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述百萬字,珍藏鄉土情
【學者講述】
著述百萬(wan) 字,珍藏鄉(xiang) 土情
講述者: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hui) 管理研究院/社會(hui) 學院教授 蕭放
我打小在農(nong) 村長大,有很深的鄉(xiang) 土情結。讀博後,一直研究民俗學,參與(yu) 的田野調查不計其數。每當在傳(chuan) 統村落中行走,觸摸古建築上的斑駁印記,參與(yu) 傳(chuan) 習(xi) 千年的民俗活動,內(nei) 心總會(hui) 深受感動,一種責任與(yu) 信仰也在心中不斷湧動。
上世紀90年代,我曾到鄂東(dong) 、鄂西的一些村落調研,發現當地對於(yu) 民俗的認知程度並不高,覺得一些遺存與(yu) 習(xi) 俗是“破舊、落後”的。當時有個(ge) 現象,越是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傳(chuan) 統村落消失的速度就越快,反而是經濟落後地區,傳(chuan) 統村落保存更為(wei) 完整。
近10年,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社會(hui) 各界踴躍參與(yu) 傳(chuan) 統村落的保護與(yu) 發展,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
2016年,我走進了浙江景寧佘族自治縣高演村。村裏曆來重視教育,耕讀傳(chuan) 家的觀念十分濃厚。據說,在明清時期,如果誰家有人考取了功名,就會(hui) 在屋前立一根旗杆。站在山坳上眺望,整個(ge) 村子仿佛是一個(ge) “插滿筷子的筷子籠”。近些年,有一位名叫任啟年的老人,從(cong) 政府機關(guan) 退休後積極奔走、籌集資金,成立“崇學向善基金會(hui) ”,對考上大學、家庭和睦的人給予獎勵。他還爭(zheng) 取到了國家對傳(chuan) 統村落的扶持資金,將老戲台、舊民居、環勝橋、回龍橋、清風橋等修繕一新。他有一個(ge) 小本子,上麵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國家政策和古村落維護情況。任老就像一條紐帶,將宏觀政策與(yu) 基層實踐有效聯係起來了。這些變遷與(yu) 探索都被寫(xie) 入我們(men) 的調研報告之中,為(wei) 推動傳(chuan) 統村落不斷發展總結了一些典型經驗,供相關(guan) 各界參考。
讓我高興(xing) 的是,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了振興(xing) 傳(chuan) 統村落的隊伍中。廣東(dong) 天河區車陂村是個(ge) 城中村,有條小河穿村而過,但是河水遭到了汙染,髒臭不堪。武漢大學計算機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的蘇誌軍(jun) 返鄉(xiang) 後,協助當地成立了龍舟研究會(hui) ,並任支部書(shu) 記。他不僅(jin) 把龍舟比賽搞得有聲有色,還在當地政府支持下,以水淨、景美、人善為(wei) 建設目標,調動社會(hui) 力量治理汙染,開展以“一水同舟”為(wei) 主題的係列民俗活動。這樣,不僅(jin) 發揚了龍舟文化,還助推了生態保護,讓當地人愛家鄉(xiang) 、興(xing) 文化的認同感與(yu) 責任心更強了。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ju) 。作為(wei) 一位民俗學者,行走田野之中,了解鄉(xiang) 村對於(yu) 當下文化的認知與(yu) 訴求,感受民間文化的演進發展,進而提升鄉(xiang) 村生活質量,推動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一件非常有意義(yi) 的事。
令人欣慰的是,我和團隊的學術理念正在逐漸變為(wei) 實踐行動。“百村社會(hui) 治理調查”項目研討會(hui) 相繼舉(ju) 辦、叢(cong) 書(shu) 陸續出版,多場中青年非遺傳(chuan) 承人研討班成效顯著,很多具有典型性的民俗活動不斷革新、發展。“小河有水大河滿”,隻有地方文化得以弘揚,整個(ge) 國家的文化發展才能堅實有力。我們(men) 要做的,就是走進田野、深入民間,為(wei) 文化的多樣性不斷豐(feng) 富、創造力的源泉不竭噴湧貢獻學者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王勝昔、王斯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