刻印象。特別是00後運動員穀愛淩、蘇翊鳴等在文化學習(xi) 與(yu) 運動訓練上協調發展,體(ti) 教融合的成功促使我們(men) 深入思考新時代學校體(ti) 育的育人方式與(yu) 育人價(jia) 值。《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ti) 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實現學校體(ti) 育以體(ti) 育智、以體(ti) 育心的獨特功能,幫助學生在體(ti) 育鍛煉中享受樂(le) 趣、增強體(ti) 質、健全人格、錘煉意誌。為(wei) 了實現新時代的體(ti) 育目標,學校體(ti) 育和家庭教育必須協同一致,改變當下過於(yu) “溫柔”的體(ti) 育課,從(cong) 身心發展的視角透視體(ti) 育的特征與(yu) 規律,打開束縛學生享受運動樂(le) 趣的“圍欄”,以協同育人的機製,全麵推進以體(ti) 育人。

  兒(er) 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狀況堪憂

  相對於(yu) 運動員所接受的“金字塔尖”式培養(yang) ,學校體(ti) 育更像是雕砌金字塔的底座,帶有基礎性和全麵性,難度相對較低。當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健康狀況堪憂,更加凸顯了以體(ti) 育人的重要性。在身體(ti) 方麵,《中國兒(er) 童發展報告》(2021)對比全國7~18歲兒(er) 童在2010年、2014年、2019年的體(ti) 質與(yu) 健康數據發現,兒(er) 童青少年的柔韌素質出現好轉;下肢爆發力全麵下降;速度素質總體(ti) 呈現下降趨勢,但女生和中學生有所改善;力量素質女生和小學男生有所提高,但中學男生持續下降;耐力素質總體(ti) 呈現下滑趨勢,中學生有所提高。

  同時,兒(er) 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18)顯示,17歲以下兒(er) 童青少年中,有約3000萬(wan) 人受到各種情緒和行為(wei) 問題的困擾,其中12~16歲青少年情緒和行為(wei) 問題檢出率高達19.0%,男孩發生率高於(yu) 女孩,且發生率近年來一直在升高。在2020年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開展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ang) 調查中,約三成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得分低於(yu) 60分,80分以上的占19.9%,這些數據顯示出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的嚴(yan) 重性。

  幹預與(yu) 改善這些身心健康問題,體(ti) 育是有效手段之一,學校體(ti) 育是以體(ti) 育人的主陣地,必須切實發揮作用。

  較低的運動強度難以達成強身目標

  長期以來,學校體(ti) 育存在強度低、負荷小、重形式、輕實效的問題,難以對學生的心肺功能產(chan) 生有效刺激,有專(zhuan) 家對此現象感到痛惜,形象地稱之為(wei) “三無七不”體(ti) 育課,即無難度、無強度、無對抗;不喘氣、不心跳(加速)、不出汗、不奔跑、不扭傷(shang) 、不擦皮、不長跑。

  有效的身體(ti) 活動與(yu) 兒(er) 童青少年的心肺健康緊密相關(guan) ,按照世衛組織推薦的運動量,兒(er) 童青少年每天應至少累計達到60分鍾的中、高強度身體(ti) 活動,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強度身體(ti) 活動和增強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動。如果強度過低,即使開齊開足體(ti) 育課,也難以達成強健身體(ti) 的目標。以目前每天一節40分鍾體(ti) 育課來看,除去熱身準備與(yu) 整理結束部分,基本部分約28分鍾,以小學每班40人的教學規模,假定一節複習(xi) 課的練習(xi) 密度高達50%,則實際有效運動時間約14分鍾,如果沒有課外鍛煉,遠遠達不到應有的運動量。

  沒有競賽與(yu) 對抗無法取得健心成效

  體(ti) 育源於(yu) 遊戲,競爭(zheng) 與(yu) 對抗是遊戲的屬性,在競賽中體(ti) 驗體(ti) 力對決(jue) 、智力博弈和團隊協作等是體(ti) 育遊戲的價(jia) 值與(yu) 魅力所在,也是兒(er) 童青少年喜歡接受的教育方式。

  然而,目前兒(er) 童青少年在學校參與(yu) 的比賽太少,媒體(ti) 報道中小學體(ti) 育活動“注水”現象普遍存在,“溫柔”體(ti) 育課大行其道,就連最體(ti) 現比拚精神的運動會(hui) 也一再“瘦身”,取消長跑、體(ti) 操項目等,幼兒(er) 體(ti) 育則存在“小學化”重、“花架子”多的傾(qing) 向。在這些“蜻蜓點水”式的體(ti) 育活動中,生活與(yu) 學習(xi) 中的不良情緒得不到釋放,緊張氛圍下的抗挫、抗壓能力得不到磨煉,集體(ti) 競賽中的團隊協作精神、規則意識得不到培養(yang) ,體(ti) 育角色特有的責任感與(yu) 歸屬感無法體(ti) 驗,由挑戰自我、突破自我而建立的自信、勇敢、樂(le) 觀等品質培養(yang) 不斷弱化,相應地,健全人格與(yu) 錘煉意誌失去載體(ti) ,育心目標難以實現。

  安全責任束縛體(ti) 育教師的工作熱情

  在黨(dang) 和國家大力推進“健康中國”戰略,“雙減”政策落地實施的背景下,如何將科學有效的鍛煉落到實處是需要重點關(guan) 注的方麵。如果說有效、有趣的體(ti) 育教學取決(jue) 於(yu) 教師的業(ye) 務水平,那麽(me) 具備能力而無法放手去做則屬於(yu) 管理體(ti) 製問題,其中最關(guan) 鍵的是體(ti) 育運動中的“安全責任”歸屬問題。

  一方麵,家長的認識發生了轉變,逐漸接受體(ti) 育在促進兒(er) 童身心健康方麵的獨特價(jia) 值,另一方麵,對運動屬性的認知仍停留在較為(wei) 膚淺的層麵,如不能太累,不能受傷(shang) ,不能在運動中出現衝(chong) 突,如果出現類似狀況,那勢必是教師的責任,不是監管不到位,就是教學組織有紕漏。筆者多次和中小學、幼兒(er) 園一線教師談及此問題,教師們(men) 坦言,不是沒人教,不是不會(hui) 教,而是不敢教。

  校園體(ti) 育文化不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校園體(ti) 育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是創建體(ti) 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具體(ti) 體(ti) 現,良好的校園體(ti) 育文化對於(yu) 學生形成體(ti) 育認知和養(yang) 成鍛煉習(xi) 慣具有顯著的導向作用。

  整體(ti) 來講,我們(men) 的校園體(ti) 育文化建設相對落後,缺少對體(ti) 育知識的宣傳(chuan) 和對運動氛圍的營造,浸潤式運動環境營造不夠,缺少潛移默化的影響,教學內(nei) 容的陳舊致使學生“喜歡體(ti) 育,而不喜歡上體(ti) 育課”的現象長期存在。走進中小學校園,看到更多的是學科知識競賽的排行榜以及藝術、科技等獲獎公告,很少見到對體(ti) 育特色的宣傳(chuan) 和對校園體(ti) 育明星的塑造,此外,傳(chuan) 統、單一的教學模式也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個(ge) 性張揚的心理需求。

  麵對兒(er) 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現實困境以及學校體(ti) 育長期以來存在的頑疾,基於(yu) 以體(ti) 育人工作的必要性、緊迫性和全麵性,抓落實、增實效、家校共建、協同育人勢在必行。

  學校:更新課程體(ti) 係,完善製度保障

  在學校層麵,要更新課程體(ti) 係,建立完善的製度保障,為(wei) 教師提供有力支撐。

  首先,學校體(ti) 育是以體(ti) 育人的主陣地,高效、科學、係統的體(ti) 育教學和課外體(ti) 育活動是促使兒(er) 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基石,學校體(ti) 育課程必須包括對學生身心發展具有基礎價(jia) 值的田徑、體(ti) 操和大球類內(nei) 容,以安全為(wei) 借口取消的耐力跑、跨欄跑、投擲、單杠、雙杠、跳山羊、球類對抗與(yu) 比賽等項目應回歸校園,以高質量的課程設置將帶來高標準的健康效益。學者哈德曼通過國際調查發現,在英國、美國和日本的體(ti) 育課程設置中,遊戲比賽、田徑和體(ti) 操分別占小學和中學課程內(nei) 容的77%和79%,這些內(nei) 容未來對學生進行項目教學的基礎,其課程設置經驗值得我們(men) 借鑒。

  其次,伴隨著“有密度、有強度、有對抗”體(ti) 育內(nei) 容的執行,可能會(hui) 給學生帶來一些運動損傷(shang) ,對“安全責任”的認定成為(wei) 焦點,也是家校之間無法繞過的關(guan) 鍵一環。對此,學校一方麵應通過規範課程開展、提升教師素養(yang) 等手段,盡力避免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人身傷(shang) 害;另一方麵,一旦發生運動損傷(shang) ,是教學事故還是正常現象,應由上級教育部門予以認定,若有家長投訴或起訴,同樣應由教育主管部門應訴解決(jue) ,對學校和教師的責任給予公正認定,如果一旦發生問題便一味追責教師,不僅(jin) 會(hui) 影響正常教學秩序,而且他們(men) 麵臨(lin) 的壓力和自我保護的心理將繼續催生“溫柔”體(ti) 育課,不斷取消帶有難度的教學內(nei) 容,長此以往,變成因噎廢食。

  教師: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業(ye) 務素養(yang)

  在教師層麵,要轉變教育理念,提高業(ye) 務素養(yang) ,適應時代需求。我國學校體(ti) 育長期實行“三基”教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教師對新時代教育理念的接受還需要一個(ge) 過程,部分教師對體(ti) 育的認知仍停留在技能與(yu) 健身的層麵,尚未認識到體(ti) 育對人的思想產(chan) 生的重要影響。實現立德樹人、以體(ti) 育心的目標,在內(nei) 容與(yu) 方法上還處在探索階段,教師要與(yu) 時俱進,轉變教育理念,深入思考與(yu) 踐行體(ti) 育在健全人格與(yu) 錘煉意誌方麵的獨特價(jia) 值。新時代的體(ti) 育教學,需要教師全麵提高業(ye) 務素養(yang) ,遵循兒(er) 童身心發展規律和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科學、規範、安全施教。雖然有些運動損傷(shang) 並非教師的責任,但嚴(yan) 重的教學事故必然違背了教學規律,如運動猝死的背後一定存在學情分析不夠,未按照循序漸進、區別對待原則,以及暈厥後未采取及時的急救措施等隱性問題,必須嚴(yan) 加避免。

  此外,為(wei) 實現體(ti) 育健心目標,教師有必要多學習(xi) 教育學與(yu) 心理學的理論,以大教育觀看待體(ti) 育教學。如以體(ti) 操跳山羊來培養(yang) 學生的勇氣和自信,按照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製訂一個(ge) “跳一跳,能夠到”的教學目標,即采用程序教學法,設置“小步子”,對心理畏懼的學生,可由教師蹲下讓學生支撐跳過,這比麵對冰冷的山羊更能激發學生的鬥誌,如讚可夫所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誌領域,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對於(yu) 那些動作熟練的學生,可增加山羊高度或過渡為(wei) 跳馬,以新的成功滿足學生的挑戰欲望。這些都需要教師學習(xi) 、深究兒(er) 童心理學,鑽研教學法,提高業(ye) 務素養(yang) 。

  家長:理解體(ti) 育真諦,促進家校合作

  在家庭層麵,要理解教育真諦與(yu) 運動屬性,給學校和教師最大的理解與(yu) 支持。有專(zhuan) 家指出,體(ti) 育與(yu) 美育是家校合作的短板,補齊短板是當務之急,提高兒(er) 童的身心健康水平,首先應該重視家長的理念提升。在我國,部分家長尚未充分認識體(ti) 育對於(yu) 兒(er) 童開發心智、健全人格的重要意義(yi) ,兒(er) 童在遊戲比賽中所應經曆的失敗挫折、矛盾衝(chong) 突、規則懲罰等社會(hui) 適應教育被部分家長理解為(wei) 一種傷(shang) 害。

  其次,部分家長對運動屬性與(yu) 安全責任的理解有待提升。根據教育部印發的《學校體(ti) 育運動風險防控暫行辦法》,運動風險是指學校體(ti) 育運動過程中可能發生人員身體(ti) 損傷(shang) 的風險,體(ti) 育運動傷(shang) 害事故是指體(ti) 育運動中發生的造成人員身體(ti) 損傷(shang) 後果的事故,“可能”二字說明了運動風險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學校理應盡量保護學生,但隻要動起來,就有受傷(shang) 的可能性,作為(wei) 家長要理解和接受這個(ge) 風險。對運動事故的認識,教師和家長也存在差異,教師認為(wei) 擦傷(shang) 、磕傷(shang) 、挫傷(shang) 、扭傷(shang) 、崴腳等都是運動的常態,如果此時家長將責任歸結為(wei) 教師行為(wei) ,矛盾便會(hui) 產(chan) 生。

  最後,家長要辯證地看待兒(er) 童運動、受傷(shang) 與(yu) 成長的關(guan) 係。運動對兒(er) 童健康成長是必不可少的,沒有體(ti) 育的教育是缺失的,在安全方麵,研究顯示多運動才能讓孩子更安全,運動中的磕碰有利於(yu) 培養(yang) 兒(er) 童的安全意識和防範能力,較好的平衡性、協調性、肌肉力量與(yu) 靈敏反應等提高了危險來臨(lin) 時的應對能力。另一方麵,遵循規律的教學一般不會(hui) 引起嚴(yan) 重的運動傷(shang) 害事故,學生在學校體(ti) 育中所承受的風險基本可控,在體(ti) 育教學中“海恩法則”同樣適用,即一次大的教學事故通常存在諸多不合理因素,隻要教師進行規範教學,學生科學運動,傷(shang) 害事故概率便會(hui) 極低。

  總之,“溫柔”體(ti) 育課影響兒(er) 童的身心健康,“安靜的課間十分鍾”不利於(yu) 激發兒(er) 童的天性,運動風險責任束縛了教師的工作熱情。解決(jue) 這些問題,必須健全運動風險防控機製、強化安全管理、進行安全教育,同時,著力引起樹立學校、師生、家長對體(ti) 育教育的科學認知。

  《光明日報》( 2022年03月15日 15版)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